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州建学记》/宋·范仲淹

文】:范仲淹第34世孙、白華金刚范辰帆/原创史评、切勿转载、版权必究。纵然身处委屈艰难,以天下为己任的素志不可屈,素行不可废,依旧坚持兴学。正是这样的胸襟气度和眼界,才会兴邠州建学之举;州学竣工时,范仲淹已徙知邓州,当时邠州博士王稷,差人特邀,请他作记。换作他人,因工作繁忙而推辞或应付而已,难有这样一篇倾注心血之作。开篇阅之,便会想起他本人醴泉苦读,南都求学的经历,及青年范仲淹上书的如火热情。最后一段以易经结尾,归于正道,也让我想到了我祖范文正公释作《易义》。
此篇述说,建学社兴教。范仲淹每到一处任职,除了政绩出色,治水有功,在兴教育人方面,他绝对算是北宋的始祖。胡瑗、孙复、石介,被后世称为北宋三先生。这三人,在整个北宋教育界,可谓举足轻重,很长一段期间的科举进士,都出自其下门生。倘若没有范仲淹,就没有北宋三先生,个中因缘,不及详述。范仲淹知苏州时,除了治水有功,政绩斐然外,兴学教育可谓是掀起了一波浪潮,亲自请来胡瑗、孙复等人任教,制定相关学制、创建多门学科,严格按时间规定要求学生们的学习作息。有士官子弟难于管教者,范仲淹则让自己儿子范纯仁同读于苏州学舍,看谁敢违背先生指令,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范仲淹在地方任职,新建学校,集中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一生为北宋的政治变革而努力,以人为本的因素,从古到今都是至关重要的,范仲淹在这点认识上毫不含糊。当时范仲淹在苏州建的学校,一直到南宋时期,规模在东南地区,仍然排名第一。乃至后来,元明两代地方官员,都重新修建此地校舍,发扬光大范仲淹的遗愿。而邠州与苏州校舍,如今皆不复存在,唯有南阳邓州的花洲书院,至今还是邓州第一胜境;那可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呀,2019年夏,我亲自前往参观游览过,感慨不已。范仲淹曾说过:作为地方长官,假如做不到与民同忧乐,是件令人羞耻的事。他新建的百花洲景区,为振兴邓州文运,作了不少新布局。并且景区对全民免费开方,上至达官贵人、商贾富翁,下至寻常百姓,均可自由出入,尽情游览休闲,形成“箫鼓动地宣,罗绮倾城游”的盛况。宋仁宗景佑初年,州郡地方,没有兴办学校的风气,范仲淹开此先河,对宋代的教育事业有一份特殊贡献,是一位妥妥的教育家。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范文正公的这篇《邠州建学记》。
《邠州建学记》/宋·范仲淹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详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