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动武器一开始不受待见?(转自知乎)

(已经同意转载)

自动武器发明之后,期初并不受英法等军事强国的待见,直到一战初期被德国的装备自动武器的部队揍惨了才知道教训。那么为什么在具有那么大的实战优势的情况下,自动武器在一开始也没有打动英法军队高层,仅仅是因为制造成本高和弹药消耗量大吗?

在19世纪末期,马克沁机枪在英国的多场殖民地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军实际上对机枪本身并不排斥。但是在历次交战中英军并未遭遇与自己对称的对手,仅凭参战部队携带的数挺机枪就达到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由于早期马克沁机枪巨大的重量和复杂的结构,再加之军中称机枪为“投机武器”的保守派的阻扰,英军当时只对机枪的减重和简化(维克斯机枪的设计装备)感兴趣,而并没有增加机枪的编制数量,认为眼下装备的机枪已经够用。14年刚刚参一战时,全英军的新旧机枪大约共有两千挺,编制上每个营只有两挺。而相比之下,每个德国步兵团从08年编制开始拥有18挺机枪,相当于每个营6挺。
所以当战势全面展开之后,英国人自然碰的头破血流,马上开始全力生产和装备维克斯机枪,编制上在16年达到了每营平均4挺,到18年战终达到了平均每营8挺。此间前线上重机枪可以说几乎取代了轻步兵炮遂行各种直瞄和间瞄火力任务,弹药和冷却水用手推车排着队送上阵地,机枪手轮班休息昼夜不停的扣动扳机。作为自动武器基础的纵射、斜射、平射、投射、超越射击等战术几乎在一瞬间立即发展成熟。一战之中除了重机枪的进一步普及以外,轻机枪的诞生更是将基层编制中的自动武器数量翻了一倍——德国人将MG08/15装备到连;英国人将路易斯机枪装备到排;美法则更是将绍沙和BAR彻底装备到班。当时的各国甚至尝试着将轻机枪和自动步枪抱在腰间在进行中不停射击的方法掩护进攻中的步兵。
可以说,在经历过一战之后的工业化列强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依靠弹药消耗量换取战术主动和敌方伤亡的自动武器时代。像在步枪上加装弹仓隔断器的历史已经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在二战开始时,英国的步枪班至少装备有一挺布伦,法国的步兵班都装备有一挺FM 24/29。机枪更是坦克和飞机上最基础的武器,所以不存在高射速的自动武器“不受待见”之说。
如果说纳粹德军在战初有轻武器火力上的优势,那一是由于得益于德国率先装备了弹链供弹的班级机枪;二则是比较普遍的装备了简单轻便的MP40,这个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单兵自动武器的发展进度缓慢。我想这个可能是题主的真实疑问。
在40年代之前,自动武器多采用延迟后坐开锁、机头偏移闭锁等零件强度要求高、零件形状复杂的自动原理,生产工艺也多采用复杂的加工方式,尤其是机匣多采用铣削。所以自动武器普遍重量大、成本高、维护复杂。这对于多人操作的机枪来说相对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需要单人操作携带,重量和维护难度都大于步枪,而有效射程远逊于步枪,仅略优于手榴弹的冲锋枪来说,不受重视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这些缺点直到以MP40为代表的冲压机匣,惯性闭锁前冲击发的新一代冲锋枪的出现才有改变。但即便如此,除了苏联以外各国的冲锋枪装备仍然非常有限,即时是MP40在战争五年间也只生产了110万挺,正常的步兵班只装备一两挺。
(P.S.: 虽然冲锋枪火力受有效射程所局限,克里特岛上德国伞兵的主要的问题不是MP40被SMLE所压制,而是因为德国伞兵人枪分降,遗失了很多机枪。)
而步枪的半自动化则绕了技术弯路。现在看上去简单且理所应当的导气式半自动步枪其实经历了枪口集气和枪管短坐等多种不成功的原理尝试后才大规模出现。而且在当时班级机枪作为火力核心支柱的情况下,对于将作为补充火力的步枪射速的有限地提高,也一时并没有很明显的需求。德国人在最初尝试改善步兵班战术灵活性时,并没有给步枪手配发(半)自动武器,而是给伞兵和装甲掷弹兵班增加了第二挺机枪。
所以单兵自动火力的真正实现,还是得益于Stg44发射的8mm Kurz中间威力弹以及为总体战消耗思想设计的冲压机匣。直到这时密集的步枪火力才能真正有效分担机枪的一部分压制任务,并且满足抵近突击的需要。
作者:KurtXi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0945430
来源:知乎

