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看 新瑶海》第八十九期|瑶海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以来,瑶海区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大气、水、土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出实招、强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加强扬尘防治 打好蓝天保卫战

为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瑶海区全力以赴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国宝武安徽产业总部作为打造合肥“厂区-园区-城区”产业新地标,自2020年12月进场开工以来,在拆除改建工程中,多措并举,有效防控扬尘。


打赢蓝天保卫战,离不开科技的加持。瑶海区在13个街镇开发区分别建设大气小型标准站,加密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截至2021年12月31日,瑶海区实现重污染天气清零,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增至86%以上,全区实现PM2.5、优良天气达标等相关指标数据持续向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进水环境治理 还瑶海碧水清流

优环境就是优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百姓福祉。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同时,瑶海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在合肥朱砖井污水处理厂里,水质检测人员正在出水口取样,他们所取出的就是经中节能环保处理过的市政污水。记者发现,处理后的水看着和自来水一样的清澈透明。

这浑浊的污水是怎么变成涓涓细流的呢?李孝冬向记者介绍起了其中的奥妙。


合肥朱砖井污水处理厂厂长李孝冬介绍,在整个处理过程中,SBR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发挥了关键作用。


如今的瑶海,碧水畅流、穿城而过。在青年创意田园,二十埠河和小板桥河在此交汇,河水蜿蜒流过,两岸绿植葱茏,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呈现在眼前。

“旧貌换新颜”的不仅有二十埠河,还有合肥市民的“母亲河”——南淝河。2020年,瑶海区启动南淝河下沉式绿地工程建设,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利用场地、水岸、绿地资源,兼顾滨河生态防护、雨水滞蓄、净化等多种举措,打造集生态涵养、雨水收集、城市海绵、环境美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滨河湿地、城市绿地。

碧绿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水中鱼儿自在游,水面鸟儿翩跹舞,漫长的步道上,居民三两成群,享受着家门口有水有景的惬意生活。

从曾经的0达标到2021年首次实现5处市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断面达标,是瑶海区紧扣“精准”这一关键词,推动全区水环境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1年,瑶海区完成排查整改排水户440家,排查整改雨污混接管道超3000公里;实施水环境项目12个,累计投入16.9亿元。南淝河、二十埠河、小板桥河三处调蓄池实现通水。真正实现了河长制排名靠前和水生态补偿金获奖的可喜局面。

加快土壤修复治理 加速瑶海转型发展

作为合肥工业发展曾经的摇篮,瑶海曾经聚集着纺织、钢铁、化工等合肥全市75%的企业。工业历史遗留造成的土壤污染成为制约瑶海转型发展空间拓展的绊脚石。土壤治理修复工作的提升加速,为瑶海推动产业立区、打造宜居之城打下基础。

在瑶海氯碱化工土壤修复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通过智慧治土数字管理平台,随时调取场地效果、进度管理、外运管理、人员管理、视频监控、绿色施工、设备工况等项目相关信息,对污染场地的施工进行随时监控,保障项目安全顺利推进。


据介绍,该项目的土壤污染包括有机污染物和复合污染物,需分别采用异位热脱附修复技术和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以及常温解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和其他土壤修复不同的是,该项目要格外注意异味和二次污染防治问题。
经过四个月的调查,老合钢东二地块场地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通过评审完成备案。


加快工业土壤污染修复,是瑶海区实现全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的催化剂。目前,瑶海老工业区土壤修复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2022年瑶海区三大行动中,“环境质量提升年”是其中之一,足见瑶海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十四五期间,瑶海区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源头管控、狠抓综合整治,推进全域治理,确保“环境质量提升年”行动见真章出实效,早日实现宜居宜业美丽新瑶海的目标。
编辑:沙金 制作:王晓娣
全媒体记者:颜琪 刘秉正
新媒体发布:龚雪
主持人:韩敏 金山 配音:韩敏
执行制片人:朱千里
制片人:关堂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