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关于孤独。那些白色远山的梦
有时候会想,孤独感是不是造作的,因为我身处群体之中。可它又是难以消解的,像有口而不能言。回想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一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似乎都有孤独有关。
很喜欢《古都》,喜欢那段关于紫藤之叶的感叹,我想那是少女才会有的惆怅。小时候在路边踢到石块儿也要把它再放回原处,因为不忍分别,后来某次读书读到某公儿时见别人将石块投入井中,遂恸哭:“不复相见了!”深有同病相怜之感,也来不及笑人家了。
从前看罗翔老师直播,讲解他自己读书的几重感悟,第一层便是在读书中消弭自我的孤独感。像海上的1900,从漂泊的旅人口中认识世界,想象世界。我想一本书就像一座城邦,无论古往今来,亦不分贵贱,它的读者都是它平等的公民。有时候走出城外,体会了不同的风景后再回到故园,也会发现过去不曾留意的角落,破解无法理解的谶语。我想我还处在先生所说的这一层,其他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有时候很庆幸自己并非孑然一身的孤独,我还有挚友,至少我能确定他们是爱我的。
我的心里有许多的惶恐,思念,还有追忆。那些细密的连接像网一样罩在我的身上,而我心甘情愿被缚其中,好像一部分的我依然走在那条黄昏的街道上,躺在那些纤细的蕨类之间,听一只云雀的啼鸣。
我问Matthew,“你看见那些骑自行车的人吗?你觉得他们要去哪儿?”
“或许是哈雷。”
“去那里远足吗?”
“我想是。”
“Ausflug...Ausflug...”这是我学德语时最喜欢的一个词。我的德语老师说我有英语口音,英文老师又说我时常把and发成奇怪的“unt”。
昨晚与朋友聊到俄国文学,他拥有一腔赤诚,与我赞美肖洛霍夫。我问他“你喜欢阿赫玛托娃吗?”
“不。”
我告诉他,“我在无名烈士墓那里献了一朵花。”
他说我是一个高尚的人。
我不是...... 我是个不敢审视自己的人,会自责到上瘾。
我希望自己平等地热爱所有人,我拥有一个和平主义者的所有弊病。
如果孤独会淹没我,我就在里面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