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占鳌头----朗读和导读9例之二

2022-05-19 21:50 作者:永远快乐123456  | 我要投稿

    “读”占鳌头----朗读和导读9例

                       张学伟


快慢与停顿

  以经典课例《再见了,亲人》为例。

【课文第一段】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许多同志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同学们,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告别的时候,回忆了几件事呢?

(学生快速读后,交流,形成共识。三件事:1、洗补衣服;2、送打糕;3、救伤员)

师:在这三件事中,最让你感动是哪一件事呢?

(师生交流:1、洗补衣服——大娘几夜没合眼;2、送打糕——大娘昏倒在路旁; 3、救伤员——失去小孙孙。最感动的是第3件事,因为付出了血的代价)

       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描写救伤员的句子,看看怎样读能读出情感。

生读: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如果能突出一些词,强调一下语气,往往更能表达情感。你们看,这段话中,突出那些词句就更能表达情感?

生:老师,我觉得要突出丢下和背进两个词。因为大娘丢下的是小孙孙,背进防空洞的是志愿军的伤员。

师:好。

生:我觉得小孙孙和伤员可以对比读。应该强调一下。

师:不错。同学们理解的很好,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们告诉我,什么是——唯一?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大家想过没有,大娘为什么只剩下这唯一的亲人呢?

生:大娘的亲人,小孙孙的爸爸妈妈有可能被敌人杀害了吧。

生:也可能打仗牺牲了。

       师:是啊,同学们,大娘的亲人,可能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牺牲了,也可能被侵略者残酷的杀害了——由此可见,这唯一的小孙孙在大娘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啊。可是,当敌机飞来的时候,大娘背起的是志愿军的伤员,丢下的是自己的小孙孙!她保护的,是一名普通战士的生命,而失去的——却是自己唯一的亲人!谁再来读这段课文,读出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敬意。

(一个学生读,很有情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读书时突出强调一些地方,可以读出情感。其实,朗读中适当的停顿也有助于表达情感。下面老师来读一读,请同学们闭眼听,想象,在老师停顿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师读:(开头比较舒缓)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下面连接很紧,突出紧张气氛)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此处突然是较长的停顿,和前面紧张急促的语气形成反差)房子已经炸平了。(后面的几乎一字一顿,浓烈的抒情)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全场鸦雀无声,学生眼里噙着泪水。持续约10秒钟)

师:谁来说说,在老师停顿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大娘回来之后,面前是滚滚的浓烟,房子已经倒塌了,小孙孙也不见了。

生:我看见了,大娘趴在瓦砾堆里,喊着小孙孙的名字,扒着砖瓦在寻找。

师:是啊,大娘再也听不到小孙孙甜甜的喊奶奶的声音了,再也看不到小孙孙红红的笑脸了。

生:老师,我看到了,大娘呆呆的站在那里,她就像一座雕塑啊。

师:是啊,老师也看到了,一阵微风吹来,掠过大娘额前的一缕白发。大娘的心——碎了!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一个学生朗读,几度哽咽,泣不成声)

师:同学们,这个同学是流着眼泪读完了这一段。这眼泪,是被大娘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的眼泪;这眼泪,是被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感动的眼泪!

(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节课的导读中,教师不光突出了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更绝的是,适当运用了一个长长的停顿,这个停顿,适时的给听者留出一段想象的空白,在这空白之间,一幅幅画面浮现在孩子们面前,整个文字都活了,整个场景再现了!于是,孩子们的情感被激活,灵感被唤醒。朗读,不仅仅是课文的再现,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段好的朗读,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语感,就在这里悄悄地生长。


“读”占鳌头----朗读和导读9例之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