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南相春秋墓清理简报
运城南相春秋墓清理简报
王志敏 高胜才
《文物季刊》 1990年
1987年夏,山西省运城市南相村农民在村西一百余米处取土时发现两座土坑竖穴墓。运城市博物馆闻讯后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了发掘清理。根据出土器物,确定这两座墓葬为春秋墓(编号为M1、M2)。现将清理情况筒报如下:
南相村位于运城北约15公里(图一)。据当地老年人介绍,发现古墓的村西原为一片高岗,高出地面约2—3米。近年来由于当地农民不断在此取土,高岗被逐渐削为平地。历年来取土中不时发现有铜器、车马器等出土。经调查钻探,这片高岗系一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
M1
M1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室长4
米,宽2.8米,取土时原墓口被破坏,现墓
口距墓底1.6米。壁直。坑内填土经夯打。方向北偏东2°(图二)。葬具已腐朽,从残存板灰痕迹看,此墓原为一棺一椁。棺长2,宽1.1,高约1.08米,厚8厘米;椁似由方木做成,长3.9,宽2.7,高1.36米,厚20厘米。墓底部铺有东西向的垫木17根,垫沟明显。棺椁放置垫木之上。垫木之间距离8-15厘来不等。墓主为男性。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北向,双手放于腹部。
M1未经破坏,出土的随葬器物比较丰富,有铜、铁、陶、玉、石、骨等器物。铜器多为实用品,铜质粗劣,大部分破漏处均为新铜补焊。墓室因早年塌陷,不少器物被压坏变形,但随葬品的位置基本未动。大部分随葬品放置在墓主头部北端的棺椁之间,有鼎、彪、盘、医、舟、敦等,多为生活用具;墓室西南角出土有车害、马衔、马镳、骨贝、石圭、陶壶等。墓室的东西两侧分别置有一件兵器。玉、石、玛瑙珠等置于墓主头部和身上。另外在墓室东北角发现有牲畜骨骼。现分类介绍如下:
铜鼎3件。分Ⅱ式。
I式1件(M1:1)。子母口,盖较平,盖上有等距三环纽,敛口,侈耳附于沿外,深腹,三足。底部有一破漏处(已经焊补),烟薰痕迹明显。通体饰蟠虺纹,腹中部饰凸
弦纹一道,口径26.3,通高31.5厘米。 (图三,1;图版壹,1)
Ⅱ式2件。 (M1:2)器形较小,盖为盘形提手,子母口,深腹,三蹄足瘦长,底部有经过焊补的破漏处。通体饰蟠虺纹,口径19.2、高25.5厘米。 (图三,2;图版壹,3)
铜甗 1件(M1:3)由鬲、甑两器组成,敦实厚重,系实用炊具。两耳较直,附于沿下,圈足与鬲口相套,圆算,算上有辐射状长条形孔,颈部饰蟠虺纹,腹饰蟠虺及垂叶纹。鬲敛口束颈,肩饰双环,弧裆,三柱足实足,环下起棱一周,素面,通高44.5厘米,甑口径29.6、鬲口径16.8厘米。(图三,S;图版壹,2)
铜盘 1件(M1:4)。浅腹,窄沿,唇外折,平底附耳、外侈、三蹄足,耳饰兽纹,直径44、高6.8厘米。 (图四,3;图版贰,6)
铜匜1件(M1:5)。敛口,尾作兽形,已残,近平底,深腹呈瓢状,前端有流,流上部饰饕鬓纹,腹素面,三足尖形,通高6、流长3厘米。(图三,5;图版壹,6)
铜舟1件(M1:6)。敛口鼓腹,平底,腹部两侧有对称环耳,素面,口径9.4、
高7.5厘米。(图四,11;图版贰,4)
铜敦1件(M1:7)。盖鼓起,上有等距三环纽,子母口,双耳,圆腹,近底部有三足,饰蟠虺纹,高14、直径16.4厘米。(图三,4;图版贰,1)
铜车軎4件(M1:8)。形制大小相同,短形圆筒状,口部向外折呈宽沿,靠近沿处有长方形穿,辖首作兽面纹,器身饰
虺蟠纹,害长4.5、径7、辖长7.7厘米。(图四,1)
铜马衔 4件(M1:9)。大小相同,由两根带环的圆条套合而成,为实用器,长21.5、环径3.3、外径5.1厘米。 (图四,2)
骨马镳4件(M1:10)。形制相同,呈角形状,器身作六棱,中间有两个长方形
穿,长15.5厘米。
铜戈 1件(M1:11)。器厚,援端圆纯,阑侧三穿,内上一穿,有圆孔,内长
6.3、援长10.7厘米。 (图四,4)
铜盎斧 1件(M1:12)。首作兽形,器身圆形,有一圆穿,翠内存有朽木,断面作斧形,长12.5、翠内径0.3厘米。(图四,5;图版贰,7)
铜戈锝1件(M1:13)。在墨内存有朽木,下端断面呈椭圆形,歪上有圆穿,下为实心锥状,上端中部有凸棱,枝下两面为透雕着的四条缠绕的蛇纹。通长11.1、器内径2.5厘米。 (图四,6)
