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轩(八)
谁“设计”了明轩?我在设计二字上打上引号,因为明轩的确不是设计,不仅是亭子假山,连廊子也是复制。关于明轩设计百度上是这样介绍:“......整个移筑过程的发起者和创造者,则是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而陈从周先生百度介绍是这样写的:“......1978年,将苏州园林局部模制,输出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明轩,”模制就是复制。
网上有一位网名泥腿子的写了一篇《“明轩”设计究竟出自谁手?那些建筑背后不为人知的事情。》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然而,当时作为技术人员参与明轩全过程的张慰人(1941- ,后来成为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在一段采访中,却讲述了一版不同的故事。
张慰人否定了明轩项目是某个专家介绍来的传说,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工程必须是国家出面来做,而且是指定政府来做,不可能由个人推荐。”“通过张慰人的描述,陈从周由明轩的设计领导者变成了方案完成后的挂名学术顾问。这与我们已有的认知完全不同......”
然而大都会博物馆现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先生在缅怀方闻一文中却这样写道:“......方闻找到了著名的中国建筑史专家陈从周,陈从周把方闻介绍给苏州市政府下属一个专门负责修复这座明代(1368-1644)文化之都的著名古典园林的单位。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1978年,陈从周和苏州园林局的一组专家来到纽约,他们提供了详细图纸,计划将天井及临近房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网师园的相似区域,改建成一个厅堂和花园。”可见明轩项目应该是陈从周先生介绍到苏州园林部门。
网上有一篇文章标题为《敢为人先,开中国园林出口之先河——记明轩主要设计者张慰人》,但张慰人先生却在一个电视节目亲口说自己是主要参与者,这很实事求是。
在泥腿子文章中又带出来另一位参与者:“潘谷西在《一隅之耕》中说道,苏州通过北京方面找了我们帮他们做设计。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机会很好,也没有想过要什么协议、设计费。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规范,我跟他们商量了一下就过去了。记得当时参加的有杜顺宝、乐卫忠、叶菊华和刘叙杰,就我们五个人过去的,在网师园殿春簃这个院子设计的,画的图纸大概有平、立、剖五张图,1号墨线图纸,我画的是院子的一组剖面图和方案透视图,他们几个人分别画的是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平面图画的很细,铺地、水池、假山都画出来了。我留过一套图,可惜现在找不到了,倒是叶菊华还保存了一套,从图签上看,这套图完成于1978年10月5日。图纸给了他们之后,就一直没了消息,也不跟我们讲施工的事情,好像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后来听说他们在大都会博物馆里施工,工人、材料都是从国内运去的。当然,他们让我们做,我们也很有兴趣做,这种项目在那个时候是很少的,确实是个实践机会。”然而,这与张慰人在采访中所言却有不同。他说,当时南京工学院有一批专门研究苏州园林的老师,得知明轩项目后,立即向建设部打报告要求参加设计。
(注:潘谷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但网上有一篇文章《中国园林走向世界开先河明轩背后的故事探秘》对于南京工学院的方案是这样描述:张慰人表示,“他们的图比我们画的图要漂亮。他们花了很多年研究出版《苏州古典园林》,有非常好的基础。而我们是匆匆忙忙,乌合之众。” 张慰人一再强调自己的团队是“乌合之众”,并自嘲般“哈哈”大笑。不过,张慰人遗憾道,“但是他们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错,即假山太高了!我印象中有3、4米高,这在那块楼板上是放不下去的,这一个是他们最最致命之处。”果然,当两套图都报到建设部,“南京工学院的那套图就在这个问题上卡下来了。倒不是说我们那套图多高明。可当时没时间了。建设部已经与美方已经约好了具体开始谈工程施工,美国博物馆已经安排好计划,不可能再重新再来一遍。”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假山的高度下调尺寸即可,不是设计合理与否的关键,通常方案不是一次就最后定稿,方案也有时是多套,而方案的选用也不应该由中国建设部决定,而是大都会方面的专家。大都会博物馆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项目上不可能匆匆忙忙,草率了事。所以才要求中方建个一比一真样明轩,这个要求可以说是谨慎得过于苛刻。
造园设计与建筑相同,是从构思的草图开始,然后分别是,总体规划,平面设计、立面、剖面,分体细部设计,当然还要效果图,有条件的要制作模型。最后是绘制施工图。一套程序下来非常复杂,这为的是确保以后项目工程没有差错。但在明轩的设计中网上现在能看到的仅有南京工学院的一套方案,苏州园林管理处却只有一张施工图纸,这张施工图与南京工学院的平面设计几乎没有差别。
纵观以上各方所述,明轩“设计”历史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园林文化艺术微信公众号《古园惊梦》欣赏。
隐居姑苏21载,只为拍摄研究古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
艺术家简介:
刘华,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执教于衡阳师范专科学校(现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现居苏州为职业艺术家,从事绘画、雕塑、摄影、艺术景观设计、平面设计、艺术理论研究及网络写作,著有《走进新景观》一书。2001年至今21年间一直潜心拍摄研究苏州古典园林和现代实验水墨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