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训
山水训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
山水训
郭熙
①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① ,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②《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
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钩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钩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
【注】①出处,出仕与退隐;节义,节操与忠义。②“箕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黄绮,隐者。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 一项是( )(1分)
A. 哉 B. 乎 C. 耶 D. 也
22. 对第①段画线句"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
B. 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
C. 只有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
D. 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
23. 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①段与第②段画波纹线处的语言特点同中有异,结合内容进行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
山水训(画山水画的准则、规范。再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郭熙
①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经常居住之地)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因为)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如果独善其身),出处、节义斯系① ,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jī)颖(yǐng)埒(liè)素(sù)(埒素,为“埒素封”的缩略语。埒,等同;素封,意为不做官却有田园奉养,其利抵于诸侯),黄(huáng)绮(qǐ)(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同芳哉(难道……吗)!②《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长期隐居)者□。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
注:①箕颍:箕山与颍水,相传是许由避居之处。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③《白驹》: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别友思贤诗。④紫芝:出自“晔晔紫芝,可以疗饥”,为商山四皓隐居之时所作的歌。
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钩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钩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有三远(画山中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
【注】①出处,出仕与退隐;节义,节操与忠义。②“箕颍”,箕水与颍水,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黄绮,隐者。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 一项是( D )(1分)
A. 哉 B. 乎 C. 耶 D. 也
解题说明:“……,……者也”表判断或肯定的语气。
22. 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 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
B. 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
C. 只有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
D. 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
解题说明:
原文: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① ,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
根据原文“岂仁人离世绝俗必与箕颖同芳哉!”意为“难道仁人离世绝俗必与隐居者同芳吗?(即大隐隐于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仁人要出仕、要守节操与忠义”,由此可推出前一句:如果只想要独善其身,就放弃、违背出仕、守节操与忠义是不可取的,因为仁人离世绝俗(独善其身),要出仕、要守节操与忠义。因此排除BD。又根据AC两项的差异及原文“直以”, “直以”,引申为只不过是因为;不是“只有”的意思,排除C。
23. 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3. 首先,山水画应该以大自然山水为对象;其次,山水画可以满足身居庙堂的士大夫对山水的慕恋,可以成为人的精神安顿之地,在远离山水的俗世中解决渴望自然山水而不得的矛盾,所以才看重山水画。
解题说明:句意为“这就是世人重视山水画创作的本意”,根据指示代词“此”可知为“前近指”。结合“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分析,不出厅堂,便可纵览泉壑之美,使猿猴和飞鸟的啼鸣声,依稀如在耳畔,山光水色,荡漾耀眼。可知,山水画可以满足身居庙堂的士大夫对山水的慕恋。
结合“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分析,田园乡村可以涵养心性,是他们的久居之地;林泉山石可以傲然长啸,让他们怡然自得;打鱼砍柴的隐居生活,令他们舒畅;猿啼鹅鸣,使他们亲近。可知,大自然山水可以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
结合“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分析,尘世的牵挂束缚,人总会厌倦;烟霞胜景、神仙圣迹,则是人常盼望却始终不得见之物。可知,山水画可以满足士大夫对山水的慕恋,可以给人带来精神愉悦,解决人们常盼望却始终不得见的矛盾,所以才看重山水画。
24. 第①段与第②段画波纹线处的语言特点同中有异,结合内容进行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特别说明:“四字句”与“五、六字句”形成整散结合。但此句群中的“四字句”不构成排比,因为它们在语气上是不一致的。
山有三远(画山中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特别说明:此句群中的“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是排比但不应是短句,如果改为短句,应该“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这样表述。
参考答案:24. 两段的共同性是多用整句,语意肯定,强调山水画的意趣所在。
不同在于,第①段整散结合,句式更富于变化,长短错落,体现了作者说理的情感起伏,强调山水画多畅心畅神快人意,同时多用“哉”等写出了郭熙对于“山水”的自然而自在之生活状态的向往。而第②段文字是山水训的具体内容,句式更为整饬,强调此为画家们创作时可以据以为典范的基本法则,行文中理性大于情绪的变化。
解题说明:分析两部分内容,抓住“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谓之高远”“谓之深远”“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等分析,两处都多用整句,表意肯定。第一处强调山水带给人的美好感受。第二处强调“山的三远”。两处都强调山水画的意趣。
第一处,前面多为四字短句,后面为五字六字语句,语句整散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这难道不令人畅快,实在深得我心吗。用“快人意”“实获我心”等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自然美景及自在感受的喜爱和向往。
第二处,分别以“高远”“深远”“平远”的“色”“势”“意”等整饬的句式阐述“三远”所论涉及由于观者空间位置的变化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变化,强调此为画家们创作时可以作为基本法则,更富有理性。
参考译文:
山水训
郭熙
君子之所以钟情于山水,原因何在?田园乡村可以涵养心性,是他们的久居之地;林泉山石可以傲然长啸,让他们怡然自得;打鱼砍柴的隐居生活,令他们舒畅;猿啼鹅鸣,使他们亲近。尘世的牵挂束缚,人总会厌倦;烟霞胜景、神仙圣迹,则是人常盼望却始终不得见之物。只因在这太平盛世里,人们忠君、孝亲之心都很强烈,如果要洁身自好,则事关出世入世、忠孝节义,难道说仁者想要远离世事、出尘脱俗,就一定要做跟许由一样高洁,与商山四皓同样贤德的隐士吗?其实,《白驹》、“紫芝”之类的诗歌中所吟咏的贤者,都是无可奈何而远行避世、隐居山林的。既然这样,那么归隐林泉的心愿、与烟霞结成伴侣,只能存在于梦中,而不能亲眼所见、亲耳听到了。倘若有妙手一双,将上述情景纷纷展现出来,我们不出厅堂,便可纵览泉壑之美,使猿猴和飞鸟的啼鸣声,依稀如在耳畔,山光水色,荡漾耀眼,这难道不令人畅快,实在深得我心吗?这就是世人重视山水画创作的本意。(画山水)不以此为索旨,而轻率地对待它,难道不是使山水画原应具备的情致变得杂乱,把山间清风当作浑浊之波吗?
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了草木就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水把山当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渔垂钓来彰显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画山有“三远说”:从山下仰望山顶,叫作高远;从山前望山后,叫作深远;从近山望远山,叫作平远。高远的色调清晰明了,深远的色调深重晦暗,平远的景色有明有暗。高远的气势高耸突兀,深远体现出重峦叠嶂的意境,平远意境则恬淡而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