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如何权宜应变?
【国学经典语录】
巽,德之制也。
——《周易·系辞下》
【释义】
所谓,巽以行权。巽卦是教人因势利导,便宜行事,是道德的制宜。
孔颖达疏:“巽顺以既能顺时合宜,故可以权行也,若不顺时,制变不可以行权也。”
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圆融地统一起来的经权思想,是儒家一大智慧。经是理想、原则,守经是对理想、原则的担当和坚持;权则是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的灵活权变。
【曾仕强教授管理智慧】
《易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应变的,叫做权宜应变;但是,同样是权变,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叫做投机取巧,一个叫做随机应变。
动机纯正,变的合理,就叫做随机应变;否则,就是投机取巧。投机取巧与随机应变,看上去没什么两样,但是,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投机取巧是会留下后遗症的。
那么,如何权变才算合理呢?
我们这三句话是自古以来都在用的:权不离经,权不损人,权不多用。
第一句,权不离经。
权就是权变的意思,经就是经常的守则、不可以变的规矩。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超越这个规矩,要有原则地应变,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一个人如果变来变去,变到没有原则了,别人都会厌恶你;一个人如果死守原则,不知道变通,那谁都怕你。这样我们才知道,中国人讲外圆内方是非常有道理的,再怎么变,规矩不能变掉。我们用现代话来讲,每一个人都可以变通,但是不能变得太离谱,这样就叫权不离经。每一种改变,都应该看它合理不合理。合理是检验的标准,你变得合理,我们就同意,你变得不合理,我们就摇头。
赏罚分明是一个经,一定要赏罚分明,但是怎么赏,那是不一样的。对于君子,要赏他比较长远的,比如升官,让他可以继续为你分忧;而对于小人,要赏他短暂的,可以给钱但不升他的官,就一次投放,这样有所差别,有所分辨就对了。
第二句,权不损人。
所有的权变不可以损害别人,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叫变通。使既得利益者受到很大的伤害,是不公平的,遭受到抗拒,也是合理的。任何人都不能凭借自己手中有权,爱怎么变就怎么变,这种心态是大家都无法接受的。
你看我不损人,虽然你有功劳,但是我也知道你是小人,这个我知道,可是我还是给你重赏,赏什么?赏金钱,因为你会这样做,不过是贪金钱而已,我们没有损害你,可是我更没有损害那些忠良的人,因为我给忠良的是比较长久的东西,给小人的是短暂的东西。君子心里也应该有数,不能看到别人获利多,好处多,心里就动摇,那就变小人了。那我也可以给你钱,把你的官贬回来,你自己选择。
第三句,权不多用。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一直存有这样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鼓励你要变,然后马上另一方面告诉你不能乱变,不能常常变,常常变就没有规矩。
常常变,就表示原来的很不成熟,就说明你的规矩有问题,要不然为什么会常常变呢?比如穿衣服,一个人摸索一阵子以后,知道自己穿哪种衣服最合适,就穿那种衣服好了,如果一会儿穿成这样,一会儿又穿成那样,就表示他根本穿哪种都不合适。我们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求新求变。要记住,变有百分之八十是错误的,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规矩,不要乱变,但今天我们大多都是乱变。
设计个水龙头,你就顺着拧开就好了,但是他们偏不,一会儿用压的,一会儿又用提的,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结果,去住旅馆就会发现,水龙头拧也不出水,压也不出水,提也不出水,你一生气,踢一脚,水反倒喷出来了,弄得你浑身都是,这算什么设计呢?
有例行一定有例外,这一点我们承认。但是例外比例行还多,就不对了。例外比较少,例行比较多,经常是这样办,偶尔会那样办,这样才合理。
喜欢讲求新求变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会使人们觉得,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坏的,这是个最可怕的观念。为什么新的就是好的?实际上,新的常常不如旧的。你看我们现在很怀念以前的东西,就是以前的东西简单明了。我们要说清楚,求新求变本身没有错,是人搞错了,认为新的一定比旧的好,就是错误的。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一个人不知道常规,就开始乱变,最后结果只有一个字——凶。人一味乱变,变到最后,自己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这是多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对父母孝可以变吗?对朋友信可以变吗?这是不能变的,如果变了,亲人朋友之间的信任感就没有了,就产生了疏离感。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疏离感,就是人这样一点一点造成的。
一个人,如果变到连根本都变掉了,那是最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