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大明首辅,申时行安然无恙,张居正却死后惨遭清算
整个明朝国祚267年,在明朝的国祚发展时期,明朝的君王可以说都是非常的有特点,但是有一条的就是明朝的君臣之间一直都是刻薄寡恩的程度,任何的人才进入了大明朝廷可以说基本上很难有善终的。这也或许也和明朝的皇帝有关系。而作为大明朝廷的首辅张居正就是一个例子。不过,同为首辅的申时行的结局却和张居正截然不同,这一切还是源于两人的性格有所不同,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还是君臣之间的矛盾。
张居正作为大明内阁的首辅,当时的神宗皇帝和太后都是处于孤儿寡母的状态,只能依靠这个强臣,同样当时的神宗皇帝仅仅只有十岁,虽然暂时因为年幼君臣之间的矛盾不会有问题,但是当神宗皇帝亲政以后,他和张居正的问题就凸显了。

君权和相权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王朝里面一个重要的矛盾点,朱元璋为了确保君权的独断,也是将胡惟庸杀掉,废除丞相的职位。同样到了神宗皇帝这里,虽然没有了丞相的名义,但是张居正作为首辅大臣还是拥有极大的相权。再加上神宗皇帝本身从小就是在张居正的身边听教,从尊敬到厌恶这个过程,都是因为张居正本人忘记了功高震主的一个原理。

再加上张居正在大权上一直都对神宗皇帝有所掣肘,自然而然的神宗皇帝也只有想着,扳倒张居正拿回君权后,才有说话的份。不得不说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只能算是张居正为臣的过程里面太过于刚正,不懂进退。在很多时候,不少的内阁大臣面对张居正和神宗皇帝都是先向张居正行礼,这也让神宗皇帝认为这样的行为完全有被架空的危险。

张居正被扳倒后,神宗皇帝也可以独断纲乾,当然,神宗皇帝也在礼节上给予了这个为大明朝尽忠职守的首辅大臣一个体面。面对一个没有张居正的内阁,神宗皇帝自然会填补这样的一个空缺,但是这个人必须能力和声望都不能成为威胁君权的人,这个人就是申时行。

同为宰辅的申时行不同的是,他非常懂得在权利面前急流勇退,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时候,申时行是被张居正引荐进入内阁增补内阁大臣。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都是整个内阁大臣里面相对比较浅薄的。当张居正被革,前面的吕调阳和马自强也因病去世,这下让申时行获得了上位的机会。

但是他有张居正的志气,可是能力有限,再加上神宗皇帝好不容易扳倒了张居正获得自己能够独掌朝纲的机会,提拔申时行就是为了让首辅这个位置成为傀儡。自然申时行面对群臣谏言也是体会到自己这个位置并不是真要做改革,于是他也是上了一条奏折,辞官归隐,所以说申时行能够善终还是因为自己懂得进退。这一点也是神宗皇帝希望看到的,自然能够寿终正寝也是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