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本寒凉,何来温热言”
无论喝茶与否,对于“绿茶性寒,红茶性温”、“绿茶寒于红茶”等观点也是有所听闻的。但当我们翻开古代茶书,却发现对于茶性的记述多为大寒、寒、微凉、凉等。这又是为何呢?
茶叶的“寒凉温热”是基于饮茶后身体的反应而言,使我们感受到清凉感、能够舒缓身体燥热之气的情况,就是“寒”的表现。而在中医典籍里偶尔能见到的性“温”的记载,是相对其他茶类的“寒”来说的。茶树天生喜阴好湿,不论用哪种制茶方式,也不论茶之年份新老。其寒凉之性不改,仅是轻重程度不同。当我们将新茶因“燥气未退致人上火”的情况去掉,在喝任何一类茶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清凉、平静的感觉,便是茶的寒性使然。
那么为啥对于茶会有大寒、寒、凉、微凉等情况的分化呢?原因很简单。由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采摘茶青的季节和等级、制茶工艺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茶的内含物质的含量差异。即,苦寒物质(碱类)和甘温物质(糖类、氨基酸等)的含量差异。

茶里的碱类物质主要是咖啡碱,这也是茶性寒凉的根本原因。当我们明白茶内碱类物质的含量变化,便能够大致了解茶叶寒凉性的变化。碱类物质越多,茶性越寒。
糖类物质是茶叶里主要的甜味物质,通过光合作用生成。而在“阳崖阴林”、“高山云雾”的良好生态环境里,因为较高的植被覆盖率、较大的昼夜温差、较弱的呼吸作用、较短时间的阳光直射等因素,使茶树积累了更多的糖类、氨基酸等有机物质。(例如:坑涧环境的岩茶往往会比岗上环境的岩茶,香气更幽、多出现花香,且茶汤细腻。)
氨基酸也是茶叶里的主要成分之一。它里面含量最多的是呈现游离态的茶氨酸,其存在能够缓和茶叶的寒性。茶氨酸主要在秋冬低温季节于茶树根部合成,来年春天陆续转移至芽叶,所以头春茶的茶氨酸含量高。而后续的萌发过程若处于强光照环境下,茶氨酸会降解并部分参与儿茶素的合成。故而,“阳崖阴林”、“高山云雾”的环境可以抑制此过程,从而形成“高氨低酚”的高品质春茶的特征。
所以,生态环境好且海拔较高的春茶。因为甘温物质(糖类、氨基酸、芳香物质等)的含量较高,从而能够修饰茶汤的苦涩滋味、明显弱化其寒性和刺激性。换言之,茶叶寒凉性质的轻重程度,虽然主要与茶中游离态的咖啡碱含量高低有关,但与糖类、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内含物质的比例也有关系。

就茶叶的制作工艺而言。发酵与否并不是决定茶性的必要条件,更无法表明经过发酵的茶一定会性温或性热。不过,发酵程度的高低与茶叶寒性变化是有间接关系的。而对茶叶寒性变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茶叶在干燥或精制过程里的焙火程度(高低、次数等)。
当茶里的咖啡碱等苦寒物质含量较高时,茶汤就会偏苦涩和强刺激性,同时茶性也趋于寒凉;而当茶氨酸、糖类等甘温物质含量较高时,茶汤就变得甜润顺滑,茶性也相对柔和。(我们可以形容某某茶性“温”,但这是指“温而不寒”,而非“温热”。)
在冲泡茶叶时,用沸水泡茶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与缓和茶叶的寒性,这是中医所说的“去性存用”。当然同一种茶,也会因投茶量的多少、浸泡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的改变,造成茶汤浓度的高低不同,从而也可能出现寒凉性上的机动变化。(简言之,茶叶的寒凉本质不变。)

回归到开头提到的“绿茶寒于红茶”,也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我们需要从生态环境、采摘标准、季节、工艺、焙火等方面,去进行综合判断。品质略差的茶青所制作的红茶,也许会更寒于头春绿茶;清香型铁观音也要比不发酵的绿茶更寒些。
所以,无论是老茶、新茶,还是发酵茶、焙火茶等等,清凉感、冰糖甜都是高品质茶的共通点。而其寒凉性的轻重程度,因为身体状况、体质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