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拉球该怎么练?——上中下三路协调
业余要学好正手拉球,有三点是最重要的,一是动作的规范性比发力的欲望更重要,二是动作的规范性在于核心细节,而不是表面功夫,三是要真正的搞懂正手拉球的技术细节。
发力这个欲望人人都有,发力确实爽,但要学球,必须耐得住性子。我这两年带着多个人在练球学球,我发现业余有个通病,那就是还没练几招就开始急躁,就开始想要发力。但一旦开始加力,那动作就更加变形。是的,40+塑料球时代,抡大臂加个刷油狂飚也顶,因为球的旋转本身是减弱了,所以动作规范的拉球和动作不规范的拉球,差距没以前那么大了。相对来说,现在的球,可以拼体力,可以拼力量,技术好的,技术细腻的很难凭借技术占很大的优势。但是,人多少都有一些上进心的,要学技术,就得耐得住性子,不能急于发力。要先学原理,先规范动作,动作规范了,流畅了,发力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些球迷,不怎么收胯,不怎么转腰,也能发力,因为抡大臂本身就是有力的,不存在说没力的问题。抡大臂的问题是稳定性不够,应对高水平弧圈球的时候,尤其容易暴露出问题。但业余普遍弧圈球水平一般,所以抡大臂一般也不吃大亏,所以很多人不自知。而且现在的塑料球,因为旋转降低了,水平高的和水平低的都会失误,失误的差距似乎没那么大了。不同的是,水平高的无谓失误少,但因为40+塑料球,对手防守相对容易,所以水平高的打不穿对手 的情况肯定比以前多。而水平低一些的,他的无谓失误会更多,但在很多时候,水平高的现在失误也不少了!我看有些抡大臂确实偶尔也能赢高水平的,因为现在的40+球确实对高手来说不算那么友好。高手主要是弧圈球转和顶,但40+的球防守起来更容易了,高手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但不管怎么说,表面上看拉球还行的,不一定就真的有较高的弧圈球水平。我见过不少人,正手狂飚还能拉拉,正手一旦用涩套,那就不好使了。
当然了,上面的两点主要是态度问题,但很多时候,态度是决定一切的,有很多人对于正手拉球的研究是浅尝辄止,是骄傲自满,最后肯定就是半途而废的。不过另外一点也很难,正手要能练好,你必须有陪练;没教练,你可以自己慢慢研究,终有所成;但如果没有陪练,你就太难练出漂亮的正手了!



正手拉球,我这次进行常规的技术讲解,我这么去讲解。正手拉球,我们可以把身体分成三个大的部分上半身和大臂,小臂;中间就是腰和胯;下半身腿。分成三个部分去讲解,那么业余就更好去理解。下半身腿主要是起个支撑的作用,是去找球点的。拉球要拉得舒服,一定是有个最佳的合力点的,这个就不多说了,这个很多人都懂,只是很多人步伐跑不起来,因为预判不够用,主动找球的意识不够。中间这个部分就是腰和胯,腰和胯是身体发力的核心,腰主要是指的左右的一个平转,但不完全是平转,因为顶顶胯的时候,腰也有个上下的起伏。上半身,主要就是指的上身,肩膀,大臂和小臂。上半身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很多人上半身是胡乱挥拍的,之所以拉球不规范,核心问题就是上半身。上半身要力争做到什么?引拍要略夹臂,这样才能精准引拍,挥拍要保持固定的角度,看上面马龙的图就能看出来!马龙的上半身的挥拍极其精准的,这就是最规范的那种拉球。
上半身的挥拍必须保证一致性,调整是靠什么?调整是靠腿去找球,靠腿的起伏来调整重心,是靠腰胯去微调和球的合力点。所以我们看国家队正手拉球,无论男乒或者女乒,他们的上半身的挥拍其实都是固定不变的,调整是靠腿,是靠腰腹。业余的最大问题在哪里?就是上半身的挥拍非常随意,完全靠大臂或者小臂去找球,动作是四仰八叉,每一板球甚至都拉得不一样。
只有明白上半身挥拍保持固定的问题,业余球友才能慢慢学会拉球的精髓。具体的调整是这样的,比如来球低了,你就通过腿去压低重心;来球高了,你就把重心提起来一些,而不是靠手臂去将就来球。引拍是收胯转腰,可以说是通过腰去瞄准球,很多业余球友,胯不动,腰不动,光靠手,这怎么行?
拉球的原理本质上是鞭打发力,但具体的发力流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来说,那就是上半身的挥拍要相对固定,找球的合力是依靠腿去支撑重心上下起伏,通过腰胯的扭转去瞄准球的合力点。等有一天,你会用胶找球,用腰找球,你的正手拉球就成功了!如果一直靠手臂去找球,那没得说,这拉球肯定是半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