首先,介绍大家买本书:《机关枪的社会史》

对于自动武器为啥不受待见(一战),这本书从社会史角度进行了充分的回答。下面截几张图:



是的,虽然机关枪在镇压殖民地反抗和无产阶级反抗当中表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但是为了维系帝国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以及淡化国内阶级矛盾,自动武器的威力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此外。拒绝技术革新在当时的军官团是一种政治正确。




一直到一战前,地主阶级(乡绅阶级)仍然把持着对各国军官团的垄断。出于对丧失权力的恐惧,这个阶级天生敌视一切工业产品和技术进步,当然也包括机枪。实际上当然不止是机枪,克劳塞维茨就已经开始尖刻地讽刺欧洲军人对科学技术的无知与愚昧。19世纪中期他们疯狂地反对后装枪,将后装枪普遍装备时间推迟了至少20年。一战后他们又反对坦克和飞机。总之,他们疯狂地迷恋刺刀和战马,鼓吹精神万能,进攻主义。是不是觉得眼熟?没错,一战前的欧洲国家个个都是本子那副军国主义鸟样,或者说本子陆军本来就是支不合时宜的一战军队。
如果谁说笔杆子比枪杆子更犀利,那他肯定没见过自动武器。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机关枪粉碎了很多东西。迈克尔·霍华德说:
如果说,社会的军国主义化是老式的上层人士的新巧发明物,那么,他们可做了一桩最亏本的买卖。因为,在爱国心激励下的欧洲各国人民,牺牲一切去追求不可能得到的胜利,这种胜利足以摧毁上层人士自己。1914-1918年,欧洲的王朝国家,其王室与掌权的贵族世家已存在了五百年,在数周之内纷纷土崩瓦解了。
在间战期,军队的面貌也在发生着艰难的变化。随着地主阶级的瓦解,其对军队的控制也瓦解了。军国主义的战争让位于技术专家的战争。但这种转变是缓慢而艰难的,对技术进步的敌视仍然充斥着各国军队,尤其是战胜国。因此,我们在二战中又一次看到俯冲轰炸机和坦克教保守主义者们做人,一如一战他们被机关枪教做人一样。
——————————————————
好吧,稍微有点偏题。毕竟题主问的是二战。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枪械工业没来得及在战争爆发前把一支合用的自动/半自动步枪弄出来。加兰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参战晚,所以正好赶上了。其实如果毛子参战晚一年的话,红军战士们也会端着SVT。而战争如果再拖几年爆发,说不定我们就能看到79短弹和M43对HIGH了。
毕竟轻武器尤其是步枪是一种产量比其他武器大一个数量级的玩意儿,最终产品上稍微有一点修改都会让整个生产伤筋动骨。所以一旦开战各国通常在轻武器上都倾向于维持产量为本,能将就就将就。
战时开发新枪,一般要么是前线火烧眉毛,比如一战期间为了打破前线僵局轻武器方面各国都进行了无数尝试,所以才有男友1里面那五花八门的枪械。要么新枪对批量生产有帮助,比如MG42、PPS、STEN、M3。相对的,SVT、G3、FG42、STG44这些,虽然性能确实好,但是相对于已经在大规模生产的枪械,并没有在大规模生产上表现出优势来,所以各国军械部门不愿冒险让枪厂转产新枪,最终导致这些枪产量都不大。
作者:矢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1516817
来源:知乎

机关枪不受待见应该是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战争形态有关。
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开始,到俄土战争,美国内战,然后到日俄战争,陆战的普遍形态是旷野主力兵团的野战,辅以围城战和阵地战。为什么呢?
1. 大炮技术的不断提升,城堡的防御能力在不断削弱。大炮可以轻松的在城堡上打出一个破口。
2. 军事医学和农业的落后,蹲在城堡里容易造成饥饿,疾病,仗不用打了。
3. 躲在城堡里使得后装枪火力无法发挥。
而对于野外机动作战,机枪也很鸡肋的。当时机枪还是很贵重的东西,和火炮一样是稀有品(包括加特林机枪)。没法形成密集的火力网,而对方可以从容的绕过你的机枪射界。机枪沉重的重量使其无法伴随步兵骑兵冲锋,完全就是鸡肋。
因此实际上机枪刚诞生的那几年,除了要塞防御以外,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人们对于旅顺战役机关枪屠杀乃木希典第三军日本士兵印象深刻,却忽视在规模更大的沙河,黑沟台会战中,机枪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决定胜负关键还是在于军队的来回机动。而令人讽刺的是,黑沟台会战日本军使用机枪战果不错,原因就是把机枪配给了骑兵部队,让马拉着机枪在各个阵地转移机动作战,才保证了骑兵左翼不失。
因此可见在轻型支援火力(迫击炮,步兵炮,枪榴弹,轻机枪)出现以前,机枪只有在静态化的战争中发挥作用,而静态化的战争在1战以前,被认为是局部战争(旅顺,萨瓦斯托波尔)或者强国对弱国的战争形态,而强国之间还是以围歼主力的运动战为主。因此机枪不受重视也是很显然的。只是无奈的是1战最后由于野战工事发展迅速变成了静态战争,各国才开始重视直接支援自动武器和火炮起来。
作者:Huajiachica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1760721
来源:知乎

