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帝内经》与不可妥协的底线(转发)

2022-08-05 18:16 作者:YYWorldEdit  | 我要投稿

水文波:

我觉得不宜把运气的内容当做《黄帝内经》的主体,运气七篇是后加进来的,篇幅很大,与其它篇的风格明显不同,医学的主体还是生理,即气血经络脏腑,诊断即脉诊等和治疗即针灸等。这些内容或构成你说的扁鹊医学,但已经在《黄帝内经》中了,所以不应以一局部问题波及整个理论。


阴阳理论很可能来自“阴阳大论”,而它与《素问》《九卷》原本不是一个内容,把握好《内经》原意就行了,不必泼洗澡水把小孩一起倒掉。冠名归冠名,叫什么不重要,不过是个符号。


忆忘:

客观来说运气学说不是《素问》主体,但却是北宋冠名内经的主体和主因,也是王冰改编全元起八卷本《素问》的主要目的:为了增入运气。


阴阳理论不来自阴阳大论。阴阳大论是对阴阳家以四时大顺为“天下纲纪”的歪曲。陈延之考之众经的经言变成阴阳大论,说明并不是新校正说的“阴阳大论亦古医经”,明明是多种医经的总结。


“九卷”在新校正甲乙序中,是不存在的概念,是宋以后伪造。整个宋以前没有九卷概念。


水文波:

《伤寒论》序也提到了《九卷》,说明它不是空穴来风,《灵枢》的内容早于《素问》,它肯定是先存在的。


忆忘:

素问一直是八卷,王冰改为二十四卷,虽说序里面说“缺第七卷”,目的是增运气,并没有缺卷的任何依据,而且王冰也并不认为一卷是九篇。


伤寒序、甲乙序、王冰序,全都是伪造,经不起检验。明代赵开美伤寒全书,并没有存在张仲景自序,这说明是明代以后伪造的序。


水文波:

就算是徦序,也不会是完全的捏造,一定有相关的资料。我们要客观看待所谓的伪书,书的改写总是存在的。执着与书名没有什么意义,要看内容本身。


忆忘:

局部内容并不证明成书与断代的依据。晚出伪作可以引用更早的内容。唐代以前没有这种内经概念。孙思邈提到的内经是佛经,是南北朝时期内道场、内典、包括佛经道经的概念,六朝隋唐诸位医学大家,无一人提到过黄帝内经。这可以说明,当下“内经”的概念,并不符合历史。


这种伪托附会西汉黄帝内经的手法是漏洞百出的。如果新校正都没有确认,后人是怎么确认的?托梦?


而判断依据,正是依据内容本身,它是否汉代思想观念。比如 “五脏为纪”,这是南北朝后被《五行大义》确认的,但绝不是《白虎通》的观念,可以否定是汉代作品。二者在五六关系上颠倒、矛盾抵牾,这是不可以蒙混过去的。


所以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宋志当中,表现出整个两宋,灵枢都不冠名内经,黄帝内经只有《素问》?就连八卷本全元起《素问》依然不冠名黄帝内经?不要误以为古人很随便。


新校正在提到相关内容时,也没有丝毫的犹豫。表明当下内经的观念是宋以后伪史。


“皇甫谧……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今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


从新校正甲乙序中,看不到九卷的存在,也得不出十八卷含有两个九卷是黄帝内经,尤其还“应该”有九卷针经,反而说的是“针经三卷最古老”。这可以证明,两个九卷黄帝内经是彻头彻尾骗局、谎言的铁证。


整个北宋的表现,也支持新校正的说法。即针经三卷是比甲乙经更重要的,体现在《太平圣惠方》以及《圣济总录》,链条完整。


当下黄帝内经的概念,既不是汉代的,更不是宋以前的,也不是北宋的,而是元明伪造形成的观念,造成的破坏性巨大,必须还原历史本来。无论是阴阳大论还是运气大论,都把中医理论带向深坑。


王冰增入运气很明显否定了天六地五造成“天六地六”的“修正”,这是阴阳理论与五行理论冲突的必然。


这种冲突充分体现在三次理论巨变,即土枢四象阴阳统五行,到五行统阴阳以五为纪,再到运气以六为纪,其中的变化内在动机与线索,是阴阳五行与天六地五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造成反复拉锯,理论努力,结果并不美好。


所以,核心问题并不在于辩伪,辩伪也不是终点。而是这种理论模式下,任何修正都逃不脱谬误的结局。


所以,目的并不是黄帝内经的真伪。虽然其中有着汉代甚至更早的理论但更需要注意的是汉代经学的治学路径,是依赖阴阳五行数术的范式,造成的惯性结果无可避免:歪曲、阉割,无法出现任何进步。包括后来的药物归经、子午流注等等理论。


而这些内容却成了中医学的教科书,牢不可破的观念。


观察这个过程,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理论属于医经是无疑的,但并不能解释“本草石寒温”,更不能把寒温问题归为外因天气主导。这是阴阳理论最大的失误,包括阴阳大论、运气大论,以及当下的阴阳理论。导致白虎汤天冷不能用的强改,另外无法使用季节气候寒温的外因解释“饮食居处”的内因。这些都是非常浅显的问题,中医理论已经回避了上千年,原因就是伪黄帝内经造成的恶果。


至于六经体系的源流,那都是较为次要的细节。另外还有用宋以后的《素问》《灵枢》的内容去“校正”修改《甲乙》《脉经》《病源》《太素》等等古籍,甚至拿去当成考古的依据,但造成的破坏不可低估。


辩伪黄帝内经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全面否定《素问》《灵枢》的历史价值,而是还原其应该的位置;其内容绝非金科玉律,而是“各家学说”以及各种糟粕与理论错误,对中医理论的走向造成的影响是负面居多的。


当然根源并不是“黄帝内经”本身,而是汉武经学发展到以谶纬数术为核心范式方法的必然。因此,对黄帝内经的辩伪和重新定位,是真诚对待中医理论史乃至文化哲学史,以及中医理论走向何方,而不是靠谎言维系,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是中医理论的命脉所在,也是关乎文化与国运的底线,绝无妥协的可能。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s://m.weibo.cn/52713745/4795616016204058


《黄帝内经》与不可妥协的底线(转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