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碎碎念
本文我主要想表达一下我个人浅薄的看法。
一、我对本书的整体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著作是《资本论》。作为服务于劳工阶级的理论著作,《资本论》详实的解释使之可以读懂但确实不容易读。高中政治教育普及了一部分政治经济学知识,但初学者(尤其是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直接阅读《资本论》难度较高,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功地担当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读物。
首先,本书对政治经济学的诸多基础概念通俗解释,并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梳理;其次,曼德尔引用了大量当代(曼德尔时代)资料,更贴近现代社会,便于理解;最后,曼德尔将政治经济学延伸到对当时苏式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具有很大的创新价值(不过这是下册的内容了)。
不过我不喜欢曼德尔一些细节内容的编排和处理,叙述非常发散,因此我才做随书笔记进行个人向的整理。
马工程政经教材结合本书,使我对政治经济学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认识框架。
二、本书基本结构和逻辑的简单梳理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序是最重要的部分,本书的序涉及曼德尔对政治经济学的整体评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本书的序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后面详谈)
第一章,曼德尔从原始社会开始,引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导致了分化。社会分化与区域差异又引出了更多的经济概念。第二章,内部的生产分工与协作推动了互助和交换,小商品商业出现。第三章,商业与货币(一般等价物)出现,货币成为剩余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并呈现出转化为资本的能力。第四章,资本发展为商业资本的工业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建立。
第五章,从概念解释更多地转向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相对核心的部分。接下来的六到九章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领域剖面式的审视。上册的最后两章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框架式认识,这一部分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角度相似。
由此可见,曼德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在社会运行相对简单的时代(如小商品时代)剖析正在萌芽的现代经济概念,然后借助这些概念和丰富的例证剖析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之一)。当然,曼德尔也没有止步于此,在下册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做了一定论述。
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知识也是网状而纷杂的。系统性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多个切入口的基础上,这类专业书籍可能难以提供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切入口,但我们的生活可以。
三、看到一些论述时的想法
序言中曼德尔表达了他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受重视程度下降,马克思主义者们是要负部分责任的。因为他们满足于教条而与现实脱节。但他们并不错在将一个世纪前的理论用于当今社会的实践,而是错在没有能力把马克思的理论适用于当代社会……
不同于其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我们坚决不引经据典,不为经典作传。相反地,我们大量引用当代主要的经济学家、经济史家、人种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论断,只要这些论断涉及人类社会过去、现在或未来经济活动的有关现象。我们所要证明的是:根据现代科学的实际材料,人们是能够把马克思的整个经济体系重新建立起来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证明,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能够综合人类科学的全部,和谐地结合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分析。”
可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对社会的认知偏于庸俗化,比如在互联网上通过键盘政治塑造群体认同。这固然是知识下沉的好处,不过“我们在快速发展,但是也封闭了自我;机械化生产充裕,却让人们变成赤贫;知识让我们变得愤世嫉俗,智慧变得冷酷而无情。我们所思良多,却感受甚少。” 愤世嫉俗对个人发展没有裨益,偏激的思想在社会变革中缺乏力量,我们需要公正严谨的分析去表达关切,而不是用粗糙加工的素材去装饰愤怒;也不应该把自己的志趣局限于自娱自乐里,或者在某个专门学科里。进步的思想往往是兼收并蓄的,马克思主义最不该被奉为“圣经”,而应当广泛地学习,科学地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与改善这门科学,而非仅仅利用煽动性的话语与“权威”来逃避自己思想的贫瘠。
我认为曼德尔是一名出色的理论家,也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很显然,我们不能期待用百年前的理论原封不动去解决当代的问题,过时的经验与研究资料也不能直接指导今天的实践。正如我们研究历史,就是为了从过去社会的方方面面总结出一定规律,经过现代资料的论证,用于指导今天的实践和探索未来的发展。
令我感触很深的是第五章末尾曼德尔记述的,关于自由劳动、被迫劳动和阶级斗争的话题,这个话题前面所讨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似乎暗示着资本对人的异化。有社会才有人。第六章末尾和第十一章也指明了资本主义对社会的异化。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似乎很容易将社会主义与宏观叙事相联系,似乎忘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完全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也许是西方社会的文化霸权和对过去一些错误的避讳,我们已经很难从被建构的需求中抽身,社会似乎走向赛博朋克的结局。
个人在偌大社会中的迷茫并非我们这代人所独有,两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在发展的后现代主义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在充斥着霓虹灯的都市中无所适从,因为没有一盏灯火属于我们自己。接受教育似乎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为了谋取文凭,以便我们将自己“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用自己的头脑与四肢与货币做交易。人们把自己降格为商品,投入到劳动力市场上,供资本挑挑拣拣,就连资本家也是无能的,他们极力地抬高资本的地位,就像白人奴隶主手下的黑奴头子,是最惧怕废奴的群体。
不仅仅是个人被异化,“人”的集合“社会”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虽然我感觉这本书写的不太好)分析了产业资本阶段工作伦理的诞生与消亡。在传统社会,工作伦理以生产为主,人们都认同工作的必要性,婚姻家庭和人口再生产的必要性(不管这种必要性是被捏造的还是什么别的)。那个社会的人们的身份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职业和岗位,他们依托的是契约道德和交易原则,这也是现代保守主义所强调的价值观。
但是,资本本身没有道德,在现在的消费主义时代,“商品拜物教”更加突出地展现出来。人的身份不再取决于生产,而在于消费(的内容)。事实上,这种消费并非客观需求,而是资本市场所建构的。消费主义社会对人最大的摧残并不在于掏空人的钱包,而是将人的身份限定于“消费者”,并要求大家通过消费找到自己的群体认同和社会归属,然后通过文化帝国主义割裂社会,让人们失去反抗消费主义的合力。
在消费主义时代,生产被缩减(或者说发展变得“不必要”),工作和收入变得不稳定,个人消费被提倡,共同体的价值被解构。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看似拥有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自己已经变成了必须与商品谈判,用商品定义自己的,虚假的消费者了;同时社会的短缺和不公也被掩盖。
但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现象合理,但不对。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法国经济学家让·鲍德里亚阐述了“并非敌视消费,但敌视消费控制人,并非反对消费,反对为了消费而消费,并非不愿做消费者,希望大家做消费人,而不是消费奴消费机”的观点,但我们能怎么办呢?个人的力量绵软无力,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把握真理。
“在黑暗的时代,群星是否也应熄灭?”也许现在的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同时,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绝不应以“救世主”的姿态去审视世界,我们是农村的孩子(至少我确实是),是人类社会的普通成员,更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抱有与我们共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