一战末这么多冲锋枪和拿着走的中型/重机枪都快哭出来了。
关键是自动武器是不是方便人力携带的问题,没有办法控制到一定重量的话,无法有效的运用于进攻。
真缺火力,又不太要机动的时候,马润不也把1919下到泥腿了。
STG44因为产量少德军里做班用机枪更多,火力上对英美的班机其实没什么优势。
还有,子弹要紧,克里特岛D军伞兵可不缺冲锋枪,照样被手拉鸡压制,D军火力强悍,那是因为下面有一挺变态射速而且还很轻的通用机枪,而这类产品战前战后都不算很多。
至于战后的话,为什么不去看看米军战斗录像,看看他们的步枪手有多少时间是自动开火的?基本就是1/3发半自动/短点射,苏军和我军自动步枪上都没3发这个档,实战中除了刚接触时需要自动火力压制,基本半自动开火。
而且你要是真自动了,你身上的子弹够你打5分钟么。
还有,谁说压不住的自己看图,这么玩都能压住好哇,实际战斗中无依托射击用是会经常用到,但有条件一般也不会这么做。

作者:高桥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0038857
来源:知乎

自动挡汽车一开始也不受待见
「自动挡是残疾人开的吧?」
触屏手机一开始也不受待见
「没有按键能叫手机吗?」
现在,也有很多喜欢传统动力汽车的人,对新能源,电动汽车不屑一顾
「没有v6,v8能叫性能车吗?没有内燃机能叫汽车吗?」
殊不知变革只是一夜之间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作者:张远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1773423
来源:知乎

如果真的有不受待见的话,可能是和后勤补给的压力有关...
一战之前,列强的战争主要是镇压殖民地反抗,殖民地抵抗力量装备差,列强的现有装备再配备少量机枪轻型火炮就足以镇压,部队换装的压力不大,而且很多殖民地深入内陆,交通不便,火力太强单位时间消耗太大也不利于部队持续作战...
一战开始后,世界的主要军事压力都在交通发达的欧洲大陆,补给不再是问题,这才让自动武器和大口径火炮开始成为主角...
作者:马桶上的沉思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09779957
来源:知乎

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成本,而是思想的落后。
马克沁机枪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因为什么人时代已经前进到了热兵器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停留在100多年以前,认为作战方式仍然是举着长矛,唱着国歌,向前冲锋,光荣战死,而且认为一群有经验的射手的精确射击要比一只枪的胡乱扫射要好。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时候,一波又一波的法国士兵光(zuo)荣(si)的向前冲锋,又一波接一波的被德国的机枪扫倒,以至于出现了人肉收割机的情况。
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法国人又认为只要拿着机枪躲在堑壕后面便可以万事大吉,却不知德国人又发明了以坦克集团为主导的闪击战,在几十天内便全部沦陷。
英国我老们起初对潜艇这一新式武器嗤之以鼻,认为偷偷摸摸打仗缺乏骑士精,等到被德意志的鱼雷炸得晕头转向时,才方知为时已晚。
虽然英国人最先发明了坦克,但他们仅把其视作支援步兵的武器,照出来像傻丘,玛蒂尔达这种皮糙肉厚跑得慢的粗笨的玩意儿,而德国人却早已创造出了以坦克为主导的闪击战作战方式和以坦克为主,步兵为辅的步坦协同战法。
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期德国人的军事理论水平和军事思想基本上始终是高于其它欧美国家的。他们发明了潜艇战,坦克战等一系列新式战法,同时认识到了单兵自动武器的重要性,列装了大量的冲锋枪,并使世界上第一种突击步枪——Stg44得到装备,是为什么德国人总是能在战争初期就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
相较于一个新式的战术思想所带来的巨大便利而言,制造新型武器武器和多生产弹药的成本实在是是微乎其微,因为新式的战术思想可以使自己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凌驾于对手之上,使自己得到比那些少生产武器弹药所省下的钱的多得多的利益。
英法高层对自动武器看不上眼,不是因为成本,而是因为他们思想的保守僵化。当然,他们终因此付出了代价。
作者:9镑15便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09855762
来源:知乎

