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奔驰安利:开大车这事儿,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快乐
征服,对抗,再加一丢丢高血压,就像是一部海明威小说。这就是《雪地奔驰》。
不论中外,很多男孩儿最初的梦想都是成为一名挖掘机司机、卡车司机,或者坦克驾驶员。这些外形刚猛强劲的钢铁陆行怪兽,能像磁铁一般牢牢吸引着小男孩儿的注意力,直到他们长大后的眼瞳被裙摆下的白大腿和其他更华丽的事物吸引走。
所以乍一看下,以蓝领工具车为主角,所经道路满是泥浆的《旋转轮胎》系列,似乎注定不是那种能大红大火的车类游戏。好比说,在前阵子登入Steam的主流赛车游戏《极限竞速:地平线4》里,游戏观感往往是价值不菲的豪车疾驰在风景宜人的赛道上。

但倘若你有个摸鱼时会玩《旋转轮胎》的同事,你冷不丁扫一眼他的屏幕,能看到的画面极大概率会是一辆大卡在泥浆里艰难地做着仰卧起坐。

但从2008年的《越野飞驰》开始,这个满溢着泥糙味儿的系列一直延续着最初的创作理念,将主打的“卡车越野”玩法持续耕耘了十几个年头。最新作《雪地奔驰》则像是对这份专注的回报,首次登陆了全部主流平台,也斩获了百万级销量,自此成为卡车迷心中的重磅作品。

不过PC这边,本作被Epic独占一年,上个月底才来到Steam平台
“浑身上下都是毛子的钢铁直男味儿”
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卡车爱好者,《旋转轮胎》系列对你而言就是欧卡模拟外的又一块拼图。
在《旋转轮胎》系列的每一款游戏中,你都可以驾驶到世界卡车名厂的著名卡车,并且根据你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从造型到部件的升级定制,还可以驾驶着它们奔驰在荒野、雪原、浅滩、泥洼之中,感受钢铁与自然交织的错落浪漫。

虽然是专注于大车的游戏,但在《雪地奔驰》中,车型仍然有其精确定位,根据使用场景总共区分为了搜寻、越野、重型、重载、公路五种。在具备一定游戏经验后,你几乎可以根据当前任务立刻判断出最好的适用车型。
比如说搜寻分类中所属车辆基本都是越野皮卡,几乎可以处理任何路况,且拥有所有车型中最优秀的续航能力。但你也很容易发现,归为搜寻的车辆都不具备载货能力,由于游戏中的拟真物理系统,也无法拖动比自己重量更大的车辆,因此搜寻类车辆的主要用途就在于搜图跑路,以及寻找并抵达游戏中关键建筑“瞭望塔”,宛如战场上的侦察兵。

而主力军们则各自有所专长。公路卡车拥有低廉价格和良好的燃油效率,在道路打通后的运输任务中,可以妥善完成任务;

越野卡车的普遍特征则是扎实的悬挂系统、军工级用料所提供的平顺连贯的动力输出,通过更换不同场地适应性的论坛,这类钢铁巨兽可以踏破任何坎坷地形。

至于重载卡车就如字面所言,能够运载更多的货物,在搭配上拖车套娃之后,一趟车就能把任务所需资源一次性运抵目的地。

而和以上的类别相比,重型卡车则称得上是功能强劲的多面手。大马力、大底盘,几乎能够胜任全部任务,除了油耗较高和售价昂贵之外,几乎没有缺点。

《雪地奔驰》还在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升级。在本作当中,你(终于)可以全程切换到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拟真化游玩,而且还可以通过客制化系统来打点内饰,营造更多的生活气息。

比较有趣的是,本作的UI系统在得到简化后,诸如目前时速这样的数据,也只有在切换到第一视角才能在仪表盘上看到。或许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毛子味儿吧。

不是赛车,不是竞速,而是“好好开车”
当然,我必须得告诉你的一件事是,《旋转轮胎》——或者说系列最新作《雪地奔驰》并不是一款对新人足够友好的游戏,甚至于其教程就会令人相当抓狂。在游戏的开场环节中,你首先需要开着一辆性能仅仅是消费级的CK1500穿越满是泥泞的黑河路,在牵引绳的带领下抵达哨塔;
其次需要在粗糙的GPS导航指引下完成桥梁重建。桥梁重建还需要两样物资,倘若你在这里没有功夫练习使用拖车,就需要在不完备的地图引导中跑上两趟;

而在桥梁完成之后,你还需要在一片陌生的场景中抵达你的车库以完成本次教学。你的车有可能驶入通往哨塔的泥泞道然后彻底抛锚,需要返回到遥远的记录点重新出发。
光是在这个简短的教学步骤里,你就有许多次感受到迷路、抛锚的可能,且本作一系列追求拟真操控的思路引导里,你开的车时速往往达不到100km/h,甚至可能比这慢得多,而当你撞上障碍物时,不单单是车壳会被明显撞瘪,连带着内里的部件都可能受到明显影响。如果你足够鲁莽的话,甚至可以撞坏悬挂系统,甚至直接把车开到爆胎。

所以仅就初心者的第一印象来说,《雪地奔驰》的劝退属性非常强。就像Steam很多差评一样,这款游戏在初见时带给他们的是相当糟糕的体验。毕竟没有谁会真的喜欢玩一款轮胎动不动就卡住的游戏。

