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失常


本书是以色列作家埃德加·凯雷特所作,短篇小说一直是其强项。据说是以色列书店失窃率最高的书籍作家。尽管这个统计本身就据具有后现代风格,荒诞风格与卡夫卡有些相似,但是其语言风格却并不像卡夫卡那样。对于卡夫卡我目前的阅历和欣赏水准难以领略其全部的意义和美,亦或是卡夫卡本身就是无意义本身,对该作家的作品还是充满好奇。

孩子
作者很擅长利用孩子之口来将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说出来,如《快飞吧》中将跳楼者误以为是超人,《飞到月亮上又回来》中想要收银机作为礼物等。
这确实是孩子会说出来的话,乍一看没有什么不合理的。那故事中的怪异感是因何而来呢?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是大人的行为不合理,原本应该掌控局面的大人,渐渐被孩子的情绪主导,不断做出只是出格一点的行为,行为逐渐滑坡,陷入了某种思维怪圈,最终做出的行为整体上看是让人费解的。将我们习以为常的逻辑稍微加以放大便可见其中的不合理性,到底是逻辑出现问题还是应用场景的问题呢?
《压缩汽车》我能感受到那种痛和恨意,虽然我并不能对书中人物因为父亲的暴虐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但是那种恨意是明晰的。这本书中很多地方都写道父亲这一身份,各有不同,也许是作者对儿时父亲的怀念,或者是自己成为父亲的思考,可以看出很多情节是有所指的。

我是谁

《白板》只是讨论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实际上争议明显,无论基因属于谁,毕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无论伦理上怎样定义,不能改变的是这就是一个生命。

那么《窗户》中的“我”该如何定义呢?那是一件物品,一串代码,一项服务,关掉他和杀了他没有区别,对于生命的定义又该如何下呢?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这脆弱的肉体中有高尚且强大的思想的存在,“我”是依托于代码和数据存在的,那么纯粹的意识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绑架
同时作者也经常有关于自由的思考,或者说经常有对被周围事物或者人束缚,绑架的描述。被孩子绑架,被狗绑架,被自己的身份(道德)绑架,被自己的情人绑架等等。没有哪一种爱不是以自由为代价的,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都是绑架和束缚我们的工具,我们就在这场名为生活的游戏中无法跳脱。我们逐渐被生活绑架,直到与最初的自己截然不同,让人觉得可怖。
尽管再旁观者的视角我们只要稍稍做出改变,不再顺从这些事,放弃那些给我们增添了无数负担之物-其实我们早就该放下的东西,我们便可以轻松的摆脱这困境。但是当局者迷,生活这场游戏是一个巨大的漩涡,让我们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再漩涡中挣扎 的我们,最后都会拼尽全力,却又与自己的想法相去甚远。
摘抄
夜里,所有人熟睡时,金鱼会从鱼缸里出来,穿上爸爸的格子纹拖鞋。--《夜里》
天使里没有失败者。--《天梯》
如果世界上还有比依靠他人跟让人羞耻的事,那就是有人不断提醒你,你在依靠他。--《白板》
门会给你一种家的可持续的感觉。--《窗户》
这世上每个人都很惨,往后也还得惨下去。每个人都是,你也一样。--《薯条》
环顾四周,意识到我子然一身——我是指,彻彻底底孤身一人。--《分手进化论》

结语
荒诞的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可谓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作。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的情节,足够超现实。但是卡夫卡的风格是黑暗的,就如同一个阴暗是洞穴,凯雷特作品中的超现实元素往往带有一种阳光感。《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的是丑陋无比的巨型甲虫。但在凯雷特笔下,却多的是半夜偷偷看电视的金鱼,又或者是烦恼于没烦恼的不合格的天使、怀有希望的克隆人。这些形象不仅不丑陋,反而还具有一种正面化的感觉。
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有一种看《爱,死亡,机器人》那种感觉,好像有无限的哲理,却又仿佛只是一个失常的小故事。

END
文案 | 晚秋
编辑 | 晚秋
图⽚均来源于⽹络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首发公众号 晚秋的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