首先
自动武器除了本子和女王之外
在其他国家都是相当受欢迎的
限制了自动武器出场的因素也只有生产力、重量和交火地形而已
本子生产力太低
所以马鹿眼里的冲锋枪也就是个浪费黄铜的玩意儿
况且在太平洋的丛林里
刺刀和冲锋枪的效果差不了多少
所以本子也没多少拿得出手的单兵自动武器
女王的主要交火场还是在非洲那一块
开阔地形长距离下,大栓在精度与射程上都是碾压冲锋枪的存在
所以女王在二战初期也没多少单兵自动武器
德军是因为生产力限制
所以MP38,MP40,STG44和MG34以及MG42还有G43没能大规模换装K98
毛子玩得起
加上主要都是巷战的复杂地形
波波沙要多少有多少
美军的武器要兼顾太平洋的丛林地形
也要能用在欧洲的城市郊区
加上玩得起
一人一把8粒半
作者:SSD EnTar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0258735
来源:知乎

把这个问题缩小为步枪的话,
1 战术思想
长期以来步枪就是强调远程精准设计。喷洒弹药的自动步枪,在老大们的眼里,简直就是邪教。BAR,它的名字就是布朗宁自动步枪,使用传统的步枪弹药,自动射击,但是实际上是作为轻机枪使用。这方面的典型是日本人,不仅拒绝自动步枪,也拒绝半自动步枪,开始还拒绝冲锋枪,直到在太平洋的岛屿作战,才手忙脚乱的搞国产冲锋枪。还有个典型,就是美国人的m14,自动射击的步枪,却使用接近传统设计的步枪弹,连发射击的效果很差。日本人战后装备自卫队时,选择了减装发射药的版本,勉强使用。
2. 合适的子弹
在自动步枪应该是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就没有合适的子弹使用。没有合适的弹药,就没有合适的枪械。
3. 财政负担
几乎人手一支的步枪,和十几人,几十人一支的机枪相比,从生产到运输到训练,都要一番大动静,一个字,钱。没有战场上的压力的话,大家都愿意使用老一套的东西。
作者:江澜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0213460
来源:知乎

1.一战时候欧洲国家军队主要的训练系统还是有蛮重的火绳滑膛枪时代排队枪毙思维的影响的;
2.一战时候有自动武器,但是生产线批量制造底子不扎实、维护成本较高,对于大规模补给军队战略需要,底子更稳的后膛装弹拉栓步枪,更符合实际生产能力;
3.单兵自动武器的优势主要发挥还是在装甲部队的配合下,或城市战中快速突进、更高效火力压制的需求下才开始重视的,一战时候大家要么大多都拉铁丝网搞阵地,要么就在马背上玩“骑砍”,就算冲过去也是拼刺刀来的更实在;
4.我记得二战时候好像2.5W颗子弹打死一个士兵,自动武器火力输出确实生猛,但打出去的都是白花花银子啊,那时候大家还是有点囊中羞涩的...
5.一战后经济刚复苏,就来个大萧条,饭都快吃不饱,哪儿有经历升级更高级的军备,德国当时也有超前的意识,也为侵略做准备,才在这点上稍微走的靠前。即使到了二战时期,很长一段时间英国的军队,一个班里只有班长才能装备斯滕,其他全是恩菲尔德,没办法,没钱啊;
6.美国本土未发生战争,也是走的比较靠前的;
7.STG44自动步枪的出现,是德国实战中要弥补冲锋枪的精度低射程近,以及步枪的活力不足的需求才去研发的,而美国的BAR只是“一不小心”,其实装备数量并不多,不像游戏当中一样随手拿来...
作者:老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492539/answer/216160032
来源:知乎

你最近跳伞了么?
如果你最近跳过伞,你就知道了。
拿着乌兹见人就喷,那是刚落地的时候,剩下的大部分时候,不是点射,就是狙。
真上了战场,突突突也就算了。
你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的打上一轮,怕是嫌自己活得太长吧。
还有,子弹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