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占领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的德军闪电战,为何却对苏联不灵验了?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欧洲战场全面爆发。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军就占领整个波兰。1940年春夏,德军继续践行其“闪击战”理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小国相继沦陷,就连“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也在德军闪击战的攻势下土崩瓦解。不到一年时间,除了隔海相望的英国和少数中立国家,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都被德军占领。
闪击战实践获得巨大成功的德军又将同样的战术强加到苏联身上。1941年6月22日,德军550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可令希特勒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苏军官兵以巨大的代价竟然粉碎了德军的闪击战。
在欧洲国家身上屡试不爽的闪击战,为何对苏联就不灵了呢?

(1)“快、准、狠”的闪击战
“闪击战”是二战时期由德军名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创建的一种著名的机械化战争战术,它充分地利用了飞机和坦克的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出奇制胜。如何归纳闪击战的特点?用三个字来形容它就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快、准、狠“!

首先就是“快”:由最高统帅部下达作战命令,明确进攻的主要目标,在找到敌军部署的弱点后,德军以坦克军(装甲军)为核心突击力量组成的快速突击集群在航空兵的配合下,以最快的速度粉碎敌人的抵抗,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从具体战术上讲,一旦空军航空兵和炮兵打开敌人防御的突破口,以坦克为核心的突击集团必须在5到10分钟内迅速向敌人的纵深开进,包围歼灭敌军成建制的作战部队。从闪击战的效果看,德军的闪击战确实在“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德军用27天征服波兰,1小时占领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然后就是“准”:在进攻敌国之前,要先对敌国的军力和战争潜力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进攻的主要目标,找到敌军部署的弱点,用坦克等机械化武器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快速突破敌军的部署弱点,一击毙命。敌人的首都(包括作战指挥中心)、军工生产、交通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全面摧毁,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
最后就是“狠”:德军的闪击战通过采用一切手段(包括轰炸平民区、屠杀等野蛮血腥的手段)摧毁敌国的军心、民心和抵抗斗志,让敌国军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
总而言之,德军的闪击战必须以“快、准、狠”这三大原则为基础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一旦德军放慢速度,将闪击战打成持久战;或者德军方面指挥上的重大失误,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德军就会在战略上输给对手了。

那么,在拥有了这”快、准、狠“这套”闪击战“三大原则,在西线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德军,在闪击苏联时为何会走向失败了呢?
在进攻苏联的作战中,德军的闪击战基本上做到了“快、准、狠”。但是在进攻苏联的作战中,德军除了“狠”(疯狂地屠杀苏联平民和战俘)这一原则得以实现外,其“准”和“快”一样都没有达到。那么最终德军为啥还是失败了呢?以下这些因素就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战役层面看,希特勒对于德军主要进攻目标的判断错误,成为德军闪击苏联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和闪击战“准”的特点是完全违背的。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在中线——也就是莫斯科的重要门户:斯摩棱斯克。1941年7月1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集中了60个师的庞大兵力,在航空兵和坦克的配合下向驻守在斯摩棱斯克的苏军展开猛攻,并夺取了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的广大地区,进而打开了通向莫斯科的道路。
为了阻止德军的继续推进,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指挥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在斯摩棱斯克迎战德军。经过激战,德军至1941年8月8日方才歼灭了苏军斯摩棱斯克集团等主力部队,德军在斯摩棱斯克消灭苏军主力的计划已经初步达成。如果德军将包括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在内的机动突击兵团放在中央集团军的编制内继续向前进攻,德军很可能就会在冬天到来之前就能占领莫斯科。

可就在德军即将突破苏军新的防线,进攻莫斯科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对德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希特勒认为,苏联西南部的乌克兰地区是非常重要的粮仓和工业生产基地,进攻基辅对于摧毁苏联经济来说至关重要,还能让德军获得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资源。
为了拿下基辅,希特勒不顾古德里安、冯•博克等前线将领的强烈反对,下令将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投入南线,协助南方集团军群进攻基辅。经过激战,德军主力兵团于9月30日占领基辅,歼灭苏军66.5万人。

德军虽然拿下了基辅,在战术上赢得了自苏德战争爆发来最大的战役胜利,但德军已经在战略上败给了苏联。基辅失守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再次集中兵力进攻莫斯科。但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却在莫斯科城下碰得头破血流。由于希特勒对德军主要进攻目标的判断失误,让德军先打基辅,再打莫斯科,苏军利用德军重兵南下进攻基辅的机会,重新动员组建部队,加强防御。
等到德军完全占领基辅后再次进攻莫斯科,苏军早就已经集结了125万大军在莫斯科城外枕戈待旦,苏联布置在远东地区的战略预备队也赶来莫斯科支援作战,德军被迫陷入和苏军长期对峙的拉锯战中,最终莫斯科战役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终。

