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闻调查]玉树72小时(2010.04.17,时政内容已去)

2023-06-24 22:54 作者:Kalsarikannit01  | 我要投稿

解说:青海玉树72小时生命救援全纪实。

  字幕:这里是格萨尔王的故乡,这里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美丽宁静的玉树。

  2010年4月14日7:49分灾难降临

  同期:本台消息,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字幕:九成以上民房被毁,近十万群众无家可归,道路、通讯中断。

  解说:2010年4月14日,这无疑又是一个给全体中国人带来悲伤记忆的日子,远在青藏高原的玉树小城牵动了所有人的视线、情感。玉树距离省会西宁有800公里且交通不便,这里地广人稀,10万人居住在1.5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于通讯中断,很多地方的损失情况还不清楚。当地救援物资缺乏医疗物资匮乏,此时正值玉树的冷季,严寒考验着顷刻间失去住所的群众,更威胁着仍在废墟下的幸存者。玉树告急,玉树告急!

  演播室: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调查》,今天我们的节目用直播的方式来进行,我们来关注震后的青海玉树。

  震后已经过去了80多个小时的时间了,也就是说,已经过了理论上的黄金救援期,但是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不管是汶川地震还是王家岭矿难,生命奇迹和救援奇迹都是在72小时之后不断上演,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任何努力,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记者今天发回的报道。

  记者:现在这个黄金救援72小时已经过去了所以现在从我们的救生力量这块是怎么来分配的?

  王沁林(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按照救生来讲黄金时间确实是72小时,但是它不是救援的极限,根据我们的经验,救援的极限一般是在一周左右。因此我们一个是按照救援的规律,第二,也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这几天我们的工作,前三天是大面积的、大兵团的、大规模的,主要是对垮塌的大型建筑和城市的主要建筑,尤其是学校、医院、居民楼,对这些地方重点进行大兵团作战、大面积搜索,后三天以后,我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一些比较小的建筑当中,或者在一些背街小巷,或者在一些垮塌不太严重的小建筑当中还有生存者,因此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对兵力进行了重新调整,就把大兵团集中作战变为分散的小分队。

  记者:现在需要继续搜索的建筑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像现在这个结古镇的西北牛宾馆,这个地方作为一开始就确定有很多埋压人员的这样一个要打攻坚战的地方;第二种情况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和城乡的结合部,消防现在分成了小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来搜索一下以前没有集中力量搜索过的地方,看看是否还会有幸存者。

  董倩(演播室):地震已经过去4天了,灾情紧急,但是救援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首先我们还是回到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那个出发的时刻。

  解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地震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终止了孩子们快要结束的早自习。震级7.1级,震源深度33公里,青海玉树成为全体中国人最牵挂的地方。  14日上午9点25分余震再次发生,14日中午13时23分,中国地震局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从最初的二级提升为一级,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也将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

  同期:第一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援人员已经集结完毕。

  同期:现在离登机还有十多分钟。

  同期:抗震抢险救灾突击队,从这里出发前往青海玉树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同期:现在是下午的2点55分,由泰安市消防支队组成的救援队伍马上要赶往青海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解说:4月14日下午16时05分,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青海玉树的飞机起飞,更多专业的救援队伍正在向灾区集结

灾区已经开始的救援仍在分秒必争,在一栋倒塌的三层楼房中人们发现了生命的奇迹。救援从灭火开始,但是气温却随着夜晚的到来在降低,对于等待救援的人来说,寒冷是新的威胁。没有大型救援设备,消防人员用手一点一点挖在被困人员身上的水泥板,被困12个小时,这名小女孩从废墟中安全的出来。

  4月14日晚上23点,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灾区,2名救援专家迅速奔赴玉树州结古镇的一所职业高中,在这里学习的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从早晨开始这里就聚集着焦急等待的父母。

  记者:着急吧?

  学生家长:肯定着急。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是3点多钟到这的,我们一面挖一面喊着。

  记者:你们刚才都上去挖了?

