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ol.086 信

2022-02-20 21:50 作者:XiangziOfficial  | 我要投稿

信,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载体,虽然文字是自己写的,但却是送给别人的,所以写了什么内容,一旦寄出去,就慢慢忘记了,如果哪天有回想起来信上面记录了一些重要内容,却又记不起来,总不能去问人把信要回来,说不定人早就把信烧了。


鲁迅就烧了很多信,这是他自己在《两地书》的序言里说的,所以好友韦素园去世后,朋友想集结一些他的文章、书信之类的东西以表纪念的时候,鲁迅自然一封也拿不出,不免遗憾。至于鲁迅为什么烧信,一方面是收到各种各样的信太多,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万一哪一天被捕,连累信件里出现的人,所以干脆烧了为好。《两地书》序言里就说民国时,因为甲被捕,甲的信里有乙,乙的信里有丙……结果逮捕了很多人的事。


虽然一般来讲信是私密的,但是依然有很多家书、信之类的文章集结出版,至于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想必每个人都不同,至于鲁迅的《两地书》,他说的是“我们以这一本书为自己记念,并以感谢好意的朋友,并且留赠我们的孩子,给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相”。鲁迅的这些书信,也许最开始本没有打算出版,但是有的人的书信,也许写的时候就已经打算发表了,甚至发表前还需要斟酌修改,比如徐志摩、陈西滢、胡适等人的一些文章,就有一些直接把他们之间往来的信发表了,尤其是和鲁迅论战时候文章,很难说这些文章写的是没有打算发表。此处,相比大家都见过或者听过“致XXX的一封信”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就是拿来发表的,只是用了书信的形式。这样看来,信也不一定是私密的,也属于一种书写格式,大家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这种书信体,都有亲身经历,考试、写作文都是逃不过的。


其实写信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以前通信不发达,人们并不能天天见面,或者本来就距离很远,只能通过写信来交流,而等到对方的回复,少说也得一两天,如果好几天没收到对方的回信,还会怀疑信是不是丢了,或者对方并没有回信,很是心焦。如果生活不是很宽裕,估计连信也不舍得多写,毕竟纸笔信封邮票都是需要开销的,即便鲁迅写信,有时候见信纸有些空白,还非得写几句话填满不可。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写信,因为即时通讯工具非常方便,每个人都几乎二十四小时在线,可以随时联系到想联系的人,所以人们也变得很没有耐心,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消息,可能就会浮想联翩,焦躁不安。实际上现在沟通方式变得过于便捷,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人们一定程度上也被通信工具所绑架,几乎没有了纯粹的个人时间。试想,没有电话的年代,下班后正做饭的时候或者正陪伴加入的时候,肯定是安安心心的,不用担心突然一通电话扫了兴。


即时通讯的便捷,也导致了信息沟通的碎片化,不像以前写信一样有所思考和斟酌,前后有一定的关联和逻辑,甚至连续好几封信都对同一件事进行讨论。现在的沟通许多时候就是想到哪说到哪,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刚说着天气不错,紧接着就是中午吃什么,然后就是某某明星又怎么怎么样了。当然并不是说这样有什么不好,因为这本是生活常态,写信也好,发信息也罢,其实都是一种沟通方式,都是不方便直接说话时候的一种替代,只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方式而已,如果以前的人能天天见面,估计也用不着写信了,也是坐着喝茶聊天。不过有一点不能否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是很难集结出版的,不过倒是能给吃瓜群众爆出来一些“瓜”。


和打电话或者口头说话相比,发消息沟通有时候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有时候,对方说过的话可能后来不认账,还反过来说你肯定记错了,然后反复辩解,争的面红耳赤。如果之前是打电话或者口头说的,那除了对方突然记起来以外,多数时候就只能自认倒霉,但是倘若有消息记录,等到对方反复无常、二三其行的时候,聊天记录就是铁证,自然就无需多言。


最后要提一下信报箱,就是单元入户大堂门口放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天天见到,但是又有些陌生,因为似乎很少留意。现在的人几乎不写信也不看报,又有几个人会去留意信报箱,更不用说去用信报箱了,当然如果你恰好用了信报箱,可能就会反对我了,起码我是不用信报箱的,据我观察,也几乎没有人用。那么为什么会有信报箱呢,按照国家标准《住宅设计标准》来讲,如果没有信报箱,“人们的基本通讯权力无法得到保障”,另外《宪法》也赋予公民“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的权利,可见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行动上,国家对公民通信权利都是极其重视的,相比之下,民国就应该自惭形秽,因为据鲁迅所说:……因为我们所处,是在“当地长官”,邮局,校长……,都可以随意检查信件的国度里。


2022年2月20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Vol.086 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