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懂道理:三思而后行、对事不对人、三人行有我师~

2023-09-10 14:10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最近思考了很多“老话”背后的真知,还有真执行去跑笨功夫的策略——做什么和怎么做,checklist其实就是这个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个“懂”是分度的,是虚知?伪知?还是知其然不理解,没懂本质?还是没走到决策层?还是不行动?还是没坚持行动跑笨功夫,把道理内化成自己的版本?这中间需要很坚定的动力推动成长内核往下走呢

最近自己是领悟到了越来越多的“道理”了,感觉真的是非常精髓的智慧总结,但是,问题是,读书是从薄到厚再薄的——读精髓真知,然后笨功夫实践加入理解、策略、行动记录、复盘,不停迭代,最后,进入到一种“忘招”的随便出手就符合道的程度,此刻会有自己的精髓总结——元认知的感觉

道理也是这样的,get道理,是要去建立真知和理解,然后跑笨功夫,最后化为己用,这时候自己再去说这个道理,跟get的阶段,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的!

所以,在学习实践、梳理时、跟小伙伴巴拉巴拉时,就领悟了很多的道理,想在这里做一个小结记录

第一个,是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教我们要谨慎行事,但怎么三思而后行,思什么?

我现在知道了,思目标、认知、理解、决策,然后行,这是成长原理的基础版,帮助我们跑笨功夫的

也可以思成长原理的结构化版本——觉察自己的行为惯性、归因惯性,让自己切换到正确的成长内核上去

不要跳过目标、认知、理解、决策,就直接行动,这可能会导致错误,后面要给自己收拾烂摊子,也可能是低效行动,浪费时间精力,对自己这都是不ok的

举个栗子,在对方话语引起情绪的时候想要直接回话,不管是发信息还是面对面交流,都要停下来觉察一下,自己在解读对方的话语时,是不是用了直接归罪法,对方就是怎么怎么样什么的,然后依次决策错误行动后结果很大概率让人不爽,于是强化之前的归因:看吧,对方就是这样的

但其实要用假设-验证法,就是,假设对方是这个意思,但不确定,要设计一个话术去确认一下,这种沟通方式就不会产生多余的情绪,能很好的达成共识

比如对方说,你这次*费是多少,我们之前是不是有个统一价格

自己第一时间解读是,对方在指责没有按统一价签单,但是客户情况不一样的,对方总是喜欢教人做事,但其实能力不够的

于是说话就会带有情绪,比如,你不也经常没按通用规则签单?

但不能这样归罪法,要更换自己的归因模式,假设对方是在指责,要去验证

思考自己与人沟通的目标,是为了现在的协作,也是为了良好关系的维系,为了以后的合作顺利,而不是为了争对错,争好坏什么的

这样的目标,和沟通情时位势度理利的认知理解下,沟通方法就可以是,你意思是我这个费用收的不对么?还是怎么理解,而且要用一种比较平淡缓和确认的语气,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第二个是对事不对人,这个背后的本质和checklist跟成长原理结构化,更改归因模式差不多

其实独自能完成的事情真的很少,基本都需要协作的时候,协作遇到问题,不要直接归因于之前给这人贴的标签,而是要针对现在一起做事要达成共同目标的情况,去做假设归因-验证-用确认的真归因去做决策

给人贴标签,的确是根据我们过往很多次的累积来形成的一个认知,但是,这形成的认知不是真知,人是变化的,而且,关系是为了共识,不是要归罪,争对错好坏都是争不出来的,人无法自证更对更好——共识才是关系中可执行的,自证就不通向共识了,我们积累的对他人的认知是给自己做决定决策的,仅限于自己去执行的决策,如果是需要关系去执行的,那就得以共识为目标,自己单方面的自证和指责对方,对关系并无好处

所以对事不对人的checklist,也是假设归因,共识沟通

这个在今天bethebeauty更新的文里面也被启发了——解构行业最佳实践背后的原则清单法,是真的可以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中,以前看她的文还得分析思考有什么启发,现在可以很快直接解构来用了——思维加速感觉真好

今天的案例是费翔和伊能静的高情商沟通,bethebeauty归因为情绪平稳,个人不这么认为,个人认为是他们对于沟通的本质,关系的本质,人的需求本质,人性的本质,和一些话语的本质,都有很透彻的理解

比如费翔回答一个老阿姨的提问“我那么喜欢你,你怎么能演纣王”,他慢慢走近然后说,“那你能原谅我吗?”