  学生家长:刚开始我们在3点多钟挖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小女孩。自己挖了,挖了一段时间救援队就来了。

  解说:在现场,不仅有来自当地的救援队伍,在救援人员的帽子上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名字--什邡,一个在汶川大地震让很多人熟知的地方。

  什邡救援队员:我们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过来的,因为2008年我们那边受灾,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在帮助我们,所以我们今天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过来的。

  解说:截止到4月14日晚上,已经有3名学生从废墟里救了出来,在电力还没有供应,通讯设施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救援仍在黑暗中继续。

  董倩(演播室):西宁到玉树的路平时要走10个小时,地震以后要走16个小时。但是地震发生之后不到6个小时,第一批投入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就已经从废墟里面救出了第一名受灾群众;不到15个小时,来自省外的救援专业部队就已经抵达;24个小时以内,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就已经疾驰在奔往灾区的路上了。迅速给救灾赢得的是宝贵的时间,受灾群众赢得的是宝贵的温暖。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本台记者李小萌。

  小萌,你好。

  李小萌(记者):董倩,你好。

  董倩(演播室):因为我们通过天气预报知道,灾区今天晚上会下雪、下雨,气温会在零度以下,人们就非常关心帐篷,因为帐篷跟保暖是紧密相关的,帐篷现在的落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李小萌(记者):我今天上午了解到的数字,截止到今天,已经搭起来的帐篷达到了11000多顶。昨天晚上当地政府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他们拉着帐篷在街上开着车走,凡是看到有露天住宿的人就发给他们一顶帐篷。所以他们说,在昨天晚上的时候,基本上实现没有人会露天住宿,当然了,可能一个帐篷里面会睡着十几个人,相当的挤。现在有1万顶的帐篷正在路途中往这边运,再过3天可以达到3、4万顶帐篷全部支起来,这样也就基本上满足了需求,而且也包括了像政府办公,作为帐篷学校的教室等等,都包括在里面,大概是这样一个进展。

  主持人:小萌,我们了解完帐篷再多问一个问题,因为仅有帐篷不够,就比如说保暖,因为这些日子气温非常低,保暖、御寒的设施做得怎么样?

  李小萌(记者):我们看到,在一些安置点,在帐篷里面大家还是用一些普通的棉被在进行保暖,但是还是缺一些比如说防潮垫或者气垫,因为我也曾经试过,在地上你即便有一个这样厚度的防潮垫,你坐一会儿整个身体还是会凉得挺快的,凉透了的感觉。所以这种隔温的东西还是挺紧缺的。

  董倩(演播室):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因为我们知道你是14日,地震当天下午你就随着一架伊尔飞机到达了灾区。现在回顾一下,你感觉,因为毕竟是全过程你都经历了,在"迅速"这两个字上体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情况?

  李小萌(记者):确实,当时这个"迅速"或者说"快"这个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吃惊之余我们就去找原因,首先,国家救援队在2001年成立之后,到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完善的建立一种制度、一种机制,比如说,当任务正式下达之后,所有的人员和物资三个小时之内要到达集结的地点,如果说有一个人联系不上,或者你不能在这个时间段赶到的话,马上就会有第二、第三替补人员到达,这是一个制度上的建立。还有,他们跟我讲一个标准化,我说两个细节,比如说在运输机上装上几十吨的货物,用什么样的顺序来装货物?先装的是帐篷、给养这些东西,最后装的是什么呢?生命探测仪,因为一落地首先要用的工具就是这个,这就赢得了时间。

  还有一个标准化就是说,在几十吨的物资当中怎么能够迅速地找到这一箱是什么,颜色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说红色的就是药品、绿色的就是食品,这其实也是在抓紧时间。这一次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按照惯例如果是国内的救援,是由当地政府提供救援队的一些保障、帐篷等等,但是这次国家救援队预计,在前几天玉树这个地方,当地这种支援肯定是还不够的,所以他们准备了包括救援物资,包括补给等等,有30吨的物资已经运到了南苑机场。结果后来发现一个情况,人有高原反应,飞机也有高原反应,它需要减重,而且玉树机场是没有加油站的,就是说这个运输机一箱油要飞一个来回。那么就减重,30吨减成20吨,减掉的10吨是什么呢?就是队员们的保障,包括他们的帐篷,包括羽绒服,包括食品。我觉得这可以说是一种品质,其实也是一种科学救援的原则,运输救援的设备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一次在前30个小时当中,国家救援队的队员们有很多人属于滴水未进,而且是在低寒、高海拔的情况下进行救援。

