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堂·狮舞绣球 | 东方美学,瓷上的瑞兽华章


狮子,
这位驻足于非洲、南美、西亚的王者,
被尊崇为“兽中之王”。
公元前122年,张骞踏上西域,
揭开了“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中国不仅接触到了外界的珍奇财宝,
也首度在史籍中记录了这位兽界霸主——狮子的威风形象。

自汉代起,
它的形象已悄悄地寻根入土,
融入了中华的宫廷与日常。
在明清时期,
狮子更是成为二品武官的补子纹饰,
这不仅彰显了其崇高地位,
更显示了皇家对其崇敬与喜爱。

它在文学、建筑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形象,
都与权力、勇气和威严紧密相连。

狮子不仅仅是一种珍稀动物,
它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成为了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故宫中的石狮子,头上的四十五个发卷,
代表着九五之尊的皇帝地位;
而大臣们门前的石狮子,
则根据其身份等级,
头上的发卷数量有所不同,
如十三个发卷代表着一品王公,
称为“十三太保”。

这种狮子头上的发卷数量与身份地位的对应,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更是封建文化中对等级、礼仪和规矩的尊重与维护。

在中国的宫殿和传统庙宇的屋脊、飞檐上,
狮子也是常见的装饰物之一。
它们与其他神兽一同跃动在屋脊之上,
寓意着守护这片土地,
为之带来繁荣与和平。
狮子与龙、麒麟等神兽并列,
象征着权威与吉祥。


汉代的狮子纹饰还保留有西域的原始和粗犷,
是对异域文化的初步接纳与崇拜。
至宋代,狮子与绣球的结合开始在瓷器上展现,
成为繁荣、尊贵与力量的新象征。

根据《宋书·宗悫传》
所记载的狮滚绣球,
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狮子滚绣球寓意财源不断,
子嗣昌盛,
雄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寰宇”;
狮子配绶带表示喜事不断、吉庆连绵。
狮子与绣球相结合,
便呈现了一个既有力量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寓意,
代表着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也暗示着繁荣昌盛、吉祥如意。
威武庄严的狮纹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艺术印记,
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勇于进取精神的象征。
它展现了我们对邪恶的无畏挑战和对中华文明的深沉自信,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骄傲与力量。

·唐
狮子形象已经非常受欢迎,
但与绣球的组合更多地出现在织物和绣品中。
其寓意中,狮子代表权威、勇气和保护,
而绣球则寓意繁荣和吉祥。

·宋
随着瓷器工艺的发展,
狮子绣球纹开始出现在各种陶瓷器皿上,
尤其是名贵的官窑瓷器,
展现了皇家的尊贵和高雅。
·明
明代的狮子纹饰更为细腻,
融合了更多中华传统元素。
狮子的姿态和形态在此时变得更为丰富,
绣球的描绘也更加精致。
这时的狮子与绣球不仅是权威的象征,
还代表了对繁荣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
清代特别是雍正和乾隆时期,
狮子绣球纹饰进入了巅峰。
绣球变得更加细腻,
狮子的形态则更加生动。
清代的狮子特点是活泼而真实,
不仅是皇家权威的象征,
更体现了帝王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在清朝三代时期,
狮子绣球纹饰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瓷器上的狮子,
不仅仅是一种装饰,
它们更像是活生生的生物,
每一个细节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神态既威武又不失憨态,
仿佛是古代皇家的守护神,
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绣球则作为背景,
与狮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得整个纹饰更加生动与和谐。


澄怀堂器物纹饰以线条描绘,
瑞狮头部凡口、鼻、耳、角及鬃毛均描绘细致,
十分生动,有呼之欲出之感。
图案层次鲜明,
巧妙将瑞兽之体量感及鬃毛的质感表现而出,灵气尽显。
澄怀堂的狮子绣球茶器,
正是对清朝三代这一段历史的致敬。
澄怀堂的工匠们,
以传统的制作技术为基础,
加入现代的审美观念,
将狮子与绣球的组合
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茶器都是历史的传承,
既有古人的智慧,
也有现代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