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第六章前半部分

2022-05-12 20:02 作者:漠泫泫泫泫  | 我要投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计划:《对华政策纲要》“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支那”

2.“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1931年9月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向沈阳等地发动进攻。至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论陷。
3、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切退让方针。“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采取对日姑息、纵容政策。
4、华北事变:日本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5、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6、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7月7月,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拒绝后即开炮轰城,向中国驻军进攻。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残害中国人民。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肆意摧残中国文化。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9月20月,中共中央发布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 

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

 ↓ 

1934年,各抗日游击队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

 ↓ 

1936年2月后,陆续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成立案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与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迅速波及全国。
促进了中华民族党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
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掌握了政治主动权
1936年5月,共产党人与宋庆龄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以国民党杨虎城,张学良为首等的统战工作取得突破、
1936年5月,毛朱联名发布《停战汉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口号。

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1936年12月12日,杨、张二人在多次要求蒋抗日遭拒后,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主张。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改编军队
2、国共合作: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1、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战争
2、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7.7-1938.10)
1、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Eg.淞沪、徐州、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
2、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3、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比较努力,其政策重点放在抗日上。
4、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5、为适应战争需要,东南沿海地区一些重要的工厂、企业、学校迁移到内地。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解释为“恢复卢桥等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3、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队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
4、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提议设立中国战区。
5、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抗日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
6、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统治集团 :口头上宣称要发展经济,而在实际上却扩张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口头上宣称“民主”,而在实际上却压制人民民主运动。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1937年8月,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必须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
·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生活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1、1938年5月3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2、持久战的依据
①日本强,中国弱,强弱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②日本小,发动退步、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大,进行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③最后的胜利将是属于中国的。
3、“兵民是胜利之本”。战胜日本的侵略,必须进行人民战争。
4、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路相持(最关键阶段——转弱为强)、战略反攻三阶段
5、意义:《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处须实行的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对全国抗战产生积极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在晋东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败汽车100多辆。(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在华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3、新四军挺进长江南北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4、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Eg、东北抗联8名女战士、“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左权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游击战是辅助的。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3、在全民族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领导全国人民,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全国各地的革命抗日武装力量,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2、全民族抗战伊始,中共中央就提出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①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②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③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目的: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战略相持阶段,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步发生严重危机,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

2、1939年7月,中共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3、国民党反共活动 
①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坚决还击
②1941年1月,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中共以抗战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赢得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③1943年春,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共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争取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反对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1、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1/3.
2、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①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
②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①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封建地主阶级联合抗日。
③发动农民组织劳动互助,动员农民开荒地、修水利,帮助农民改良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
2、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发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Eg.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艰苦奋斗,使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
3、抗日民主政权厉行精兵简政等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1、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创办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
2、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专制、吏治腐败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第六章前半部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