闪击战的“准”就是要求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将敌人的首都作为重点进攻目标。可德军最高统帅希特勒却让德军暂时放弃进攻莫斯科,转兵南下进攻基辅。即便遭到古德里安等一批高级将领的强烈反对,希特勒也是一意孤行。看来,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并不算高明。
然后就是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让古德里安集团突然停止进攻,眼睁睁地看着英法联军34万大军有序地撤回英国。在之后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和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又犯下了相同的错误。


第二,从战略层面看,希特勒对苏联的军力配置和抵抗意志判断失误,让德军无法按照闪击战中“快”的这一特点消灭苏联的主力部队,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
“快”是闪击战的重要特点之一,但德军的“快速”闪击战必须要建立在“准”的基础上,这个“准”包括进攻方向准确,指挥准确,也包括最高统帅对敌国、敌军的整体情况的判断是基本准确的。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尽管德国对苏联做了大量的功课,但希特勒仍然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和战争潜力。
那么德军为何在进攻波兰、法国时屡屡得手,屡试不爽?除了波军、法军的军事部署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府的抵抗意志不坚决。德军进攻波兰后,除了部分波军一线部队还在前线顽强地抵抗德军进攻外,波兰的最高统帅部并没有下定和德军战斗到底的决心。
华沙失守后,波兰政府先是被迫迁往卢布林,最后逃到了国外。德军进攻法国后,法国当局的作战意志也很不坚定。德军没有按照一战时期”施利芬计划“的路线走,而是从阿登森林方向发起主攻,插入法国的防御纵深。法国当局就开始惊慌失措了,其政府内阁更是走马灯式的更换,最后推举出一战时期的名将亨利·菲利普·贝当和德军进行谈判。最终在1940年6月,法国向德国投降。

看到进攻波兰和法国竟是如此地简单和轻松,让希特勒想当然的认为:进攻苏联就像闪击波兰和法国一样容易。希特勒甚至还在公开场合宣称:“苏联就像个破房子,只要我们往门上踹一脚,整个房子就倒塌了”。
可令希特勒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苏联的抵抗意志远远超出法国和波兰,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布列斯特要塞,坚守要塞的苏军边防部队拼死抵抗德军,2500多名要塞守军几乎全部阵亡。然而,苏联守军的孤军抵抗给德军造成了的重大伤亡,德军进攻要塞的主力部队——国防军第45师就损失1500多人。
防守布列斯特要塞的苏军拼死抵抗,防守其他国土的苏军一样在拼死抵抗。在基辅战役中,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官兵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德军的战争机器进行反复激战,尽管西南方面军66.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拼死抵抗也给德军造成了伤亡10万人的巨大代价。并使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被迫推迟了数周,最终使德军兵败莫斯科。

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苏联指导员克罗奇科夫更是喊出了“苏联虽大,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的战斗口号。在莫斯科保卫战最紧张的关头,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没有撤退,他冒着德军轰炸的风险毅然举行红场阅兵并发表演说,参加阅兵的苏军部队高喊口号通过红场,最后抵达和法西斯殊死搏斗的战场。正是苏军的拼死抵抗,让德军的“闪击战”变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
苏军的拼死抵抗让德军“快速占领苏联”的想法彻底落空,而苏联的战争潜力更是摧毁了德军发动“闪击战”的重要支撑。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在短短半年内就损失了400万兵力,但苏军在完善兵役制度的支持下,又迅速组建了144个师的新部队投入战斗。德军消灭苏军多少个师,苏军就能将同等数量的新部队投入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联先后有3300万人参军;这一点既是德军意想不到的,也是希特勒没有意料到的。

除了要对付正面战场的苏军正规军部队外,德军对于占领区也颇为头疼。在欧洲占领区,德军能依托当地的资源以战养战,比如,德军依靠捷克斯洛伐克的钢铁工业维持其武器生产运转。但在苏联占领区,由于斯大林号召老百姓“不要把一粒粮食留给敌人”,苏联老百姓坚壁清野,毁坏水井或在水井中投毒,把牛羊和工厂转移到后方,德军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作战必需品,“以战养战”的想法便落空了。
而苏联却在占领区组织民兵和游击队,以破坏交通线等各种方式袭扰德军及其占领军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游击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卓娅就是苏联游击队的英雄典范),但他们在敌后战场上的坚持作战也让德军在苏德战场陷入到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中。

总而言之,不管是苏联红军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游击队的艰苦作战,苏联军民“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战争潜力成为了粉碎德军闪击战的重要原因。
苏联卫国战争是人类正义和邪恶两大势力的殊死搏斗,那些在苏德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和幸存的老兵都是值得后人敬佩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