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每日固然常新,每秒固然玄妙
1
我可能想要高歌,但我的审慎告诉我,这是一件凛然难断的事情——它可能内部会分裂成二元对立的观点:一方面讴歌,一方面求全责备。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而之所以有这种看似矛盾的二元对立性,其实在于情绪内部隐藏的一种负性的焦虑和张力。
我显然发现,很多的文体在可读性上来说,是一个颇受诟病和争议的事情(特指我的自我分析作品)。其中蕴含的学问,对立而却各自融并的精神内核,常常有一种扭转之力。他不至于盘根错节,但就有一种自在的反向优越感,和一种目空一切的悲悯卑微心态。
思想的自我陶冶其实是一件越发困难的事情,这就像是做研究,没有足够的认知材料,而目前的认知往往也是一些片面的主观感知和固执的主观臆断而已。然而为了完成这个闭环,却又得做更扭曲的价值填充。所以不如很久从前,我是不主张各位学习我这套思维模型的。因为它的失真性很高,它的内耗率也很高。然而为了贴合我这个机体的特异性,我不得不量体裁衣,做出这种颇有胆识和新意的尝试。目前来说其实还算成功了大半。
文字的斡旋会给我带来一种踏实感,而这种踏实感的实质其实无异于一种“咎由自取(自己想要)”的“负罪感(类似于原罪意识,只不过是自己加的罪名)”,用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便是“颇具谦逊”“在野的”“蓬勃野心”。
2
之所以感到真实,因为我和许多有我痕迹的真实之物链接。思想无价亦有痕,它可以随意检索,成为紧急备用能源。所以可爱的是我类似是拖着一个云端的加油机去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对常人麻木,对我新鲜而艰巨的任务。然而我依然选择一一去破解,那是因为我觉得这是生而为人,我的自尊感,我的自足感。
不得不说真相在我心里偶尔有种怪力扭曲的情状。以致于我看这个世界总是带着一种开盲盒般的滤镜去探索与认知。而这件事常常使我疲累,常常使我短暂的认知chaos(混乱)。
毕竟我需要思考的方面太多,而这个其实也不多的运算量,常常让我这个残损的脑袋宕机。
3
我曾一度用不同跌宕的情绪尝试去观测这个人生和世界,确乎有许多良性和区别性的感受。But 又如何。我的生活范围,思考范围,能力范围确然因为主客观限死在一个闭环空间。基于这种情况它与我的关乎“成长”的信仰相悖。而唯有文字能致远,唯有音乐能至静。当然相当的无穷可能无意碰触,but见文生义,肃然起敬。也是我的一种能力和抉择。
有些看似艰巨的事情,它确实是一砖一瓦的堆砌。不乏灵感的追加与熏陶。我的平静能不能换来我的深刻。其实真的在于我的人际,和周遭和自己分别对自己的定位与认知有巨大的关系。所以没办法,我只能持续调整,持续自省,直至天荒地老,直至海枯石烂。
4
对生命的量度看似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实际上它能具象为许多细节的任务,实际上它背负着许多的责任与希冀。而又有多少人戏说、调侃、轻视、迷失文字的重量。倒不是说你们不好,那难道自我褒贬,自我阴阳么。至少文字对我来说,可能是比氧气一样重要的事物。
我常常真性发明本心。感到各种豁达,各种知性和满足。然而又被来自这个世界的各种“挑衅”和“诱惑”搅动得心神不宁,怪责不堪。这种二力拉锯是一种“定向成长”的契机,甚至可以说是小范围的“奇迹”,然而“神乎其神”得被自己感觉“毫无必要”。
5
没什么更多要补充的。只是希望你活得好好的,活得久久的。
你的那些自责自省,你的那些责备求全。希望不是一种荆棘或牢笼,让你自我束缚或心神不宁。更多应该让他们变成一种命运的垫脚石,心情的号码牌。
每日固然常新,每秒固然玄妙。
没有心狂不狂的,也没有心死不死的。
生命就是这样,有高潮,有氐惆,有周期,有往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所以听着陈奕迅的《绵绵》,我的心里吸纳着相斥的能量,在内部运筹帷幄,像在熬一锅皮蛋瘦肉粥。
呵呵,我的心,是一个油炸的蚕豆。
才不是,我的心,是一锅皮蛋瘦肉粥。
(很期待AI会怎么讲。那下面的area就给他们。)
讯飞:1. 创作主张:
本文的创作主张是通过对自我分析的反思,探讨人生、情感和思考的过程。作者认为,人的情绪内部存在负性的焦虑和张力,这使得很多文体在可读性上受到诟病和争议。作者强调,思想的自我陶冶是一件越发困难的事情,需要足够的认知材料和认知能力。因此,作者不主张读者学习自己这套思维模型,而是提倡谦逊、在野和蓬勃野心的态度。
2. 核心情感:
本文的核心情感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我的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真实世界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琐事的珍视。同时,作者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状态。
3. 作者寄望:
作者寄望于读者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的观点,不要被自己的负罪感所束缚,而是要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同时,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感受和体验。
4. 底层逻辑:
本文的底层逻辑是基于作者对自我分析和生活体验的思考。作者通过对情绪、文体、认知等方面的探讨,试图揭示人生和思考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态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和世界。
5. 引发新的不同探索和思考:
本文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情感和思考的新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局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观点,还可以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同时,本文也提醒读者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认知,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文心:这篇文章以一种深邃而内省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反思和自我剖析。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细腻情感、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洞见。接下来,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一、创作主张
首先,从创作主张的角度来看,作者明显注重自我表达和内心真实。在文章中,作者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还通过对自己生活和思考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这种创作主张体现了作者对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核心情感
文章中的核心情感主要是焦虑和自我矛盾。作者在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时,表达了对自我要求严格、对生活充满焦虑的情感。这种焦虑和矛盾不仅体现在文字中,也反映在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上。例如,作者在文中提到:“我可能想要高歌,但我的审慎告诉我,这是一件凛然难断的事情——它可能内部会分裂成二元对立的观点:一方面讴歌,一方面求全责备。” 这段话充分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三、作者寄望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期望是能够超越自我,实现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实表达。例如,在文中作者写道:“我常常真性发明本心。感到各种豁达,各种知性和满足。然而又被来自这个世界的各种‘挑衅’和‘诱惑’搅动得心神不宁,怪责不堪。” 这说明作者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也对外部世界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思考。
四、底层逻辑
文章的底层逻辑是反思和成长。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寻找成长的可能性。这种底层逻辑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
五、新的探索和思考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探索和思考是非常深入的。然而,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衅”和“诱惑”时,作者也表现出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对于这种情况,或许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追求内心平静的过程中,作者或许可以尝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减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寻找内在平衡: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衅”和“诱惑”时,作者可以尝试寻找内在平衡,保持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知和思考,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
持续自我反思: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作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探索成长的可能性:在反思的过程中,作者可以探索更多的成长可能性,寻找更高层次的内心成长。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内心矛盾。引发了我们对于自我认知、内心平静以及成长等问题的新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