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日常大揭秘】了解孔子的细节,品味礼仪之精,让你变身绅士淑女【论语】乡党篇
当孔子在自己的家乡时,他沉默寡言,看起来好像不会说话;但当他在宗庙或宫廷中时,他很流畅地说话,但是非常小心谨慎。
在与高级官员交谈时,孔子的话非常清晰自信;而在与国君交谈时,他的话则非常谨慎。如果国君在场,他会感到很紧张,但还是努力说话。
当国君派人去召唤孔子时,他的脸色会变得非常严肃,步伐很急促。当他被召到宾客身边时,他会半揖向前,身体前倾。在宾客离开时,他会向他们告别:“宾客请回,不要再回头看。”
走进公门时,他会向前鞠躬,看上去好像不太自在。走过门槛时,他会保持沉默和尽可能的快速。当他坐下后,他看上去有些紧张,说话甚至有些含糊不清。当膝盖升高进入场所时,他又弯下腰鞠躬,好像在屏住呼吸一样。
结束时,他向前鞠躬,看上去好像非常吃力。当他举起礼器时,他会向前鞠躬,看起来好像力不从心。如果他要上去致意,他会弯腰,而如果他要奉献礼物,他会表现出非常激动的神情。在享受美食时,他看上去很放松,而在私下交谈时,他会显得非常愉快。
令人惊讶的是孔子并没有穿花里胡哨的衣服,他不会穿红紫色的衣服去显摆。在炎热的天气,他会穿非常宽松的布料,并确保布料非常透气。在特殊场合,他会穿上素色的羔皮或素色的麂皮,或黄色的貂皮。在庄重的场合,他会穿着比较厚重的衣服,并把袖子卷起来。而晚上睡觉时,他会穿很长的睡袍,长到半身。在比较寒冷的时候他会穿貂皮或狐皮的衣服。当他去参加葬礼时,除帷裳之外,他会佩戴各种不同的东西。在朝廷中,只有在吉月里,他才会穿朝服出席。
在齐国,人们必须穿着干净整洁的明衣和布料。他们在进餐时会吃不同种类的食物,每一餐都会有所不同,并且他们喜欢换着地坐。
他们会非常注重饮食的细节,以至于他们不会让一粒米浪费。如果食物变质了,他们决不会食用;如果颜色或气味不好,他们也不会食用;如果厨师做的不好,他们也绝不会吃。他们讲究饮食合理,不会因为多吃肉而使胃口变坏。唯独酒可以随便喝,而且不能喝太多,否则会失去理智。他们不喜欢买市场上卖的酒和脯肉来吃,也不会削太多生姜。
在公共场合祭祀祖先时,不能使用旧的肉,必须使用新鲜的肉,且祭祀后三天内不能食用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敬祖先。饮食时不能随便说话,睡觉时也要保持肃静。即使吃简单的蔬菜或瓜类,也要摆盘整齐,看起来美观,不讲究排场也要讲究仪式感。
端坐时必须坐正,不能驼背,因为这样会显得不礼貌。在乡间喝酒作乐时,必须有警惕心,如果有人出现打闹、吵架的情况,须立刻离开。在民间举行的傩祭时,必须身着朝廷服饰站在宗庙的台阶上。当在外地询问别人时,必须三次拜别才能离开。
康子送了一些药给孔子,而孔子接过药后表示:“我不太懂这些药物,不敢尝试。”
有一次马厩着火了,孔子在朝会上结束之后因此提出:“会不会有人受伤?”但他并没有问到马是否安全。
如果君王赐食,必须先在正式的席位上品尝;如果赐的是生鱼,必须煮熟后再献上;如果赐的是活的动物,必须好好养育。当侍奉君王进餐时,如果君王要进行祭祀,必须先享用饭菜。
如果生病了,君王前来探视,必须坐在床的东侧,穿着朝服,拖着一条长的丝带。如果君王下令召见,就不用等他上马,立即去见面。进入太庙时,必须对每一个事情都逐一询问。
当朋友去世后,没有人来殡葬,我自己会主动帮助完成这些后事。
即使朋友在送来礼物时所提供的不是祭祀用的肉品,而是马车等其他物品,我也不会进行拜祭。在卧室里,不会将死者的尸体摆放在床上;居所中也不会为死者腾出空间。
当见到穿齐衰的人时,无论其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亲近,我都会表现出哀戚之情。见到戴冠或是盲眼的人时,也会以相应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尊重。看到穿着凶服或是负着悼念板的人时,我也会向他们致以敬意。当看到摆满了美食的宴席时,我也会因为内心的悲伤而面露难色。在迅猛的雷鸣或狂风袭来时,我也会因为不安而表现出身体的变化。
当上了车,必须站得笔直,手扶车带。在车中不可以回头看别的东西,不可以说话过于急促,也不可以用手指别人。
看到美丽的景色,就会驾车飞驰,然后再停下,说:“山上的雌雉啊,真是美啊!”子路也跟着嗅了三次,表示他也很喜欢这种美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