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原著的改编,却给了阿喀琉斯最好的救赎
本片的改编极力去神迹化,让其比起神话史诗更像是历史,阿伽门农不可避免地被脸谱化,特洛伊战争中战绩最辉煌的狄奥墨得斯没能出场,当然也和去神迹化有关,毕竟狄奥墨得斯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刺伤阿弗洛狄忒和阿瑞斯,如果没有众神登场,他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墨涅拉奥斯和阿伽门农的结局也不符合神话剧情,墨涅拉奥斯最终带着海伦回到斯巴达,阿伽门农因将爱女献祭给阿尔忒弥斯一事被妻子伙同情夫杀死。电影以阿喀琉斯出战为开头,以阿喀琉斯的葬礼结束,这一点我更喜欢《伊利亚特》的叙事——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篇,却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希腊神话与生俱来的悲剧与宿命感扑面而来。
但本片最引人热议的改编还是在主角阿喀琉斯上,电影将俘虏布里塞伊斯和女祭司克律塞伊斯合为一人,原著阿喀琉斯之怒并不是他爱上了俘虏,仅仅是因为阿伽门农没有给予阿喀琉斯尊重;另外一处“魔改”在于阿喀琉斯之死,阿喀琉斯死于木马计之前,电影则为阿喀琉斯续命到攻入特洛伊。尽管电影和伊利亚特相差甚远,但对于阿喀琉斯的处理是个人比较满意的,为这场战争而生的杀戮机器最终意识到生命的可贵,遣散了密尔弥冬人,踏上救赎的道路,独自对抗命运,哪怕即将面临死亡。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电影中,银足女神之子用流星般短暂而绚丽的生命贯彻了这句话。
阿喀琉斯是极其复杂的人物,可能遍寻西方古典文学也找不出第二个如阿喀琉斯这样的角色。他既是神,又是人,他既残暴又温柔,既放纵又礼貌,他是双性恋,是个刚强的爱哭鬼,是个广交好友的孤独者,是个天真的固执者,是个独立自主的“妈宝”男。第一次阅读伊利亚特,你很难不带着崇拜仰望这个光芒万丈的半神;第二次阅读伊利亚特,你会平和地正视这个捷足的英雄;第三次阅读伊利亚特,你会充满怜悯地俯视这个命运的奴隶。最后引用黑格尔对阿喀琉斯的评价:“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