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就是单纯的内向和不爱社交吗,关于社交恐惧症你了解多少?
“我的性格很内向,身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如果需要因为工作和别人打电话或者视频,我提前一小时就要开始深呼吸”
“上课的时候非常怕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一到这时候就紧张得结巴”
“看到有认识的人在前面,立马低头装看手机,完全不想打招呼”
……

社交恐惧症是什么
以上这些情境是否真实在你身上发生过?很多人回想到这些情况时,总是说自己“社恐”,又归咎于自己内向的性格和害怕和他人进行社交的心理。实际上,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病症,后者往往是一种性格。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其病因通常与遗传有关,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此外,有研究发现还可能和神经生化有一定关系,主要是在于患者出现恐惧症状时,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升压试验结果为阳性,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升高。而社会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出现,患者成长过程中往往经历过一些负面的社交体验。
社交恐惧症表现
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过分、不合理地惧怕社交的一些情境,一旦发生,往往会陷入恐惧的情绪中,难以控制,并且伴有明显的焦虑。生活中也会极力回避这些场景。具体表现为害怕在团体中被人审视或评价,不敢在公众场合大声进行演讲,如果发现别人在注意自己,就会很不自然,不敢和他人对视、交流等。还可能出现明显的脸红、手抖等症状。

社交恐惧症患者不但生活中和人相处会有一定影响,而且往往会陷入一种极度纠结的内心状态,心理负担过重,从而宁可待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不愿走出面对。这种情况下,会关闭与外界的窗,宁可“画地为牢”。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
对于这些情况,应当正面认识社交恐惧症这种疾病,与单纯的性格内向相区别。及时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有明显效果的方式有系统脱敏治疗、行为疗法、松弛疗法等,借以逐步帮助患者摆脱对这些场景的恐惧,放松情绪。此外,药物治疗还可以缓解恐惧引发的躯体焦虑反应。
除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外,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学会接纳自己,不要太过于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肯定,要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向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他人。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