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取 Ta 愿意付出的最后一分钱 —— 价格歧视
出版社收益最大化
假设你是某出版社的老板,现在要出版一本书。你打算只出电子版,那么印刷成本相当于没有。
我们再假设市场上有两类读者,一类是作者的 10 万名铁粉,他们愿意支付 50 元买这本书;还
有一类是 50 万名普通粉,他们最多愿意为这本书支付 20 元。
此时如果你定价为 50 元,只有铁粉会买单,销售额为 50 元乘以 10 万,等于 500 万元;而如
果定价为 20 元,所有的 60 万粉丝,也就是铁粉加普通粉都会买单,销售额为 20 元乘以 60 万
等于 1200 万元,比之前的 500 万多很多。因此,你决定将书定价 20 元,使收益达到最大。
问题是,这样真的是收益最大吗?有 10 万铁粉,他们明明愿意花 50 元,却只出了 20 元,这
不可惜吗?如果有一种办法,可以针对这 10 万铁粉收 50 元,而对其他的 50 万普通粉收 20 元,
边际成本没有增加,是不是会多赚很多?

价格歧视无处不在
不同的用户对于同一件商品的需求程度不同,支付意愿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只设定一个价格,定
得高会流失掉不少用户,定得低又会损失掉一些本可以收入囊中的利润。因此,聪明的商家发明
了“价格歧视”,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或者不同的消费场景,给出不同的定价,从而攫取消费者愿
意付出的最后一分钱。
乍一听“歧视”这两个字感觉是贬义词。其实在经济学范畴里,“歧视”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强
烈的道德色彩。这里的歧视指的是差异,所以价格歧视可以简单理解为价格差异。
价格歧视无处不在:比如“麦当劳冰激凌,第二杯半价”;比如服装反季销售,原本冬天 1000
元的羽绒服,到了夏天 300 元你就能买到;再比如上周你去过的烤鸭店送了一张烤鸭券,本周
可以六折再点一只。

一句话记住价格歧视
没有看低你,只想掏空你。
运用价格歧视的策略,我们可以:第一,划分时间;第二,区隔地点;第三,筛选人群。
有人说,能受到别人的价格歧视,有时候也是你投资自己的一种奖励。这个逻辑,容易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