沟通的本质是达成共识,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互换,人的需求本质是马斯洛五种需求

对于粉丝,演员演戏给他们带来快乐,粉丝的需求一般是幻想代入。。。她的问题是幻想形象被损害了,那共识不是要辩解无解的事实,而是重新构建一个幻想去替代,更亲密尊重而且唯一专属——可能措辞不是很ok

针对这个事情去解决,而不是要上升到人身上——你指责我是你的错,割裂了你我,也就破坏了关系必须共识才能推进的原则,对事不对人是关系共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可选条件

第二个案例是伊能静回应媚男标签,她说媚男是对方不尊重的情况下还讨好,但自己的利他是针对对方尊重前提下的

她之前说撒娇,也是给撒娇做了定义,撒娇是真实的语言,平静的语气,利他的方式表达

所以她在关系中是用定义来推动共识,来给受众价值

这也是一种对事不对人,针对被指责的事情,来分析事情的本质,刨除了指责这个对立的动作和动作发起方

所以对事不对人,是协作中处理关系的必须,需要共识,就要刨除人的对立,就事的本质、人性本质、关系的本质去达成新的共识

接下来是师兄之前跟我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时我问师兄怎么理解,师兄让我先自己理解,然后他再分享他的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我发现,这其实本质就是成长原理

止是目标,静安虑差不多是动力、认知、理解、决策,得是行动、复盘

其实这段的本质就是,要先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就能安定的环境,去认知理解决策,然后行动复盘,有目标推动的收获,也有能力的收获

就感觉,很多道理的本质好像都是成长原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这并不是在说谦逊,而是解构能力项化为己用,解构踩坑项加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个是今天解构bethebeauty的新文,跟小伙伴叨叨的时候醒悟的,那时候自己又对同事讲话的语气非常不爽,想怼她两句的,因为刚看了这篇文,自己思考了下关系的本质,她不可能接受她是错的,那我还是直接退步吧,关系是要共识,而不是争辩,没法争辩

小伙伴说我逻辑好强,认知体系一直在作用,外物都会被引入体系,就跟修真小说里说的,到一定境界,行走坐卧都是修行

我也是被启发了,这不就是解构最佳实践,然后用原则来指导自己的决策么

原则清单是在解决专业能力上,一条条找到最佳实践背后的原则,对着去改自己的一条条方案

那bethebeauty拿出来的,不也是一种“最佳实践”么,自己解构之后,变成自己能用的

所有的道德只是一种价值观的偏见,而且对于同一种道德,不同人的理解都不可能共识的,道德本质是自洽逻辑、立场和观点的融合=价值观,这些是无法学习的——每个人的背景、性格、天赋、经历都不同,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所以道德不能成为原则和指导

只有客观的规律、真知、策略模型才能迁移——所谓的学习,其实应该是迁移,结合自身的情况把他人成功的策略方法变成自己好用的策略方法,这才是学习的本质

所以圣人所教的最重要的东西,绝对不是道德,而是话语背后的本质规律!!!

叶教说过,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个人认可,因为在上面说的人的不同中,成功条件还要加上运气,但叶教说,失败却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研究踩坑,去解构踩坑背后的本质,然后加入决策依据中去——决策依据也是一系列的原则清单^_^

最后说一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的本质,其实就是获取的零散的信息、虚知没有变成思维,获取的方法没有变成自己的方法

学以致用的后面三个,讲给别人听让他人能听懂,迁移使用,checklist即认知转为自己的策略,都是化为己用——自己的壶有自己的形状,适合自己形状的知识才能倒的出来

单纯的自己思考就像一个无外界交互的熵增系统,会非常的憋——无效能量持续扩大,感觉不能呼吸了,也像一只吃东西但不锻炼,吃进去的变成了脂肪,而没有通过锻炼变成肌肉

冥想不是思考,而是让识海平静下来

自己过去用写日记的方式,输出去做平静,从刚开始输出情绪,到后来试图输出干货,到现在的逻辑干货输出——但过程都是有现实中的真人做陪伴,这种输出像是给混乱的识海一个泄洪区,也像是能自由在识海中行走拾取自己都不记得的碎片,是把识海里的东西变为思维,再输出变为结构化思维

有了这些checklist,之后就是去行动跑笨功夫循环了!

30次,50次,500次,1000次。。。。最终就能变成自己的~

over~

真懂道理:三思而后行、对事不对人、三人行有我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