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依恋家庭治疗的深化过程||《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阅读笔记5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主体间性能够提供基本的安全感,促进家庭成员发展出探索自我、他人和更广泛的社会情感世界的意愿和能力。当我们未感到恐惧或羞愧时,更能够开放地意识到自己的体验,发展出连贯的自传体叙事,并于此基础上赋予生活意义。
(一)深化的一般顺序
当情感-反思对话的过程到位,父母体验到安全,孩子感到安全,当事人的情感得到统合之后,便可以从容易主题进入到更难的主题,从体验进入反思,从彼此共同调节发展到自我调节,从彼此共同体验发展到可以独自体验。
1.体验优先于反思/情感-反思对话过程优先于对话内容
过去的事情或当下的事情持续影响个体,而个体对这种影响拥有的丰富情感和意识即为体验。反思则需要从一个抽离的视角、超脱的立场觉知与理解事情和对事情的体验(元认知)。体验没有对与错之分,使用非评判语气,表达对对方体验的好奇,对对方经历的痛苦进行共情,对对方的成功表示喜悦,能够产生更多的安全感,为探索对话的内容提供安全氛围的支持。
2.安全优先于探索
当个体感到不安全时,他对另一个人的体验便不那么开放,主体间性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在探索困难主题之前,需要确保所有家庭成员都感到安全。
3.情感调节优先于意义创造
探索事件时,很可能触发事件相关的情绪。当情绪出现时,应首先对情绪情感进行共同调节,如此方能保证主体间性探索的正常开展。换而言之,探索有压力的主题时,优先对情感进行共同调节维持家庭成员的安全感。
4.为父母建立安全感优先于为孩子建立安全感
若父母感到不安全,他们便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更可能评孩子,由此孩子也会感到不安全。因而,如果父母在会谈中表现出对孩子的愤怒或绝望,治疗师可以在孩子进入之前先处理父母的强烈情绪。
5.共同调节优先于自我调节
个体的社会情感学习首先发生于他与父母之间的主体间性体验,随后才转变为既从父母处学习又从自己的独立体验和反思中学习的双向调节。自我调节出现在“个体不断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加深时,仍能够与父母保持深刻、有情感意义的关系”的状态中。
(二)深化的特殊事件
1.深化受阻
当前一次的会谈让当事人产生焦虑或羞耻,当事人对变化难以适应,下一次会谈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便可能会退回到过去的习惯模式之中。此时,治疗师需要将这一过程以及相关的情绪体验正常化——家庭成员回到以前的模式是因为他对取得的进步以及进步带来的新模式感到焦虑。
2.心理撤回
第二次会谈时,当事人不愿再参加情感-反思对话,表现出心理上的撤回。这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会谈时暴露的内心体验让个体感受到脆弱与无助,且分享的内容可能遭受了利用。因而,在第二次会谈开始之前,可以提醒当事人,一些困难问题可能会重新经历。在第二次会谈开始后,可以对第一次会谈进行反思,承认会谈中的分享与亲密联结,承认可能导致的脆弱与焦虑。同时,接纳当事人加入会谈的犹豫与不安,接纳曾经的困难的重返。对第一次会谈的反思可以以更多的认知、更少的体验状态开始第二次会谈,脆弱体验出现的可能性可能会减少。
当治疗师观察到父母能够持续运用有趣、接纳、好奇、共情的态度和孩子进行情感-反思对话,能够更快更开放地进行关系修复,则可以考虑结束治疗。
来源:《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