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日光雪松与回忆中的教堂
最后,不得不提到这首曲子了。去描述它以及解释它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首曲子在长达近五个月的创作时间中,经过了数次修改甚至推翻,直到最后当敲下最后一个音符被敲下的时候,我有时也忘记了当时决定要写这首曲子的时候,自己所想要的是什么。这大概就是我做这个系列,这几年的一个缩影。虽然看不到目标在什么地方,也认不太清楚自己已经有了什么东西,最开始的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甚至问题更多了。只有一件事是无可争辩的,就是我确实是改变了许多。
这首曲子算是对这些改变的一些总结吧,之前尝试了好多风格,我想看看它们碰撞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于是有了这首裹脚布一般的曲子。上首《环绕星池》,我还解释了每个动机的内容,这首我不打算解释了,仅讲述堆积木时候的想法。

一主题放在这个曲集里面是比较少见的,它竟然罕见的是一个主调音乐,有个非常平稳的,悠长的旋律。这个开头18小节构成了一个很古典,完整的主题,但它其实是红橙蓝三部分来组成的。红色和橙色的段落被我分开了,它们虽然是一个主题的前后两个乐句,然而从走向来讲,红色乐句更偏向于陈述性,它非常的平稳,很少有波折,就是在走音阶,甚至乐句开头和结尾都是同一个音。而橙色乐句更具有发展性,它走向上有个小山峰一样的高潮点(第12小节),末两个小节有个7度上跳,然后用蓝色的下降乐句结束。

然后,像一般的古典或者浪漫主义时期的曲子一样,重复第一主题,然后调整一下伴奏型。这里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把重音的位置从第二拍调到第三拍。对应交响乐里面可能就是换了几个配器或者加进来几个配器,这里面没啥可说的,右手的旋律声部几乎没有变。

甚至在主题还没有重复强调的时候,就转调了。这会儿是利用了橙色段落末尾的跳进进行模进发展。达到高音区之后,再利用红色段落的平稳特性,提供一个淡出的效果。37-40又恢复了最早的节奏型,还用红色段落和蓝色段落做了个不同调性的对位。后面会有个很大的风格转变,这里需要铺垫一下,最起码不能太协和。

这时候印出来第二个主题,绿色的东西。这个绿色的主题的特点是,89拍,泛自然音,螺旋下行。它和第一主题有着巨大的反差,这点主要是和声上面的。这里面绿色段落模进,转调,然后又接回到蓝色的段落。蓝色的段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旋律,它就像是一个旋律意义上的终止式,最早教会音乐提到终止式的概念时,它就是一段特定的旋律。这里面是用六度下跳来制造个重音,营造结束的氛围。

蓝色的段落后紧跟着是填充并转调过后的绿色段落。绿色段落这重复的两遍中第二遍也转调了。到目前位置已经转调好几次了,后面会更多。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对转调的看法。几年前和别人讨论的时候,有人问过我调性和调性之间有没有区别。现在的我认为,在固定调式,十二平均律的情况下,每个音之间的频率比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不同调式每个音频率的绝对值肯定是有区别的。之所以有些人觉得好像一首曲子在F调上比在C调上更明亮,不如说F调的整体音高是高于C的,如果对高频比较敏感的话,更高的音区自然能带来这样的体会。所以好多流行音乐可能会在第二遍副歌结束后把副歌向上升个半音,而我却很少听到降一个半音的。主要原因是我听得少,次要原因大概就是这样。这首曲子同理,不停地以子乐句为单位转调会使得音区上下游移,也会模糊调旋律的特征,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这里面利用了红色乐句的平稳性,在不断地做着下移。同时,绿色段落接到红色乐句用了个半音上行。这首曲子因为疯狂转调,所以也得以尝试多种转调方法。

因为上面红色段落在不断向下平移,而橙色段落在65-72没有转调,也没有出现之前的上扬音程,所以反而变得稳定了。像这种调内的,山峰型的动机,几乎重复个几遍都听着很舒服很稳定。

