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解1——道可道,非恒道
之所以给学生讲经典,就在于经典的内容价值极高,这些千百年来传诵的经典内容,即使吸收了10%也比我们的语文课本吸收100%要好得多。论语我选了五六十句给学生讲解,相比于论语,我更喜欢道德经,学习道德经可以让我们看问题的思维更加开阔,领悟智慧的奥妙。
现在市面上道德经的版本众多,有通行版,河上公版,帛书版等等,从年代考查帛书版应该是最早的版本,因此也最接近老子的原意,所以以后我们就以帛书版作为讲解的版本。
解读道德经的原则主要有两点,第一,你的解读必须符合逻辑,整本道德经也符合逻辑的一本书,不能前后矛盾,不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理解不清晰的话,因为作为这种千古经典,老子本人的逻辑一定是十分清晰的,不会说一些神神叨叨的话,故作深沉。如果大家看到一些解读的道德经看不懂,十分玄妙,那你要相信你自己,不是你理解不了,一定是别人解读错了。
第二,你解读出来的道德经必须是有用的,能够指导我们生活,或者让我们获取智慧的。老子写道德经肯定不是为了做学术,他没有升官或者论文评级的需求,他给世人留下道德经,只是应函谷关关守尹喜的要求给后人留下一些智慧,所以我们不能以老学究的观点解读道德经,为了解读道德经而解读道德经。
下面我尝试把第一章的内容讲出来,之前一直想了很久,不敢动笔,无从下手,老子的思想实在博大精深,感觉怎么解读都不能把意思表达详尽。今天写这篇文章勉强而为之,给大家作为参考,或者有一点点启发就很不错了。
帛书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行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版和通行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帛书版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意思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我看到很多都是通过通行版解读道德经,里面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通行版是王弼对道德经进行改写而成为现在的版本,王弼虽然是个少年天才,但是他在改写道德经的时候非常年轻,很多智慧还领悟不到,他去世的时候才24岁,因此他改写的道德经是很不成熟的本版。
下面我看看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如果是通行版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甚至可以得出与原文相反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道一定是比较玄妙的,不可琢磨的。
但帛书版,很明显意思就是道,是可以说的(可道也),但不是固定的道。这里道指的是宇宙世间的规律,变化,法则,跟我们解读论语里面的道是有很大不同的,论语里面的道指的是圣人之道。吾道一以贯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都是一个意思。
这里道不仅是可以说的,而且还是可以做的,包含了体道,悟道,证道。比如饮食之道,不仅可以说,而且可以去验证,我现在晚上基本上不吃晚饭,而且有时候中午饭和早饭都不吃,很多人觉得我这样做一定会得胃病,实际上呢,我的胃口比谁都好。干馒头,白米饭都可以津津有味地吃下去,也并没有什么胃病。街上要饭的那些乞丐,是不是也是饱一顿饥一顿,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得胃病的,生存的保证不了,那还管什么胃病。
里面的原理,就是我们胃是有一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但这个能力不去训练是没有的,人跟动物一样都有这种能力,动物吃食物不是固定点吃的吧,而且有些动物吃一顿几个月不吃东西就可以,比如鳄鱼,蛇,熊,等等,人虽然不是动物,但经常一两顿不吃,肯定也是没问题的。我们之所以得胃病,不是饿出来得,而是吃出来得,尤其是特别饿得时候,大家对肉得欲望最盛,一定要吃得饱饱的。这样不得胃病才怪,我们人体消化运作,都是靠葡萄糖提供能量,肉的消化过程很缓慢,转化为葡萄糖需要的时间肯定比米饭,馒头之类的要慢得多,所以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慢慢就有了胃病了。
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听过说辟谷,觉得很神奇,说可以十几天不吃饭,期间补充点水分,就可以维持生存,而且还讲了很多辟谷的好处。我决定试试,开始慢慢减少食量,后面一天只吃一顿稀饭,再后面就不吃了,每天喝一碗姜枣汤。每天把自己的体会发到朋友圈,五天后,我瘦了8斤,身体无碍,中间两天有点难受,后面反而适应了。辟谷完了后一个星期我还去参加了马拉松。所以这个就是一个体道,悟道,证道(可道也)的一个过程,道就是规律,法则。
然后非恒道,就是不是固定的道,而是根据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外界条件变了,道就变了。比如一加一等于多少,如果没有任何条件的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在数学上等于2,在动物里,比如一只公猴子加一只母猴子,可以等于3,等于4等等。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我们是可以给宇宙中事物命名的,名字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不是固定的。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费曼的父亲曾经教会他一个道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有天壤之别。
小时候一个小朋友问费曼,“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费曼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费曼的父亲是这样教费曼得——
“看见那鸟儿了么?”爸爸说,“那是只斯氏鸣禽。”(费曼那时就猜出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爸爸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费曼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语言的表达,描述却是有限的,不能把事物的全部真相表达出来。我们不能将语言表达(名)当作道本身,正如佛陀以手指月,语言就像引导我们看向月亮的手,真相是月亮,而不是手。
我们这个社会基本上不关心道,而是执着于名,所以商业广告才那么多,举一个例子,可口可乐最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不叫可口可乐,而叫可口可辣,因为和可乐有点刺激,像辣辣的感觉,所以这么翻译。但是基本上没人买,销量非常差,后面找了一个策划公司,把翻译改成可口可乐,拍了一个视频瞄准年轻人,结果一炮而红,销量大增。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包装,就改了一个名,效果就大不一样。同样的钻石也是如此,你把钻石给一个婴儿,他绝对不会兴奋异常,他就认为是一个亮晶晶的石头,比较好看而已。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是被名相操作的社会,我要学会看破名相,而不被名相所误。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也可以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种断句都可以,只不过翻译的方式有点不一样,都符合逻辑。第一种,万物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有名是万物来源的开始,正因为给万物命名了,这个世界才会在名相之间运作。第二种,万物最开始的状态命名为无,万物开始起源的状态就命名为有。这个世界不依据我们对它的命名、概念而存在,它本身先存在了。因此,我们要有一种很谦虚的心态。我们也要承认,这个名不重要。命名一旦存在,我们的世界才开始有纲目、次序。正像我们把生物分为爬行类,哺乳类等等一样的。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想要观察到事物真正的奥妙和变化,就要经常回到无、空的状态。想要了解事物的局限性、在一定范围里应用该事物,就要经常回到有的状态。
没有绝对的无,也没有绝对的有。但是暂时分出绝对的无,是为了要观察到事物的奥妙与变化。暂时分出绝对的有,是为了要观察事物的边界和局限。经常要变化万方地学习、思考,但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要一瞬间地固定某种状态。固定了之后,要知道界限,要很快地不固定。要固定又要不固定,一瞬间固定,一瞬间不固定。这样经常变动,要随时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行动,也随时解除自己的判断、行动。随时在无有之间变来变去。
当我们不被事物既有的概念、定义框住,而抱着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事物本体的各个方面时,才能发现这个事物很奇妙,变化万方。当我们给事物命名、定义、划定范围的时候,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在一定的范围里研究它,应用它来服务我们的生活。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都是出自于道的本体、道的实质,只是取了不同的名字。它们之间密不可分,而且经常相互转化。首先要分出有无(阴阳),再把两者融合如一,就达到了深奥、奇妙的“同”的境界。阴阳合一后再进一步分阴阳,这样不断地合分、合分下去,越分越多,越变越丰富,最后就能开启变化无方的门径,达到非常奇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