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梁惠王章句上》

2023-01-10 17:44 作者:这青苔碧瓦堆  | 我要投稿

《梁惠王章句上》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

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

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

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拓展:

  •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惠是他的谥号。
  • 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 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 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
  • 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 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译文:

孟子晋见梁惠王。

王站在池塘边,一边欣赏着鸟兽,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

《诗经·大雅·灵台》中说:‘开始筑灵台,勘测又标明。百姓都来做,慢慢就完成。王说才开始,不要太着急。百姓如儿子,都来出把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栖息。母鹿肥又亮,白鸟毛如雪。王到灵沼上,满池鱼跳跃。’

周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量筑高台挖深池,但百姓乐意这样做,他们管这台叫‘灵台’,管这池叫‘灵沼’,还乐意那里有许多麋鹿和鱼鳖。

古时候的圣君贤王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汤誓》中便记载着百姓的哀歌:‘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

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拓展:

  • 《诗》 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
  • 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 攸:同“所”。
  • 濯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 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
  • 《汤誓》: 《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 女同“汝”,你。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可算是操心到家了。河内地方遭了灾,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灾也这么办。细察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这样费尽心思的。尽管这样,邻国的百姓并不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答道:“王喜欢战争,就请让我用战争来作比喻吧。战鼓咚咚一响,双方刀枪一碰,就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下。假设跑了五十步的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那又如何?”

王说:“这不行,他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了呀。”




译文:

孟子说:“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老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在农忙时,不去占用耕作的时间,那粮食便会吃不完了;

不用太过细密的网到池塘去捕鱼,那鱼鳖也就吃不完了;

砍伐树木有固定的时间,木材也就用不尽了。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了。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基础哇!

每家都有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了。

鸡、狗和猪的畜养,不要耽误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一家人百亩的耕地,不要让他们失去耕种收割的时机,一家几口人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好好地办些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育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着背负、头顶着重物奔波于道路上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冻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猪狗能吃上人吃的粮食,却不晓得及时收购以备荒年;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想到要打开仓库赈济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不怪我呀,怪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子杀了人,却说‘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么不同呢?王假如不去怪罪年成,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来投奔了。”

拓展:

  • 胜:旧读shēng,尽
  • 畜:音,畜养,饲养
  •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 颁白,须发半白,也写作“斑白”。
  • 王:音wàng,以仁义统一天下。
  • 检:当读为“敛”。
  • 涂,道路,后来写作“途”。
  • 莩,音piǎo,通“殍”,饿死;饿殍,饿死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拓展:

  • 梃(ting):木棒。
  • 恶(wu):疑问副词。
  • 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译文:

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拓展:

  • 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 庞涓 被杀,太子申被俘。
  •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 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译文:

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像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拓展:

  •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
  • 卒然:突然。卒同“猝”。
  • 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
  • 由:同“犹”,好像,如同。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拓展:

  • 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
  •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
  •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 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译文: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拓展:

  • 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 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 觳觫: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译文: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拓展:

  • 说:同“悦”。
  • 《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译文: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拓展:

  • 太山:泰山。
  • 北海:渤海。
  • 《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 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
  • 寡妻:国君的正妻。
  • 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译文: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尽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拓展:

  • 采色:即彩色。
  • 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 若:人称代词,你。
  • 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 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译文: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拓展:

  • 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 涂:同“途”。
  • 愬(su):通“诉”,控告。
  • 惛:同“昏”,昏乱,糊涂。



译文: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麽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拓展:

  • 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
  • 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 赡:足够,充足。


《梁惠王章句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