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文学

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音乐的旋律与文学的风格相互呼应,文学的风格不只是用词,还包括句子间的节奏。
但文学作品的角度不仅限于优美。你很难找到与《罪与罚》相呼应的音乐,残忍直白淋漓,即使有天才能谱得出相应的曲子,观众也很难接受。
在听《天鹅湖场景音乐》时,总让人感受到一股非常强的杀意。铁骑突出刀枪鸣,刚刚还好好的,突然就十面埋伏了。

古典乐如压缩快进的文学作品,只保留筋骨,感情上的震颤。
《命运交响曲》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让人目眩神移。高潮迭起的小说,都是其节奏的仿制品。

《Bolero,M.81》,好的长篇小说应该有的样子。开头不觉得惊艳,慢慢,乐曲升温,听者情不自已。音乐后半段,往复积蓄情感,澎湃的激情呼之欲出。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候,说:“伟大的作品开头总是从平淡开始的。”自己读到的一些,《一个女人的史诗》《芳华》《陆犯焉识》《人生海海》,读到后半段,情感不能自持,整个人陷入巨大的感动,像被命运裹挟着走向结局。

某种程度上,文学就是音乐。作家只是些不入流的音乐二把手,妄图将音乐的精妙用文字再现。但文字是人的语言,音乐是神的语言,天上地下。
《摇篮曲》,没有任何文学能表现得出这种静谧美满的氛围。

《A Winter Morninng》。舒缓的步调,似忧不乱的情绪,完全是一首绝佳的散文诗。

《太阳照常升起》,与《让子弹飞》极其贴切,与《百年孤独》《白鹿原》也有共鸣之处,荒诞,慷慨,前进。

电音如后现代文字,张弛跳跃。情感已经不用委婉去表现,而是用挣脱与放逐,比如这首《blame》。

腹有诗书气自华,听古典乐也一样。我不大有耐心每天去听古典乐,听它费脑子,你需要抓住细节去感受。也因为小说与其类似,我不愿再花一份时间重复相似的体验。你要不信,米兰昆德拉也这么觉得:“小说和音乐是同质的东西。”
欣赏古典乐费力,流行乐应运而生。流行乐把欣赏时间缩短,精简,做到让听众入口即化。如人读千八百字的小品文,读完舒心悦目一样。但流行乐的词是短板,质量低下者众多。但谁叫旋律好呢,听者也不计较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