我也问了一下,像这样的一个速度在国际来讲是什么水平,国家救援队的人跟我讲,他们这一次出发之后,通过新闻世界都了解了,他们瑞士的同行,联合国的同行都打电话给他们说,觉得作为是他们的同行感到非常的自豪,觉得只有中国有这样的速度。

  董倩(演播室):另外,小萌,可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短期内,两、三年的时间内发生两次出么大的地震是一个不幸的事情。但是对于中国国家救援队来说,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进行两次如果实地的这种练习,对他们来说确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李小萌(记者):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其实是经历了非常多国际、国内的这种救援的经验。他们说2001年第一次出去执行任务的时候,确实有很多教训,走了一些弯路。而这些年随着制度不断的建立,像刚才我说的这些标准化,这种制度化,再加上经验的不断积累,现在的国家救援队储备力量是有500多人。也就是说,同时去应付2到3件大的救援可能都是可以的。而且他们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边,别说3个小时,听上去也不是一个特别短的时间,它要协调几个大的单位或者是二十几个小的单位,所有的人,各种工种能够配齐一起登上飞机。

  就拿30个医疗队的队员来讲,他其实就是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前方的一个占地医院,怎么把这个医院人手包括装备配齐,这都是要制度来保障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所有人就是一个程序化的反应,把这个速度能够实现。

  董倩(演播室):好,非常感谢小萌。

  在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外国的媒体就对中国的救援工作做了报道。比如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还有《卫报》就分别报道了救援行动正在进行,还有数千救援人员搜救幸存者的消息。

  美国的CNN援引中国官员的讲话,"救学生是第一位的任务"。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说:中国公众舆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

  这些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救灾最宝贵的那几十个小时的时间里面,付出的艰辛还有取得的成就。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同期:在我身后,这一片倒塌的地方叫"民族旅馆",国际救援队到达震区之后,第一个展开救援的地点就是这里。

  同期:现在通过镜头大家可以看到,前边有两盏灯,这是这里边临时搭建起来的手术台。

  同期:现在是4月15日的凌晨2点钟,河南省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正在新郑国际机场进行集结。

  解说:4月15日,玉树震后第二天,从凌晨开始,各路救援队伍已经陆续抵达灾区展开救援。经过短暂的惊慌和混乱,玉树灾区的医疗、物资、卫生保障等各方面救援工作也已有序展开。

  骆惠宁(青海省省长):那个空间已经非常小了,所以现在真是非常的紧迫了,孩子们撑不了太长时间。

  李小萌(记者):对,关键是现在温度也很低了。

  骆惠宁:是,所以不能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是尽全部的努力。

  许国盛(国家救援队总工程师):就是这个大梁的下面。

  骆惠宁:大梁的下面,今天5点多钟有一个男同学,里头有声音,有一个女同学有声音。

  许国盛:挖掘机不能这么个挖法,到那以后就不能再动了,因为再一触碰之后它那个就塌下来了,塌下来以后即使人活着也可能被砸死。

  解说:许国盛是国家救援队总工程师,他和队员们带着汶川大地震以及印尼海啸、海地地震的救援经验赶到玉树,在这里展开专业救援。

  而同一时间,全国更多的专业救援队伍也在陆续抵达。

  王念法(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教官):在我们研究过程中,一定把她的腿勒死,为啥?血液是循环的,横梁压在她腿上了,如果你不系好,出来之后立马,这个血液攻到心脏以后,立马就死了。

  记者:目前她的状况怎么样?

  王念法:她现在状态比较清醒。

  记者:现在又发现了生命迹象,正在抢救。

  王志秋(国家地震救援队副队长):这个地方现在表面上有一个人,下面可能还有,因为现在已经听见声音了,但是现在有点嘈杂,听不见,我们用搜索犬也找一找。现在先把这个表面的人一定先给救出来。

解说:玉树体育场紧急救灾指挥部。

  李小萌(记者):现在是4月15日的凌晨1点半左右,正在讲话的是玉树州的州委书记,他刚才特别说到了,各个党政机关所有科级以上的干部,全部都要出来进行救援,各单位的一把手如果是救灾不力的话,那么就就地进行免职。

  解说:15日凌晨,紧急救灾指挥部开始高效运转。距地震还不到24小时,通讯已经基本恢复,6支专业医疗卫生救援队已经携带着医药物资赶到灾区,实施救援。各类应急救灾物资也都大规模的从各地启运,救援,一切都是为了救援!

