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双一流高校公布真实就业数据,结果.....

近期,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引发热议——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未就业率分别为26.22%、15.19%、13.95%,2021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总体占比20.95%。

这些数字跟往常高校公布的动辄接近97%的毕业生就业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却获得网友和媒体的点赞。
新京报发布评论称,华中师范大学坦诚面对毕业生就业数据,走出了就业数据统计挤水分、露真容的重要一步,值得称赞,也是高校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公费师范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99.63%)比非师范生毕业去向落实率(76.24%)高23.39%、比普通师范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66.77%)高32.86%。
从具体去向构成来看,“协议和合同就业”为发展主流,其中公费师范生占比较高(达99.63%);“国内升学”为普通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第二大流向,占比分别为21.95%、15.10%。至于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主要为“准备升学考试”“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开招录考试”和“正在找工作”。


事实上,这并非华中师范大学首次发布“挤水分”的就业报告。
通过梳理该校2019年-2021年这三年的就业报告发现,往年的报告通常会有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的两个指标,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8月31日)和年底就业率(截至当年12月)。
而初次就业率一般处于70%-80%,年底就业率达到90%左右。而2021年的就业率统计只采用了截至2021年8月31日的数据,相当于初次就业率。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9月1日,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7.87%,未就业率为22.13%;截至2019年12月25日,年底就业率为90.49%。另外,截至2020年8月31日,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5%,未就业率为27.35%;2020年底就业率为89.51%。
为什么那么多高校不愿意公布真实的就业率?
有些高校的数据之所以没能完全实事求是,主要是有种种顾虑,特别是对高校自身来讲,有个比较效应:别的高校就业率数据都很高,自己的就业数据如果明显偏低,会影响到学校吸引优质生源。
在高校都在抢生源的背景下,压力可想而知。
对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如果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很多时候也会让地方政府的形象不好。
就业率数据不是“面子工程”
就业率数据不是“面子工程”,高校当然应该实事求是地公布就业率数据。
(1)对上而言,就业率数据是教育主管部门调整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资源整体调配的观测点。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之一,是更高层级进行经济社会决策的一种依据。
(3)对公众而言,就业率是家长和学生进行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的依据。即使对高校来讲,也是其校内资源调配以及专业、院系调整的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就业率高低都是正常现象,不是就业率数据低就表示专业本身不好,有可能是专业很好,发展前景也很广阔,而就业率数据不好主要是跟师资配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关系,不能为行业主流所接受;也有可能是行业自身遇到了阶段性困境,学生就业率不高是暂时现象,而不是行业趋势性衰落所致。
数据本身不该成为新闻,数据背后的缘由才应该是大新闻。
我们应该反思就业率低背后到底是学生、专业、学科的原因,还是学校、行业、社会的原因?这才是最应该被挖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