最后又回到了红色段落,这平稳的音程就像reverb一样,天生自带一种淡出的特性,尤其是在慢板环境下。改了左手,转了调,除此之外加工不大。

主题三乐句6个小节。如果从子乐句分析的话它是个AAAAAA型乐句,特点就是开头的那个八分音符五度。之前在《微光地平线》里提到之后还有一首曲子也玩了这种节奏,就是这个。但是,这个主题中就有转远关系调,这也逼迫着自己用了些更少见一点的和弦。83-88是77-82的反复,加了点奇怪的东西。很常见,不怎么高级。

然后接了个红色乐句,这里面给配成小调了。加入这一段的目的就是连接它和后面的加速。因为红色乐句本身没啥特征,尤其是前四个小节。它本身就可以作为淡化段落出现。顺便缓慢提速。

后面的段落是红色和橙色乐句的变奏,这里面编低音是改了最初几个小节的节奏,少量加入了重音移位。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转调重复了一遍后,是一半红+程+蓝色。没想到蓝色段落拖了这么久才又出现了一次。到目前为止,这曲子还是个无聊的主调音乐,也可以说写得很犹豫很啰嗦。本来只是把每个主题都引入,但是却一直在拿着其中几个做文章,导致最后拖得很长很长。而在这之后,前面的变奏都会变成小打小闹。

蓝色段落结束后,主题开始纵向交互了。右手部分是织体化的粉色主题,这里比较牵强,可以说粉色除了节奏之外,好像没什么辨识点可言。五度震音就像某些编配特别垃圾的流行曲伴奏,虽然我这里没并不只有五度。

这里面只是摸进了橙色段落用于后面转调,除此之外没什么大目的。

绿色段落再次出现,但是这次的朦胧感消失了。左手的伴奏延续了前面的固定根音,使得本来就是个小调的旋律更突出了,人耳会优先注意变化的东西。像泛自然音体系,有的时候别看它音多,不协和音程多,但是它使得和弦的特征被冲淡了,反而模糊了大小调。当然也是因为如此,用它转调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

粉色段落再现的时候,对它进行了填充,使得它更丰富一些。这个里面还是加了些副旋律的,也调整了重音的位置,和弦的选用上也加了很多的半音,故意让旋律被冲淡一点。

再重复一遍,这一次中把十六分音符换成六连音了,目的就是加速。左手在中音区的旋律当时是照着橙色段落加工而来的,然而橙色段落和红色段落是出了名地没有特征性,这种解释并不牵强,只是这样的使用比较没用。在伴奏上,用16分音符跑动时,把最低音放在中间的位置可以造出重拍移位的效果。总之,把伴奏写得垮小节线,一方面是可以使得整体更有一种复调的味道,另一方面谱子上看起来是真的骚。

高潮段落是目前除了蓝色段落所有部分的交织。原来6小节的段落到了如此已经成了一个13小节的超长句子。以粉色主题为骨,把绿色段落和红色,橙色段落交织于其中。为了构造一个很复杂的听感。对于粉色主题,对某些片段用了模进以及重复。在第168和第172小节中还适当地发展了一下。这个发展的意图是与前面填充的部分做对比。好的填充物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也不能完全就是用之前提到的,抹除了节奏特征的主题。从微观的结构上来说,这里面旋律已经推到了很高的音区,此时需要的是一个更加没有特征,平稳的小节,不如顺着旋律已经下降的趋势延伸下去。

高潮段落不能只一次就结束了。这里面采用了将绿色主题和橙色主题填充进来,它从某种意义上有些像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长达多小节的钢琴加花。加入的内容无非大部分还是分解和弦之类的东西。我现在是极其讨厌这样的东西的。扯个远的,2022年1月听了个刘念劬讲解的即兴演奏,真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还以为他是拿种能凭空捏一首曲子,结果就是给个旋律他往里填和声。原曲的旋律他也不变奏,就会转调。转调之前几乎全是减七分解和弦+半音or全音上下硬来。如果这个也能算是所谓即兴演奏,确实是差了点。也就是在他之后,我突然不想在曲子里面加入巨多那种除了和弦性质外无任何其它作用的段落。所以我痛骂《微光地平线》,简直是不择手段地为了V-I。但是淡化段落是需要的,我又有个很好的下行段落(绿)和一个较平稳段落(红橙),就直接用了。