  付晓光(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副参谋长):没有受伤。

  记者:完全没有受伤?

  付晓光:完全没有受伤。而且精神也非常好,说话也很有力气,马上就要出来了。

  解说:15日白天,专业救援已经由点到面在整个玉树展开。

刘向阳(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刚才,4名幸存者经过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中间经历过几次余震的威胁,我们队员克服了高原缺氧的这种情况,大家以后就是连续作战,挖掘出了4名幸存者。这4名幸存者状态非常好,出来以后都能走出来。

  解说:从一个个存在生命迹象的废墟到一座座紧急搭建的医疗帐篷,救援是一场生命的接力。

  记者:现在,我们在青海附属医院的手术帐篷里。

  您好,现在你们大概救治了多少伤员呢?

  医生:我们截止到4点半到现在,大概130多例,130多个病人。

  记者:主要的伤情是什么?

  医生:四肢骨折多一些,大部分都是开放性骨折,而且都是重危病人。

  记者:那据你了解,现在在这个安置点,大致的伤员有多少人?

  医生:400多名伤员,而且这些伤员都需要转大医院救治,要去手术治疗。

  解说:到15日下午2点,玉树灾区通往外界的空中救援线终于被打通,先后有两架飞机,运送127名伤员抵达西宁。紧接着,32名重伤员也通过飞机运抵成都。

  董倩(演播室):结古镇里面的"结古",在藏语里面的意思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它的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它是长江流域第一个人口聚集的市镇,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就路过过这里。

  但是,瞬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人员和物资,还是给这座古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科学指挥,有序调度,是确保救灾工作高效推进的一个重要保障,救灾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起出钱出力,更需要我们一起动脑动心。接下来我们继续连线本台记者李小萌,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小萌,你好。

  李小萌(记者):董倩。

  董倩(演播室):就像刚才我们说过的那样,其实现在大家非常关心,就是在瞬间内有这么多的人员和物资,要涌向这样一个弹丸的小镇,那一定需要的就是科学的调度。你在现场观察到,比如说以交通为例,他们是如何去指挥的?

  李小萌(记者):我们先说两个反差非常大的数字。在玉树这个县,平常的车辆是15000辆左右,地震之后,现在的车辆大概是25000辆左右。跟它形成反差的就是这里交警的警力,交警加上协管员总共有33人,目前还有几个人失去联络,什么样的情况还不知道。现在我们就可以在街上看到,两眼通红、声嘶力竭的就是本地的交警。

  今天,我们在上街的时候,在一定的时间段里面,就看到交通的这种压力有所缓解。有至少几个原因:第一,从今天凌晨零点开始就实行了交通管制,由公安部,包括协同省里面一起下发了一个交通管制的通知,具体条文不说了,一个原则就是优先救灾有关车辆的通行,社会车辆可能就要缓行。在距离城镇有一短距离的地方有一个分流点,就减少了一些车辆在城里当中绕行等等这些压力。另外就是警力的补充,今天已经有来自省内其他地方,包括兰州有将近70名交警,已经上路进行执勤了。你在马路上可以看得非常明显,凡是脸上、头上都是土,声音沙哑,非常疲惫,精疲力尽的就是本地的交警。帽子还很白,脸还没有晒得那么黑的,就是刚刚到岗进行支援的,外地来的交警。包括还有一些,比如说移动的信号灯,电子显示屏等等,也在途中,应该很快会运到。

  所以,这给人一个感觉,就是说当地震发生之后,对这里边的支援除了物资,去挖掘生存者之外,对整个社会公共系统的一个支援至关重要的。

  董倩(演播室):你提到了一个社会公共系统资源重新恢复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结古镇是县府和州府的所在地,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对当地来说非常重要的地方,公共系统这样的资源如何去恢复?

