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击球点的秘密

2022-10-08 10:21 作者:马克聊乒乓-TheMatrix  | 我要投稿


        拳击其实和乒乓球挺类似的,都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要到至高水平极难。拿出拳来说,有的人可能会说抡开大臂就完事了。如此出拳,试试肯定就逝世了。因为拳击很讲究攻防的,抡开大臂瞎抡,不注意防守,可能就被一拳暴击KO了。乒乓球其实也是类似的,抡开大臂抡起来很爽,但别人打你一个回头就没了。动作太大,没法还原,还原很慢的,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直拳最佳命中的时候手臂会伸直一些,摆拳命中的时候需要曲臂一些,勾拳命中的时候需要距离身体近一些,总之不同的拳法最佳命中距离是不一样的。实际上,乒乓球也是如此。反手最佳击球点在身前,正手最佳击球点在身侧,机会球可以抡开大臂来冲,半出台就得收紧大臂一些,挑打不能距离身体太远否则控不住,弹击也不能距离身体太远。乒乓球击球点的秘密就在于平衡,是控制和威力之间的平衡,是威力和衔接之间的平衡,是常识和乒乓球技术之间的平衡。  

   

       先吐槽一下,水谷隼和樊振东看样子都是面部发力的代表人物。有些人诟病水谷隼是“鸡翅正手”。抛开特殊因素不说,水谷隼其实是有硬实力的,夺得过奥运金牌。其实马龙正手也略夹臂的,这个夹臂不是什么坏处,说白了,夹臂与不夹臂带来的就是稳定性和旋转的差异。夹臂与否,决定了正手击球点是靠近身体还是远离身体。击球点距离身体远一些,可以增加一些击球威力,但会牺牲一些稳定性和旋转。因为每个人的身高臂展不同,最佳击球点其实是需要去练习去摸索的。而且根据正手套胶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异。如果正手涩套,就可以适当夹臂一些,因为涩套弹性本来就好,不需要太多撞击,它更需要稳定性,所以波尔和水谷隼的正手都会有点夹臂。

        总之,具体的击球点需要在学习和练习的时候去感受,但所有的击球点都应该符合两个原则,一是相对靠近身体,二是利于发力。教练对你的指导,只能让你大概知道最佳击球点的位置。因为乒乓球是有旋转和速度的,它不是静止不动的。如果乒乓球是静止不动的,你一上来就能轻松掌握最佳击球点了。但实际上乒乓球是有弧线的,你在击球的瞬间是不是在最佳击球点附近,这需要很多学习和练习。

       学习乒乓球技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踩雷,也就是避免犯明显的错误。拿反手来说,大部分业余都存在击球点太远的问题。击球点太远,这个时候你的手臂基本上已经伸直了,所以很难吃住球,很难加上足够的旋转。因为吃不住球,没有旋转,你一发力肯定就容易失误。所以业余的反手是入门容易,但提高难。因为大部分业余的反手击球点都太远离身体了,这样是不敢发力的,一发力就容易飞,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软反手”。

       很多业余球友正手的最大问题就是击球点距离身体太远,因为常识里面是抡开大臂威力更足的。但这个威力足只是速度快,出球并没有旋转,而且也不稳定,同时也很难快速还原和衔接。正手要学习好弧圈球技术,最重要的是小臂集中发力,这样才有旋转,也能快速还原。而且正手大臂一旦抡开了之后,你的弧圈球技术就完蛋了。因为大臂发力太多,必然导致身体没法发力。因为身体和大臂没法同时发力的,两者基本上是矛盾的东西。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多用身体发力,少用大臂发力。

       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最佳击球点,这需要在一定的技术指导下去不停的练习,去亲身感受。精确的击球点很难描述,就算能描述,它也是“抽象”的。这就像翻跟头,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很简单,但是不会的肯定就是不会。虽然最佳击球点难以描述,但都符合几个大原则,一是相对靠近身体,二是利于发力,三是上台率高。

击球点的秘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