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2023-09-01 00:34 作者:摄影爱好者笑笑  | 我要投稿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在我阅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后,似乎对长安的历史有了一份新的思考唐朝诗人杜牧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让后人津津乐道;北宋文人苏东坡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举世闻名可以说荔枝文人笔下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

在大唐盛世的一天中,唐玄宗忽然下令要在六月一日杨贵妃的诞日之前将岭南的鲜荔枝送到五千里外的长安,各级官员一推再推,倒霉的李善德在酒精的麻痹下没有看到公文上的贴黄,急于成就功名,欣然接受了荔枝使的任命。他想将“荔枝煎”从岭南运送到长安,作为贵妃的生日贺礼,他希望能以此事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直到⋯⋯他发现“荔枝煎”其实是“荔枝鲜”,一字之差,天壤地别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长安距岭南有五千余里,如何才能在三天内将荔枝送达?荔枝使的职责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荣誉与危险并存。

此时的李善德万分惊慌,不知如何是好,他意识到自己掉入了一个无法收场的漩涡。

岭南经略府不愿支持李善德的差事,走投无路的他与胡商合作,一次次地进行实验,身心俱惫。他反复实验,尝试不同的方法,改变荔枝的储存容器,使用各种土方,终于找到了最佳的方法——切下荔枝枝干,用双层翁来储存,在枝干枯萎后立马摘下用盐水洗涤,同时用冰块进行冷藏转运。最终,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功地在贵妃的诞辰之日将荔枝送到了长安。

然而,在此书的第二遍阅读中,我看到了历史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看到了书中小人物们的命运。他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这部书中的角色各具特色,十分生动。有卑微倒霉的李善德,心地善良的李夫人,有善良勤劳的阿僮姑娘,有精明狡猾的胡商李谅,还有一生悲惨的临邑奴。

李善德穷奇所有研究荔枝,在科学技术缺乏的唐朝研究出了让荔枝保鲜11日的高明方法,然而其中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官场上鱼朝恩两面三刀的狡猾,经略府赵辛民、何履光嫉妒的追杀等等。然而,李善德选择为了家人决心放手一搏,挑战此次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完美地完成了转运了荔枝的任务,可他却做出了一个让读者无法理解的决定:上书劝诫,最终全家流放岭南。

然而,过了不久我就理解了李善德的举动:因为区区为了这两坛荔枝,三十亩果园全部毁灭,无数贫民因付不起沉重的荔枝税而流离失所,整个荔枝转运三万多贯,却收了五万贯的荔枝钱,使转运荔枝“一文没花”,还为国库赚了两万贯,何等讽刺!这一段李善德的激情上书在我看来是全书的高潮:聊聊几页就将一个在九品蹉跎了20余年的唯唯诺诺的小官的爆发描写的淋漓尽致,写出了唐朝后期的荒淫无度,同时也为下文发生的安史之乱作了沉重的铺垫。

在转运荔枝的过程中李善德丧失了对升官的渴求。他结识了善良的峒人阿僮,阿僮不仅教会了他催熟荔枝、保存荔枝的方法,也鼓励着李善德在试验的路上越走越远,阿僮是李善德精神上的慰藉,因此李善德看到阿僮祖上传承下来的荔枝园被毁后无比气愤,加上他在转运途中所看见的人间疾苦和官场的荒淫与黑暗,他失去了以往对朝廷与京城长安的向往,失去了原本想要的功利心,就像书中所描写的一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绚丽世界的全部想象。”同时,他的夫人也在默默着支持着他,她说:“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有了夫人的支持,最终他在右相杨国忠面前直言上书,他用自己心系天下百姓苍生的崇高精神,最终发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道闪耀的光芒。

我们也应学习李善德的善良正直、勤劳勇敢和用于实践,在风雨里撑起一把伞,在夜幕中点亮一盏灯,在人生的道路上永不言弃,勇敢地追求我们的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独特的轨迹,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样: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玉泉校区  高一(3)班     徐子墨


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