  李小萌(记者):我觉得,在刚刚地震发生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整个都需要一个快速的反应。当然,这时候我觉得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也是一个"快"字。也许可能在一些制度建立上之前有空缺,但是有这个挽救生命的最高指标和第一任务在这的话,各个系统都在运转起来。比如说,省长是在当天下午从西宁赶到的,我们知道西宁距离玉树是800多公里的路。比如说,我在一个叫做"跑马场"的一个安置点,在那里有一位县长,他在西宁学习,8点钟得到了地震的消息之后,二话不说上车,用了9个小时,超快的时间,赶到这里进行救援。

比如说,学校的校舍没有塌,但是已经不敢住了,现在我去看到的是帐篷已经搭起来了,我问他帐篷什么时候搭起来的,他们说是在当天就已经有政府把帐篷送到学校,搭起来让孩子们能够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所以你就看到,各个系统都在用第一时间去做,也许会有一些交叉,或者有一些忙乱,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心情,没有这样一个救援生命的原则的话,显然是要比现在的效果差很多的。

  董倩(演播室):好,非常感谢小萌。

  您现在收看的是正在直播的《新闻调查》,节目稍后继续。

  董倩(演播室):震后的救援工作今天已经进入到第四天的时间了,这几天的时间里面救援一直是和时间在赛跑,而对于救援人员来说,他们自身也在承受着高原反应这样巨大的挑战。

  字幕:4月16日,震后第三天,黄金救援时间还剩不到24小时。

  解说:4月16日是黄金救援的最后一天,搜救队夜以继日的工作着。

  就在这一天,在中央有关部门和青海等省份共同努力下,救援急需的挖掘机等大型机械陆续抵达玉树地震灾区并迅速展开施救,缓解了前两天大型设备缺乏而只能依靠简单工具的情况,为提高搜救的效率提供了保障。一批新运到的搜救犬、生命探测仪、切割机等,也投入到了抢险救援工作中。

  早晨9点,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搜救犬搜寻到一处废墟下有生命迹象,用亲人喊话的方式确认被困人员。随即利用各种设备开始了搜救。

  搜救工作进行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下午13点48分成功救出一名13岁女孩次仁旺姆。

  同期:13点50分左右,经过近4个小时的救援,生命通道终于被打开。

  同期:公安部16日发布,生命大搜救总攻令,号召全体……

  解说:当天,公安部发布生命大搜救攻令,号召全体参战民警立即发起生命大搜救,全体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

  10个来自不同省市的专业搜救消防官兵和其他各界搜救力量一起,奋战在救人的前线,总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他们被分配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搜救。

  经过紧张工作,16日一天时间,搜救队从废墟中总共搜救出500多人,成为灾后搜救被埋人员最多的一天。

  结古镇镇中心体育场是玉树灾区安置受灾群众最多的地方,也是救治受灾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经过两天的建设,这里各种救助设施逐渐完善起来。在玉树,像这样的安置点一共有5个,已经逐步具备救治轻伤员的条件,还有一些病人在这里拿到了基本的药品。

  这个一天前从废墟里被救出来的伤者叫玉花。

  才仁(玉花的亲戚):估计可能腰部,可能受伤了,另外肾也可能受伤了,尿里面带血,从窗户里面摔出来的,连床一块摔出来的。

  解说:医生给玉花做了CT检查,并迅速将她抬上手术车。

  医生:现在是腰部外伤,她的肾脏没有问题。

  记者:她这个情况问题严重吗?

  医生:目前看她就是一个绞痛,没有什么大的出血在腹腔里面。

  解说:然而不远处,一位医护人员瘫倒在了急救车旁边。

  记者:她怎么了?

  医生:头晕。

  记者:为什么会头晕?

