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很多问题避而不谈就不存在?《始于极限》

2022-12-31 20:25 作者:Acecg  | 我要投稿


读书心得

   冥冥之中,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本《始于极限》(13.5万字,大概需要两天时间),读完才发现,这本书被选为2022年豆瓣年度图书第一名。

   很新颖的形式,最近几年的豆瓣书榜大多以书信,访谈等形式书籍霸榜。2020年的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是顶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以访谈的形式出现(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看一下https://www.wolai.com/wwc7nTvuVViD1Nvt7zr7Ug)。可能目前的生活节凑来讲,大佬都很忙,这种偶尔抽时间写就的东西更能让大佬思绪沉淀,能将想写的东西更好的表达出来,平时也能有更多的潜意识时间去思考,组织语言

       这本书以12个月,每月两人各一封信的形式沟一个话题,12个月正好探讨12个主题,最后铸就此书。

       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无论是耐读性还是文字深度,年轻的铃木凉美都明显逊色于年长的上野千鹤子,也或许只有活到这个年岁的上野千鹤子才能无所顾忌,讲些真正想说的话了。

       中国文化一向比较内敛,更是谈性色变,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近些年感觉好了很多,但人性就是人性,避无可避,对于情色资本,恋爱与性,婚姻等话题不是我们不讨论就不存在,凭借铃木凉美前AV女演员比较吸睛的履历,来引发这些话题,确实很让人上头,其也有足够的话语权,也算是人尽其用了吧?当然资本就是资本,最终始终要回到价值观问题上来剖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不得不佩服编辑的良苦用心,最终这本书也确实不负众望,杀出重围。   


       这本书的最终定名《始于极限》确实要比原定名《男人们!》要好很多,也更中性,因为虽然看似全书在讨论女性,实际上更多的是讨论男女的关系,缺少哪一面都不可能最终成书。虽然牵扯很多让人难以启齿的话题,但受众却不应该只限成年男女,虽然这样一本书最大的受众还是女人,但男读者的改观或许才是两位作者最希望看到的事实。也确实有很多内容值得我反复玩味,是完全从我过去不会思考的角度出发,彻底剖析了男女之间的关系,婚姻至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和价值观的不对等造成的种种绝望。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或许更能从中收益,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而讽刺的是,铃木凉美也恰恰是这个时期开始出入原味店的。   当然,正如副标题所写,这是往复书简,但往复的不止是书简,更是女权运动的往复,社会大众对女性看法的往复,思潮的往复。在这本书中你只会看到一波波的浪潮,但还远没到达最高峰。

内容简介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蕞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作者

上野千鹤子,194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非营利性组织Women’sActionNetwork(WAN)理事长。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代表性人物。2019年4月,上野在东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引导学生关注性别议题、机会不平等的社会现状等)在日本和国际引发广泛热烈的反响。代表作有《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等。

铃木凉美,1983年生于日本东京。本科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硕士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学际情报学府。大学期间做过夜总会女招待、AV女演员等工作,2009年成为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记者,2014年主动辞职。著有多部作品,2022年小说《资优》入围芥川文学奖。

内容摘录

选了一些不是很露骨的做一份笔记,毕竟,对于这样一本书来讲,不漏骨就等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但无法往外贴。。。

年纪大了也是一样。我跟许多老人打过交道,自己也到了被人说成老人的年纪,有时会深切感觉年龄与成熟没有一点关系。看到上了年纪的作者在书里写什么“我最喜欢现在的自己”,我只想立刻骂上一句:“扯淡!”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确实会有些收益。但整体来讲,弊大于利。原来。。。不管到多大岁数,多高的地位,只要看到不爽的言论,还是会来上一句“扯淡”!

对编辑来说,作者不过是商品罢了。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愿意与作者殉死的编辑。当一款商品卖不出去的时候,放弃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我对编辑最大的赞美,就是将其比作鬣狗。因为他们就像以腐肉为食的鬣狗一样,擅长发现作者最危险的部分,赋予其商品价值,放上货架。你的前缀“前AV女演员”对他们来说肯定也有求之不得的附加价值。

    前AV女演员可能也算是这本书的最大附加价值,也是作者的最大附加价值,甚至远比东大博士生,新闻记者之类的头衔更让人侧目,毕竟这是一个敏感禁忌话题,在中国更是如此。    同时这段话也是一针见血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商品罢了,老师贩卖的知识一旦过时,也同样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哪个学校还依然想聘用其。深谙此道的我就是这样如履薄冰,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价值,松懈就会败北。

所以我对虚构作品的要求极高,很少有小说能让我觉得有趣。读到无聊的小说时,我只想大吼一声“把时间还给我”。但论文或纪实作品不然,只要能告诉我原本不了解的事实,哪怕文章写得再拙劣,心里都是喜悦胜过烦闷。

 事实可能才是我们喜欢一部剧的最终根源,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看不大进去虚构文学,对剧本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曾用学生的四年学费除以毕业所需学分对应的课时数,算出每节课是5000日元。据说,如果通知下周停课,日本学生会拍手叫好,美国学生却会嘘声一片,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上的是私立学校,每年要交大约400万日元的学费,理应享受服务。然后我转念一想:也许学生是因为学费一年一交才意识不到,要是改成每上一堂课都要交一张5000日元的代金券呢?我的课值不值这个价?