铜带钩1件(M1:14)。已残,残长3.8厘米。 (图四,7)
陶壶 1件(M1:15)。宽沿,长颈,折肩,腹壁内收,平底,器身饰绳纹。泥质灰陶,通高32厘米。(图四,8;图版贰,3)
陶罐 1件。 (M1:16)敛口折肩、壁急收成小平底。素面,泥质灰陶。通高8、口径4厘米。 (图四,9)
陶鬲 1件(M1:15)。宽沿外侈,圆唇,弧裆,矮足,通体饰绳纹,腹饰对称圆泥钉一对。夹砂灰陶,高7、口径11厘米。(图四,10)
玉片 (M1:18)扁薄磨光,呈方形,中间有四孔。大小略异。最大者长3、宽2.5、厚0.3厘米。(图五,1)
玉环 2件(M1:19)。内径1.2、厚0.4厘米。 (图五,2)
玉佩1件(M1:20)长条形,空心钻孔。周边各有缺凹,器身饰蟠虺纹。长11.5、宽2、厚0.5厘米。(图五,3)
玉饰 2件(M1:21)。大小形制相同,体呈月弧状,头端钻一孔。长8.2、厚0.2厘米。 (图五,4)
玉柱 2件(M1:22)。形制相同,呈圆柱状。器身光洁。柱的一端饰圆钉纹。通高2、直径1.6厘米。 (图五,5)
珠 8粒(M1:23)。系玛瑙。形状有枣形及管状形,中钻孔。直径0.2—0.4厘米。
石圭16件(M1:24)。质软,为页岩。完整者3件。最大者长14.9、厚0.2厘米。
骨贝76枚(M1:25)。大小不等,正面刻成海贝状,背有圆窝两个。(图版贰,2)
M.2
M2为土坑竖穴墓。墓壁上部已被群众取土挖掉,墓葬结构基本清楚,墓底距现在地表0.60米、长3.2、宽2.2米。方向偏东2°。(图六)填土经夯打。葬具有棺、椁。棺、椁已腐朽,从残存的板灰痕迹测得棺长2.2、宽0.9-1.2米。椁长3.2、宽2.2、厚约0.5米,高度不详。墓主头北向,仰身直肢,随葬品出在墓室西部,有铜器、陶器等。墓室东部出土有车马器、钢戈。墓室东北角出土铜鼎1件。墓主头部有少量玉片。现将出土器物分别介绍如下:
铜鼎 1件(M2:1)。盖为圆盘形,上有圆形提手,子母口,深腹,三蹄足瘦长。底部两处破漏以新铜补焊。通休饰蟠虺纹,口径22.3、通高25.5厘米。 (图七,1;图版壹,4)
铜敦1件(M2:2)。盖鼓起,上有等距三环纽,圆腹,盖与器身相合。素面,高15.2、口径19.2厘米。(图七,2;图版贰,5)
车軎 2件(M2:3)。圆筒形,有对穿可穿辖,辖首呈兽形,内径6、外径8厘米。
马街2件(M2:4)两环相套,长短相同。环相套处为圆形,磨损严重,长21厘米。
马镳 2件(M2:5)。器身呈角状,中部有两个方形穿,剖面呈不等边的棱形,长13.5厘米。
铜带钩 1件(M2:6)。长3.2厘米。
铜戈1件(M2:7)。胡较短,援脊较平,阑侧有圆形三穿。内长7.2、援长11.9厘米。 (图七,3;图版壹,5)
陶罐1件(M2:8)。宽沿,长颈。折肩,腹壁急内收,平底、素面,泥质灰陶。通高28.5厘米。 (图七,4)
玉片11件(M2:9)。呈梯形,周边有四个缺口,中部为平面,在四角有圆形孔四个。磨制光洁,长2、厚0.2厘米。
结 语
南相村春秋墓出土的这批铜器,器形庄重,花纹精致,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我国古代匠师高超的铸铜工艺水平。就M1器物组合而言,出土器物中鼎、鞭、鬲为炊器,盒、壶、盘为食器,画、舟为酒器。这种组合方式正是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所盛行的组合形式。从器物形制来看,M1I式鼎与山西芮城坛道村战国早期M2所出的鼎①、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所出的Ⅱ式鼎②在形制与纹饰上均有相近之处。翩与河北新乐中同村战国墓③、芮城坛道战国早期墓及侯马上马村东周墓中出土的岚非常相近。M1所出的陶罐、鬲的形制与纹饰都具有春秋早期的特征。通过以上比较,我们认为可将南相村M1定为春秋时期。根据墓中出土器物的数量和种类看,墓主应为有一定身份的官吏或中下等贵族。
根据M2与M1的出土器物形制风格相类似的情况,亦可将其定为春秋墓。
近年来在M1的东边和南边曾发现春秋时期墓葬六座,但都被当地农民取土破坏,文物部门只征集到一些零散文物。南相村M1、M2这两座春秋墓葬的发掘,将对这一带墓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加发掘工作的有:王志敏、高胜才、霍建民;王志敏绘图,照片由霍建民拍摄。)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