  医生:坚持不住,她身体可能不太舒服。

  解说:截止4月16日上午,卫生部已经派出14个省市的医疗队,共计1618人,共有240辆急救车和1304名随车医务人员,通过陆路和铁路赶赴灾区。

  军队方面,解放军总后勤部也派出多个医疗队,前方灾区救治伤员。

  来自各地的救援人员克服高原、高寒和连续作战等重重困难,突破体力和意志极限,以期拯救更多的生命。

  董倩(演播室):在玉树有超过90%的当地人是藏族的同胞,他们的语音与救援的队伍并不相通,但是语言的不通并没有影响到救援工作的进行。

  对于救援工作,接下来我们连线本台记者张泉灵,泉灵,你好。

  张泉灵(记者):你好。

董倩(演播室):当救援工作进入到第四天的时候,今天你观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张泉灵:其实今天有一个说法,就是救援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总攻的状态。如果说在72小时的黄金救援期内,我们打的是攻坚战,也就是说用更多的人力在最好的时间内,营救更多的生命的话,那现在打的就是一场搜索战,搜索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放弃任何的一线生机,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幸存者。所以,今天所有的专业救援人员分成了很多个小组,然后分散到了以前救援力量比较难以抵达的乡村和城乡结合部,他们搜索每一栋可能有幸存者的建筑。另外也会挨家挨户问老乡,说你的邻居在不在,你们家有没有人被困,以这样来确定是不是还会有幸存者存在。

  随着这样的变化,其实今天被营救的人员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状况,他们不是在废墟里被救出来,而是在偏僻的乡村或者是在高海拔的山区,他们之前因为地震受伤了,然后因为没有很好的交通条件,所以他们就在家等着,过了几天之后他们的伤势的确有一个进展。今天通过营救人员的搜索,发现了他们之后及时地把他们转移到了镇中心,这样可以使他们得到好的治疗。

  比如说,我们今天就在一个叫做跃进村的地方发现了一位老大妈,她的腿被泥堆的石头砸到了之后,现在处在一个瘀血的状态,比正常的一条腿要肿上一倍有余,如果不是在今天发现她的话,大夫说有可能就会要发生截肢的状态。

  另外,在同样这个村子里面,我们还看到了一位产妇,在今天中午刚刚生下了一个女孩。等到搜索队员抵达的时候,这位产妇就表示,她头晕而且肚子非常地疼,这让所有周围的人都很紧张,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她有大出血。那也紧急把她转移到了镇中心的医疗救治点,最后通过检查母子非常平安,这也是让所有人忙了一下午,长舒了一口气的好消息。

  董倩(演播室):泉灵,我们想了解一下刚才你谈到了救援,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安置的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帐篷最近几天会陆续的到达,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帐篷的架设地点是可以自己随意的选择,还是说必须到一个指定地点,大家在一起去扎堆?

  张泉灵:其实你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有。我今天上午跟着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去到一些乡村来探访当地的灾情。强卫书记跟当地的村委会主任一聊,我们就发现这个事情非常有意思。在昨天晚上省委开会的内容跟村里开会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就是到底把受灾群众的安置点放在哪里。从省委的角度,他们是比较希望能够集中安置,因为这无论对于救援物资的发放,将来补助款的发放,医疗的救助还是政府提供服务来说,都会是比较方便的,而且让群众会觉得说有依靠,有地方可以帮助,所以他们心里会比较踏实。村里也希望,这样对于村委会整个管理来说会比较方便。

  但是现在有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对山区的地方,找一片能够让整个村子安顿下来的平地并不是非常的容易。原本有平地的地方又牵扯到饮水,因为其实在这些乡村里面,他们大多数是喝河水的,因为这里是三江源,河水是非常清洁的,但是在灾后河水就会受到死亡牲畜的污染,所以村民最近不愿意喝河水。最近我们看到大量的消防车在往各个村镇送饮用水和生活水。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老百姓就要找到一片新的,有干净饮用水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集体的驻扎地。

  另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这两天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说到帐篷,有的老百姓在乡村里,现在像夜间,它的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十几度,但是他没有分到帐篷,他就睡到了露天。在跑马地这个地方有一片集中安置的帐篷,现在,到昨天晚上甚至还有空的帐篷,但老百姓不愿意住进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看守在自己倒塌住房的废墟外面,因为里面虽然已经没有人了,但是还有他们家庭的财产。当地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大概是2300块钱,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农民收入的一半都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里的那点财产对于他们将来的重建家园来说,他们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不愿意离开已经变成废墟的家园,就愿意守在这个废墟的旁边。因此他们也向村里提出了要求,就是能不能把帐篷送到挨家挨户,让他们搭一个帐篷,然后把这些废墟里的财产挖出来,放到自己的帐篷里面,他们会觉得比较安心。

  所以今天早上强卫书记跟村委会主任讨论的结果,觉得可以有分有合,先把帐篷发下去,让老百姓有一个张遮风避雨的地方,接下来再寻找一个合适的集中居住的地方,老百姓也会愿意居住到更加方便的地方。董倩。

  董倩(演播室):泉灵,很简短的一个问题。帐篷是有了,水现在大家也可以找到水源,电什么时候能通?

