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三十余年(一)——长大
今年由梁晓声先生的作品《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大火,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于是我也想记录下个人的成长故事,回想下自己的过往,也从自己的视角梳理下山村发展的轨迹!在这段时间里,有些做法违背了当时的国家政策,但父辈们的选择有受自己水平的局限影响,也有当时迫于现实的无奈,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朋友多一点宽容,勿纠过往而喷。——题记
刚能记事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快快长大,因为长大后才有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那时的一顿饱饭。
我生于87年,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近十年。我所在的小山村里的大多数村民的生活水平刚刚达到温饱或在温饱线上徘徊。
我在家排行老二,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这样的家庭结构,现在的人很容易就明白其中的原因,因为弟弟来的较晚。时至今日,个别地方因为儿子来的较晚而生育多子女的情况依然存在,我们会批判他们愚昧落后。现在的我不会重蹈覆辙,但也理解了当年父辈们的选择,这不单单是因为受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这些旧思想的影响,也因为那时劳动力需求的现实需要(老家那边四面环山,耕地因地势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无法像平原地带那样使用机器,每一年的播种和收割全靠强大的人力)。但生育多个子女与当时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不符的,超生是严打的对象。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山民们为实现生儿愿望,想方设法的把女儿安排出去。我们姐妹几个,我和小妹被送到了外婆家养,三妹则被家中无女的亲戚。就这样我从小就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尽管有外婆的疼爱,小舅小姨的喜欢,但寄人篱下的自卑和不安不由自主的深入骨髓。尤其是我懂事时,外婆跟我说,我和小妹没有分到地(那时的粮食产量不好,一份地养活一个人),是用外出打工的小舅名下的地养活我俩,要我们珍惜粮食。而每年总有一次借粮的状况,让我更加明白家里地少粮少的现实。于是,我从小就会在心里盘算,多干活少吃饭,等长大能工作挣钱了,自己再随意吃饭!尽管在长大的过程中,家里的物质条件因家庭负担重始终差人一截,但吃饱饭已不成问题。但有挨饿经历在内心留下的不安感在自己需要父辈养活的时期,让我始终无法在吃饭方面肆意!后来,跟家人说起我在自己参加工作后才从心里实现了吃饭自由这事,他们除了对少时的我表达了一份心疼外,更感慨当下国家的好政策,感恩当下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