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面对的沉痛话题,父母垂危之际,子女继续选择治疗还是放弃
读书评阅读分享书籍:取其精华(4)《悲伤的力量》(英)茱莉娅.塞缪尔
这本书讲述的最后一类案例,是3个患病者生前的故事,我挑2个简单地概述一下,关于如何与亲人一起面对这个话题,我写在了故事后面,我觉得这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有必要明白,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一定要看到最后。
琼,四十八岁确诊肺癌,医生说她还能活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琼来说很宝贵,她对于自己的即将离世显得很冷静,但是唯有17岁的儿子让他放心不下,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期。
在琼没有告知儿子关于她的真实病情之前,儿子的表现很叛逆,还常会惹她生气,但是当琼选择告诉他实话后,孩子变得懂事,他们都意识到时间不多了,很珍惜剩下的时光,儿子会尽量陪在琼身边,而琼也尽自己所能为儿子以后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和交接。
芭芭拉,年过七十五,17年前就确诊肾癌,她的生命时长已经多次打破了医生的预测,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于未来的生活,有很多计划,她给人的印象总是美好和礼貌,她热爱园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虽然她与丈夫并没有生子,但是她待丈夫与前妻的孩子视如己出。
认识芭芭拉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美好,也许这就是与她一起被确诊肾癌晚期的朋友在17年前就离世,而她还在创造生命奇迹的诀窍。作者在最后没有写到关于芭芭拉的死亡,也许是想给读者一个美好的故事体验,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医生所预判的寿命时长不一定是准的。
死亡可以说是一个大家都知道无法逃避,但是却不愿意正面讨论的话题,在中国或其他很多国家都是如此,即使人步入老年,但是这个过程仍然显得沉重而悲痛。很多做父母的随着衰老或疾病,会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接近死亡,但是他们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如果另一半还健在,也会对另一半有牵挂,他们感觉到时间的宝贵。
我们中国是一个重孝道的国家,但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让很多父母和孩子不愿意直露地商量关于他们临终或事后的安排事项,甚至有些父母会刻意隐瞒病情,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担心,或者不想为孩子添麻烦。
而对于子女来说,最残忍的就是父母生病了他们不知情,如果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突然得知父母的病危或离世,这将会让他们的内心长期处于愧疚的状态,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老人在垂危之时,他们的儿女会不惜砸锅卖铁给他们强行插上氧气管进行干预治疗,而老人本身已经没有了选择的能力,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折磨。
所以对于这个话题,不管是儿女还是老人,一定要坦诚交流。大多数老人在生命最后一段时光,是不想被扔进医疗系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尊严地平静地离开,所以面临死亡的谈话是很重要的,让子女明确父母的意愿,帮助父母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情,才是最美的亲情。
本文作者:尚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