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兰唱腔赏析:《是我错》

徐(玉兰)派唱腔
徐玉兰,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新登县(现属富阳市)。1933年进新登东安舞台科班学戏,初学花旦,后改老生,并向徽班学习武戏,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能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来,这对一位女演员来说,实属不易。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改演小生。曾先后与傅全香、筱丹桂等合作演出,1948年下半年起,与王文娟搭档至今。
徐玉兰的表演及演唱,富于激情,神采夺人,她善于塑造俊逸潇洒的人物形象。她的唱腔继承了越剧的传统,并广泛吸收京、绍、杭剧的声腔而融为一体。徐玉兰的嗓音嘹亮,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更显光彩,旋律回旋跌宕,听来高亢激越,且又细腻传神。她在演唱时行腔求劲,运腔求味,转腔求实,收放自如,刚柔相济。徐派唱腔腔纯而声坚,音亮而柔美。所以学唱徐派唱腔,切忌放而不收,刚而无柔。
例如《红楼梦》贾宝玉唱的“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这一唱段是深情的回忆、真诚的心声,应唱得委婉柔情,亲切如话唱到“谁知道妹妹人大你心也大”时,旋律一跃而上,唱法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宝玉猜不透黛玉的心思而焦急;接着,紧密的唱腔又体现了宝玉“失魂落魄担烦恼”的心情。可见一段唱腔中的变化是很细微的。应放则放。应柔则柔,在收放对比、刚柔并济中展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徐派唱腔刚柔收放的运用,根据剧中人感情需要而定。比如徐玉兰主演的《北地王》,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历史剧,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写魏军攻蜀,蜀后主刘禅懦弱无能。决意降魏,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谋劝谏,刘谋怒而回宫,其妻听后伏剑殉国。刘谋又杀子、继赴祖庙,对先帝灵位痛诉爱国之情,感情大起大落,最后自刎。该剧中的核心性唱段“哭祖庙”,采用[弦下腔],激愤高亢,呼天痛号,倾诉刘谌“把先帝……蜀汉江山白白断送在今朝”的悲痛心情;接着那段[弦下腔·慢板]十字句,“夜沉沉风萧萧满地银霜”,则用深沉的旋律、平稳的节奏,无限感慨地唱出“悲切切恨绵绵国破家亡”的抑郁之情。紧接的两大段[弦下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这说明徐派唱腔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无论学唱者或欣赏者都应该引起注意的。
徐玉兰积累了丰富的创腔经验,她说:“总结一下成败得失之经验,归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字:一是学,二是悟,三是化。学,就是广采博收,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悟,就是要迅速提高艺术感应力,努力培养自己准确把握剧种规律、敏锐领悟艺术美感、入微体察观众欣赏心理的悟性;化,就是把所学习所感受到的新东西,加以咀嚼、消化、改造、复合,再糅和融入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中。总之,我最深的体会是艺术贵在独创。”(引自《徐玉兰唱腔集成》自序)这段话言简意赅,说明了流派唱腔形成、发展的艺术规律。
徐玉兰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深深感到与作曲者合作的重要性。作曲家顾振遐与徐玉兰合作已将近半个世纪,他们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腔,流传甚广。作曲家为徐派唱腔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徐玉兰诚挚地说:“我同顾振遐同志的共事合作,已有四十年历史。50年代初我演出的《北地王》,就是我们合作的第一部戏。从此,我们在共同探讨并实践越剧音乐的继承革新方面,成了艺术见解相当投契的合作伙伴。”她们的创腔经验,道出了戏曲音乐继承革新的基本规律:“记得我们以前每搞一出戏,总要千方百计搞点有新鲜感的新腔,使其既符合台上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美感;又能使台下观众爱听、爱学、爱唱;久而久之,还能在传唱中流行。”欣赏徐派唱腔,确有如此感受。
《红楼梦》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许多精彩唱段既有徐派唱腔的浓郁特色,又符合人物各种感情的变化,可说是精品汇集,给越剧音乐宝库谱写了瑰丽乐章。从徐派唱腔的发展轨迹来看,徐玉兰具有很好的艺术素养,她与作曲家合作,相互尊重,互为鼓励,对作曲家所作出的贡献充分加以肯定。虽然这是一种合作关系,但说明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演员与作曲家的良好合作是必然的趋势。
徐玉兰演出了大量剧目,塑造了许多各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是我错》中的赵文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春香传》中的李梦龙、《北地王》中的刘谌、《追鱼》中的张珍等。
《是我错》中“千错万错是我错”唱段,唱词通俗易懂,富于喜剧色彩。该剧由陶贤编剧,1947年5月19日首演于上海国泰戏院。这一唱段是以[尺调腔·中板]的“清板”为主,曲调流畅,易学易记,腔词结合自然慰帖,充分发挥“清板”的叙述性功能。从这个唱段中已可听出徐派唱腔的鲜明特点,也可说徐玉兰流派唱腔由此而生,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尤其最后一句“甩腔”,最能体现徐派唱腔的独特风格,至今流传甚广
《红楼梦》1958年2月18日首演于上海共舞台,连演连满,获得广大观众好评,1962年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国内外放映,受到热烈欢迎。由于《红楼梦》文词优美、雅俗共赏,唱腔丰满、声情并茂,成为越剧音乐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徐玉兰塑造的贾宝玉形象,唱做俱佳,光彩照人。全剧充分发挥了徐派唱腔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几个主要唱段,从各个侧面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人物形象颇为丰满。“合不拢笑口把喜讯接”一段,开始的“起腔”旋律起伏回旋,到“满意的事”由“1”逐级而上至高八度的“i”,然后回旋而下,将贾宝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在激越多变的“起腔”中体现了出来;接着用明快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流畅舒展地倾诉了宝玉“合不拢笑口”的兴奋欢快感情;“此生得娶你林妹妹”起“用清板”,以其亲切的语调,叙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片诚挚之情;“从今后”起,表现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企望,这段唱腔的节奏新颖别致,间奏衬托得恰到好处,唱到“如刀断水分不开”,下句落“3”,人物情绪达到高潮,直至“牛郎织女七夕会”的“甩腔”,顿挫的节奏,跳跃的音调,赋予这段唱腔以终止感。从这段新颖别致的唱腔中可以看出,无论结构布局、旋律运行乃至“过门”使用,作曲家是起着重要作用的。由此可见,戏曲音乐创作从民间的自发性向专业的自觉性转化,对中国戏曲音乐的迅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地王》,庄志编剧,顾振遐作曲。1957年6月1日首演于大众剧场。《北地王》内容前面已有简介,“哭祖庙”是全剧中的主要唱段。用[弦下腔]多种板式组成大型的成套唱腔,有层次地尽情倾诉剧中人的感情。
唱段赏析:千错万错是我错(选自《是我错》)


——摘自连波(2013)编著《越剧唱腔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