  张泉灵:现在电的问题,在镇里的部分有很多片区已经开始重新恢复供电,乡村的地方还是比较困难。不过我们看到,现在陆续抵达的像电线杆子,以及各地电网这样的输送,已经到了这个现场,估计在未来一周内通电的问题会极大的有所改善。

  董倩(演播室):好,谢谢泉灵。

  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条消息,说是运往灾区的搜救犬也因为高原反应而拒绝工作。犬是代替人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工作的,当它们都不能工作的时候,可以看到环境是何等的恶劣。然而犬可以不工作,人却不能够停下来,尽管72个小时过去了,但是救援并不会结束,要记得,汶川救援的最高纪录是266个小时。

  解说: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的救治工作立即展开。

  今天早上9点,记者跟随着中国救援队医疗队的王军医生来到临时安置受灾群众的一顶帐篷内,这里住着一家十几口人,有一个刚刚出生5天的婴儿。

  记者:是什么情况呢,是肚脐有点发炎吗?是高烧吗?

  王军(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不不,他没有什么发热,这些呼吸道常见的症状。

  解说:这是王军第二次来这家巡诊了,一个4个月大的孩子的啼哭声引起了王军的注意。

  王军:没有,他是饿了,他妈妈刚出去了。

  解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在地震的当天晚上就从北京飞抵玉树。第二天上午即开始对受灾群众的医疗救治工作。

  樊毫军(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科长):国际救援队的医疗队是分的三个点,第一点是跟着搜救队员在现场,在几个坍塌的现场一块搞救助工作。第二个县医院、民政机构找到我们医疗队,有4个医疗点需要我们对口帮扶。第三个就是我们这。

  王军:昨天我在正常工作完成之后,我就到附近的营地看了看,发现很多孩子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特别多。稍等一下。

  记者:高原反应。

  王军:我大概看了一下,这样的孩子大概有40到50个,基本上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呼吸道的症状。

  解说:王军告诉记者,安置点的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些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是因为受凉或是饮用了没有烧开的水造成的。

  记者:治疗的话,这些孩子需要多少天恢复正常?

  王军:一般来说,对于呼吸道感染来说三到五天,随着这个住宿条件,包括救援物资补充上以后,这些对于内科方面的病都会很快处理了。

  解说: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所在的玉树体育场,是玉树较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大约有2000多人被安置在这里。记者在现场发现,救援队流动医院旁边还有一个久美藏医院设置的医疗点。

  记者:大概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病人?

  医生:绝大多数都是骨折,外伤比较多。

  解说:医疗点有一个从100多公里外乡村送来的被倒塌房屋压伤的病人。

  医生:他是骨折科、外伤。

  记者:骨折、外伤,伤到什么地方了?

  医生:伤到胳膊。

  记者:做了什么样的处理?

  医生:清创缝合,骨折复位。

  记者:疼吗?现在还疼吗?

  病人:疼。

  记者:疼啊。打扰一下,现在久美医生在给他做什么治疗?

  医生:做艾灸,疼痛减轻。

  救援人员:我们是国际救援队武警总医院。

  救援人员:你是这边的负责人吗?我们给你带来了帽子、口罩、手套,还有药。如果有什么需要的,你可以跟我们提出来。

  记者:现在最稀缺的药品是什么?

  救援人员:现在最稀缺的还是针对高原缺氧的,红景天注射液,还有一些抗生素。因为不论是外伤还是内伤都需要用抗生素。

  解说:据记者了解,各种药品正在紧急运往玉树灾区。

  董倩(演播室):现在救援人数已经超过了1万人,仍有多个救援队千里驰援,他们顶着高原反应,还有现场的这种低温,在救援的时候从不懈怠,对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救援。虽然黄金救援期已经过去了,但是请玉树的兄弟姐妹们坚持一下,请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


[新闻调查]玉树72小时(2010.04.17,时政内容已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