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仙
本文乃个人有感而发,有诸多未考证完全之处,为小说架构灵感,不构成任何行为包括“静坐”,“冥想”,“修行”的意见,根据本文行动后果自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应提出元神和识神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人的灵魂由三魂和七魄两部分组成,三魂属阳性质清浮,由元神统领,为“性”,是人意志的所在。七魄属阴,性质阴沉,由识神统领,为“命”,是人欲望的所在。
人未生而宿于母腹时,因为得益于母体的饲养,婴儿自成一个小宇宙,不用主动的向外索取物质,不用听不用看,不用闻不用触,无知无觉。而这时元神和识神尚未分开,两者相互化在一起,好似一团浓汤,而这团浓汤即为人的先天一炁。人未生时,阴阳相合,混沌未开。人得生后,人的先天一炁便随着人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即为元神,因其质清上浮于两目间,眉心内,掌管视,听,嗅,味,触,五觉,另一部分即为识神,因其质浊下沉于脏器之内,掌管人的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生死饮食男女等欲望。
在人的婴儿时期,只有“看”而无“见”,只有“认”而无“识”,这段时期内元神识神消耗先天一炁迅速壮大,元神统筹着识神,就好像开国帝王带着良相猛将开疆扩土。这时正是元神,这人身体内最大的帝王精力最为旺盛之时,元神寄宿在双眼之内,每天便放射神光,将外宇宙的万物都统筹到之身的世界内,识神则寄宿在人心之中,每天便运转脏腑,发展身体。
为什么说这个时期元神统领全身而识神疲弱呢?因为元神掌控着人的大脑,发挥向外拓张感知认识甚至改造世界的功能,而此时人初生,对外部世界没有认识而先天一炁尚未损耗过多元神得以通过先天一气的转化不断壮大,并弥补因为放射神光外观世界所带来的消耗,因此此时在人的意识层面,元神远远强过识神。
为什么说这个时期人只有“看”而不无“见”只有“认”而无“识”,这是因为此时的人,对世界本无认知,因此当人看到红色时,不知道红色是什么,只会知道眼前有个红色的画面,这时的人看事情最为客观(抛开识神的影响),这时的人看到一个东西,不会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联想到这个事情是什么,人的心意不随眼前所见流动,只是客观的看到眼前的景物,听到身边的声音,而不会主动做出任何反应(抛开识神的影响)只是会由着元神的驱使,不断去看,不断去听到更多,这时的人最为天真,先天一炁最为旺盛,自然而然地便已处在冥想时的入定状态,即心如枯石寒树,即使所看所听如水流过,心不为所动。
但事有盛衰之理,神有壮寂之时,原本人在元神看的时候,不知道事物的好坏,不知道事物的名字,但随着识神的运作,外宇宙的消耗,人每见一物,便知道这物的印象,便得到事物的名字,先天一气也就被消耗一分,元神也在人的内宇宙中暗淡一分,识神也就强劲一分,这就好像帝王将相开疆扩土,帝国每壮大一分,帝王的控制力与活力也就失去一分,悍将霸相也就强大一分。简单地说初时,人由元神掌控,只看而不得出结论即无见,但后来看到什么人就会通过外界以及识神得到结论,因此逐渐产生对事物的认识。比如人看到苹果,不知道它是什么,也无法形容,但逐渐地通过后天学习,人认识到苹果是什么,产生了认识,同时由于吃下苹果产生了苹果解决饥饿,让心情愉悦,口齿生津,肚子饱胀的认识及反应,此后人再看到苹果时,便不会像第一次看到时那样,而是看到苹果接着就意识到苹果二字,接着识神便开始运作,让口齿流津,让肚子活动,身体奔走,让大脑运转,想着我要对这个苹果做什么,人的后天气与先天炁即在这识神的运转中消耗殆尽。
渐渐地,人的先天一炁被逐渐消耗,到了一定年龄,元神不再像往常那样掌控着人的意识,而是大部分因先天一炁的稀少没入人的灵魂之中。这时人对周遭的世界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就好像帝王建国立业完毕,分赏功臣便下放权力,自己却躲在深宫之中妄求长生,殊不知底下的识神就好像外派的强兵悍将,内驻的奸臣鹰相,每天掌管朝政,看到惊恐的事物,识神便自顾自的趋势心脏跳动,丝毫不管其对人身体的影响,看到美味的事物,识神便叫肚子运转起来,而特别是看到美色时,识神便叫全身运转起来,让心跳动,让舌生津,让身颤动,让火中烧,丝毫不管其对人身体的影响。
元神好生,对待身体,好像帝王征讨天下却只为了百姓太平。识神好死,对待身体,好像官吏横征暴敛叫百姓苦不堪言。原本在元神的带领下,人只知道事情,而不察觉事情,只看到事情而不得出反应,而到了后面元神疲弱,识神看到好吃的便要身体去吃,看到好玩的便让身体去玩,看到美色的便让身体去追求。丝毫不管性情的变化给人带来的诸多影响,喜、怒、哀、惧、爱、恶、欲正是识神杀灭我们的利器。
我们修仙之人,正是要消魄保魂,定心静身,因此《宗旨》里要我们收神内观,静坐空心,就是要我们重新审视灵魂心灵,消除原本固有的想法,重新唤起元神,修养元神,杀灭识神。扶正元神,就好像圣皇重坐灵台宝座,底下的臣子兵将无不拜服,自然心不轻动,身不轻劳。然修仙之法,只一静字,待思绪空明,欲望得以释放,臣子自然归服,帝威自然重盛。
所谓仙者,元神强而识神弱,故而无喜无悲,无惧无欲,无喜则至顺,无欲则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