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秘籍4】收下这份历史易混概念,提分不止10+(整合新教材必背术语)

哈喽,各位淀粉中午好,历史的选择题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并且历史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常常考验我们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因此,要想考试中避免过多的丢分,顺带着搞定选择题,不能把知识点记错记混才是关键!所以今天小历将易考易错世界史现代史部分奉上,快拿起小本本开始学习吧!
时间世界现代史【20世纪以来】
1、十月革命: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同时也为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年苏俄政府在严峻的战争形势下采取的一系列特殊、非常态的社会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基础上,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其特点是通过市场、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斯大林模式:
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它的形成。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工业、商业、银行业、运输业等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
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投资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强调高速度、榨取农民积累资金、利用经济危机引进西方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影响:
利:使苏联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开辟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影响。
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集体化采取强制手段,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造成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盛行,使整个社会缺乏生机与活力;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要由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展开)
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不同:
①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经济体制入手:
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角度。
考查角度: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特点与影响。(如2021年山东卷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2021广东卷考苏联发展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2021全国卷考苏俄时期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6、冷战: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特点:意识形态、自我控制机制、交流与对抗并存)。
7、两极格局:
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1949)与华约(1955)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8、马歇尔计划(1948-1952):
关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有三:第一,扶持西欧各国恢复经济,利用西欧抵抗苏联扩张,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抗衡苏联说”);其二:使西欧国家在经济上依赖美国,便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控制西欧说”);其三,发展美国经济,方便美国商品、资金进入欧洲(“经济扩张说”)。其影响有五点:第一,有利于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局的稳定;第二,客观上推动西欧经济一体化;第三,加速欧洲的分裂;第四,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峙;第五,有助于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对比研究:
(1)、马歌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马歌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棵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歌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进而控制欧洲,過制苏联。
(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遇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9、不结盟运动:
1961年兴起,其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知识拓展: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随着冷战的发生发展,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和动荡;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等力量的崛起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考查角度:①冷战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如2020年全国卷考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2019全国卷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2021全国卷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②多极化趋势(2021广东卷考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2021山东卷考第三世界的崛起).③国际格局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是资本主义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出现于19世纪末,在1929经济危机后逐步发展,二战后迅速发展。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是比封建主义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历经了在封建社会母休内孕育、萌发、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等发展阶段。引申: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表现: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内:国家干预:企业国有化、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福利政策(国家)、国家采购、利用财政金融政策宏观调节;国际:加强国际协调)、社会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新中间阶层)、经济思想(凯思斯主义一一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黄金时期——经济“滞胀”——新发展)
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吸收、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等。
实质: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未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1、经济区域集团化
(也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为了达到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对外增强竞争能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代表性组织:欧盟、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彻底的经济联盟)
12、经济全球化:
指商品、服务、生产、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历程:启动(新航路开辟: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速度加快(工业革命:生产力、科学技术)——受挫(1929—1933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体系化、制度化(二战后:三大国际经济组织)——速度大大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贸易、金融)
认识: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共同诉求: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角度: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