也和现实中一样,发动机泡水将会迅速损毁,导致车辆彻底抛锚
但我必须得说,这个教学关卡,在拥有退款机制的平台里,确实就是制作者和玩家互相选择的一环。在我看来,《雪地奔驰》似乎就是想用这种有别于其他车类游戏的别扭驾驶体验,来告诉你他们制作这款游戏时想追求的东西:开车本身是需要一点儿认真的。
而如果你足够喜欢车,尤其是大卡车和越野车的话,必然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本作和其他以车位核心的游戏的显著差异。开车前必须拉开手刹,自动挡和手动挡之间的切换,全轮驱动和后轮驱动之间的切换,都需要手动进行选择,没有那个“简易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雪地奔驰》提供了车辆各部件运作时会发出的相当细节的音效,例如后胎于泥浆中咆哮时,你猛力压下油门,甚至能听见变速箱隐约的齿轮磨合声。这些音效会实时反馈给你的每一个操作,赋予了相当丰富的实操感。

同样地,在车辆处于不同负重时,你也能够在弯道和泥泞道路上鲜明感觉到车辆的重量变化和重量分布给驾驶体验带来的影响。在这时,你能够从“笨重”、“难开”这些字眼里咀嚼到的,是《雪地奔驰》一直想还原的那份真实感。毕竟在你手里的,可是现实世界里需要拿到B1级驾照才有资格驾驶的大车。
除了在初上手时会让人很有些不适应的“拟真”外,《雪地奔驰》还是相当少数地会把“油耗”放在醒目标签中的游戏。

简单来说,所有车都会有一个油箱,你必须去到加油站才能进行补充。不同车辆的油耗比不尽相同,油耗速度还会根据你所驾驶的车辆和驾驶模式随时浮动。比如说全轮驱动模式可以令车辆越野攀爬能力更强,但相对于后轮驱动模式,油耗几乎是翻倍的。同样显而易见的,重型卡车的油耗会比公路卡车要高得多。
在游戏进程中,“油箱”又约等于是一辆卡车的生命线。当油箱被撞击损毁,或者油箱见底时,车就会在野外抛锚,如果不亲自开着另一辆卡车将其拖回,就得支付很大一笔金额才能让其回到车库。而如果你遇到极端场景时,拖车套娃也是常有的事了。

不过,虽然黑河的公路泥泞得就像是块掉去地上的熔岩蛋糕,你也不必真的很担心自己的车子很容易陷入其中无法动弹。在这里,就必须要提到游戏给予每个玩家的“超保险”:卷扬机了。对,就是这根东西。
你可以随时随地在列表里呼出卷扬机,并且将其两端与树木和车身相连接,借助引擎动力,可以一点一点将车身硬拽出泥泞,重获自由。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在《雪地奔驰》当中,牵引绳就是你与大自然对决的一把利刃,几乎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首先尝试用它来解决。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牵引绳”虽好,却也远远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你用作支点的树木有可能承受不住力道被扯断,牵引本身会吃掉大量的油,而你如果没有把牵引系统升到较高等级,有些时候干脆就找不到牵引目标。再者,频繁使用卷扬机本身就是相当糟糕的体验,那种乌龟爬行一般的拖拽速度,本身也是一种挫败感,最好的通行方法,永远都是找到一条更合理的越野路径,而不是在最短直线距离用牵引绳硬刚。
大卡车版本的《死亡搁浅》
就和欧卡一样,你在本作之中能揽到的差事,大抵也就分为货物运送、协助脱困(用牵引绳将抛锚车辆拽出并牵引到指定地点)、探索调查三类。硬要说的话,这个部分和《死亡搁浅》非常相似,用“送快递”似乎就足以概括。
但也如前文所提及的,当“开车”本身不那么简单时,《雪地奔驰》的玩法也就显得更有意义。在本作当中,你会遭遇的道路远不及“欧卡”中那样拟真和一马平川,如何解决道中遇到的困难险阻,以最低程度的损失将货物安全送抵目的地,就变得充满了挑战性。

从A点到B点的运输道路,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来自大自然的挑战。泥泞的道路,崎岖的地形,恶劣的气候,甚至你自己粗心大意时犯下的失误,都会成为“敌人”。在《雪地奔驰》中同样如此。
此外,通过修桥、通路等手段,地图上原本无法通行的区域,会伴随着物资配给一点点被打通,原本让车轮在泥浆里无限空转的痛苦泥径后,载着物资的重卡终将在平坦路面上把物资送抵终点。这种柳暗花明的舒缓安慰,永久改造环境后每一次送货时感受到的成就快感,和《死亡搁浅》非常相似,也是我心中《旋转轮胎》最重要的快乐来源:这种肩负压力,锲而不舍,最终战胜自然的感觉,就像又读了一本新的《老人与海》。
结语
征服,对抗,再加一丢丢高血压,就像是一部海明威小说。这就是《旋转轮胎》系列。它并不是一款适合“所有人”的游戏,但对于喜爱卡车,又能够对得上电波的玩家而言,它确实是一份难得的宝藏。而《雪地奔驰》作为这个系列目前最优秀的集大成者,如果你恰好感兴趣,买它,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