    这也同样是我每每想到的问题,无论是叫好还是叫嘘,对得起学费是我最起码的底线。

看完你的回信,我感到自己那可悲的旧伤在隐隐作痛。你说你之所以敢轻易离开好不容易入职的名企,“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与家人的关系还算不错,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实在走投无路了也有家可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告诉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觉得这种乐观精神是父母的馈赠,不过这背后存在依赖心理。你觉得实在不行了还可以靠父母,当年的我也一样。我曾经在一次鲁莽的旅行中花光了钱,只得打电报回家让父母寄钱来。结果当然是挨了一顿臭骂,但我坚信他们不可能不给我寄钱。

   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还有父母的人一种普遍心里,家就是最后的靠山或许有好处,或许有坏处,但人有靠山的安全感是踏实的,对于中国人来讲,这可能也是家的最大意义,当然我是不推荐啃老的。

你觉得自己会走在父母之前?照理说,死亡的顺序就是出生的顺序,若是颠倒了,在佛教里称“逆缘”。对父母而言,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孩子的不孝也莫过于此。送走父母后,有人对我说了一句毕生难忘的话:“孩子的职责就是不走在父母之前,你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不由得想,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对别人说出这番话。你送走了母亲,所以也算是尽到了一半的责任。

   曾几何时,我也打过退堂鼓,觉得如果真死在这场疫情里,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近特别迷燕池唱的李太白的《将近酒》,一天甚至播放上百遍,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何等洒脱,不需要为了碎银几两耗尽心神,我真是被生活以累许久。。。丝毫不敢放松,即便休息的日子也没办法放松下来。   但身为孩子的职责我还没履行完。。。逃避责任是我们这辈子最不应该做的事!该吃饭吃饭,该烧香烧香,该办的事,天打雷劈   都得办!

无论工作本身赚不赚钱,最大的回报都是自己获得的成就感。尝到甜头就会上瘾……研究的乐趣就在于此。即便工作是为别人做,而不是为自己做,也能品尝到成就感。这是成长的喜悦。你会感到自己做成了一些事,因此脱胎换骨。哪怕到了我这个年纪,都能尝到这种滋味,仍在成长期的你就更不用说了。

  我也希望能体会到这种喜悦,但近年却越发觉得难了。

即使看起来足够独立,能通过工作树立自信,在经济上很是宽裕,能切实感觉到社会的认可,还是有人无法坚定地当一个单身贵族。而周围的人能为她们提供的最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除了找到以结婚为前提的伴侣,就是培养装神弄鬼的爱好或饲养宠物。

  最近几年发现朋友圈里,晒宠物的真是越来越多了,可能这小东西偶尔确实可以抚慰人们无处安放的空虚。   看到这段不由哑然一笑,我是不太可能去养什么宠物的,自己都懒得养,一天能吃两顿就绝不吃三顿,这个解决方案就跟培养装神弄鬼的爱好一样扯淡。

我有一位认识了足足四十年的老朋友,听说她的丈夫去世,我才知道人家是已婚人士。是丈夫在她的生活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还是她顾虑我的感受,闭口不提?我对她们和丈夫、子女的关系是感兴趣的,可她们的丈夫对我而言就是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陌生人。

    确实跟人谈论一些别人不感兴趣的话题始终极大的不礼貌,更可怕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自知,没完没了的谈一些我根本就不想继续的话题。或者自顾自的晒着幸福,真是很让人反感啊。

话说在结交女性朋友的时候,我一直有意识地和比自己大十岁左右的人来往。要是年龄相差二十或三十岁,你会很难想象那个年纪的自己……但只差十岁的话,便能进入想象力的射程。于是你就会知道“哦……我再过十年会变成这样啊”。所以我三十多岁的时候会问四十多岁的朋友:“过了四十岁会不会轻松一点?”四十多岁的时候则问“过了五十岁会不会轻松一点?”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女士给出了令人难忘的回答:“嗯……四十多岁有四十多岁的苦,五十多岁有五十多岁的苦。人啊,无论多大年纪,日子都轻松不了。”她在晚年遭受了亲朋好友的无情背叛,尝尽了难以言喻的苦涩。

小的时候一直有种错觉,长大了,我就自然而然会变成一个靠谱的人,长大了才发现,原来只是徒增年龄,一直都需要自己去拼命努力才会靠谱,除了白头发,没有什么是年龄轻易带给我们得。

这已经是我从AV界引退的第十五个年头,告别俱乐部和夜店也有整整五年。事到如今,我好像有一点点明白“有害灵魂”指的是什么。且不论“灵魂”或“有害”这两个词是否贴切,长时间近距离目睹人们(尤其是男人)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不会暴露出来的一面,了解到自己的生意在结构上有赖于他们可鄙的那一面,好像确实会让本不至于失去的希望和信任以惊人的速度消磨殆尽。也许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简单归纳为“变得世故”或“认清现实”,但这样可能会让人从根本上丢弃对他人的尊重。

   这就是我开篇推荐青春期男女也阅读本书的重要原因,学术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它会彻底摧跨我们正常人眼中的一切正常,让人产生深的绝望感,自认为自己已经认清了事实,做什么都已经于事无补。

“你现在是谁”比“你过去是谁”重要得多——用温柔来形容您最后的寄语并不贴切。它好似利刃,无比严厉地刺入我的背脊。我会努力改变精明而迟钝的自己,鼓起勇气打破对自身性情的定义,超越种种抵触,去更广阔的天地尽情表达。

    本书的结尾,以最正能量的文字结束,抵触可能也是我近些年的写照,2022年即将过去,在12月19号,我阳了,十天,自己度过了最近十年最恶劣的一场发烧。

    但2023年明天就到来,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改变,但新的一年还是会有好事发生,鼓起勇气,感受生活之美,拼搏才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事!


很多问题避而不谈就不存在?《始于极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