高潮段落的第二遍把推进的部分给砍了,因为那个重复小节推进的方式很破坏乐句的完整性,让听众以为在那里起新乐句了。这里面考虑到后面有个急刹车,最后那两个小节的钢琴左手几乎都保留了最简的绿色段落,还做了个重音移位。

高潮在蓝色段落中戛然而止。这次,两段蓝色间出现了巨大的距离。从曲子的宏观角度上来说,蓝色的段落首先音区比较窄,音也很少,又能和每个主题接上。它的存在就像戏剧中幕布的用法,实在不行拉帘子,再从头来过。这里出现的是曲子开头的第一主题。除了转了调之外,它的和声和节奏几乎一样。然后红色段落并没有接到橙色段落发展下去,而是直接接到了和它关系不大的绿色段落,并且绿色段落甚至还没有结束,就被蓝色段落打断。

而后,橙色段落又被捡起来,宣序一阵。给与观众的一个听感就是半截绿色段落和蓝色段落莫名其妙地塞入了一个完整的乐句。要的同样是一种陌生感,一种好像外面的景物是这样在哪见过,却又不太像的感觉。这里面左手的伴奏还是开头的样子。而后,橙色段落完成后,加入了粉色的段落。这个加工过的粉色段落在走向上大概也就前两个小节和它第一次出现时一样,伴奏却还是红色段落第二次出现时的那种,也是用于模糊主题与主题间的关系。

而后出现的段落之前也有过极其类似的。此时,通过蓝色乐句的帮助。正在像走马灯一般一条条地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呼应,但是这时并不再自我反复。这会给听众带来很陌生很不舒服的感觉,好像话说一半。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写得相当意识流。

既然是一个个地去呼应前面的内容,235小节到23/8小节呼应的是开头的内容,交织的主题段落。这次左手变成震音了,与前面或多或少有区别。前面粉色段落和橙色是一个对话的交流方式,每次粉色的几个特征音出来后,橙色段落才会在粉色部分长音的时候作为织体出现。此时,它们同时出现,营造一种很宏大的感觉。从音上来说,密集又整齐的低音容易震撼到别人,这个属于是卡人的应激状态,就像有些垃圾电影推动氛围全靠配乐里底鼓增强减弱。

上面的那个呼应部分是个不完整的粉色段落,在第二遍的时候补齐了。我不想让它们听起来像一个乐句重复两遍,虽然结果可能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很大区别。倒是不对称乐句恶心了下听众,虽然这玩意在我的曲子里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变奏的另一件事是将粉色的节奏也拉平了,把四快一慢变得不那么棱角分明,淡化了它的属性。

收尾段落是个将之前所有动机捏到一起的混合段落。它像很low的收尾段落一样,有着规整明确的节奏以及跑动组成的伴奏。我尽力让每个主题都能听见个头,好像旋律此起彼伏,制造混乱感。

然后,蓝色段落戛然而止。这个蓝色段落出现了很多次,右手部分音和节奏从来没有变化过,通过配不同的和声来起到急刹车或者连接的作用。只有在这里面,原来的六度下行变成三度上行,然后左右手弄了个八度完全平行,用来和前面混乱的段落进行对比。反正,这首十分钟的曲子就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总结一下吧,缺点是有的:
红色和橙色主题没啥特点,粉色的乐句不太行。
因为1,导致很多主题之间纵向交互式很难辨识到那些被淹没的主题,真的成了只有看乐谱才能懂的音乐。
发展僵硬的老毛病没变,填充很多但是其它加工方式较少。
无病呻吟,又臭又长。
优点还是有的:
难度还是有的,半音还是很多的,可以当练习曲。虽然本人不建议练,有时间建议练更好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