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原永宁寺明代壁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考察(一)

2021-12-23 09:2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太原永宁寺明代壁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考察(一)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0年01期 李静杰〔日〕肥田路美齐庆媛陈红帅[韩]林志镐

内容提要:太原永宁寺明代壁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为迄今所知唯一的此类壁画遗迹,充实了中国佛教美术史的内容。壁画由太原县和太谷县僧俗供养人出资绘制,是明代西方净土信仰流行和重视佛教修行实践背景的产物。图像基于南宋王日休校辑《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四十八愿分第六》表现,将山水画与人物画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画面具体形象,工致精细,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壁画精品。

永宁寺地处太原市南郊姚村乡枣园(元)头村〔图一〕。寺院古建筑仅存佛堂一所,坐北面南,为面阔三间,单间进深的硬山顶建筑〔图二〕。近年来,当地村民对永宁寺佛堂进行了修缮,顶板、覆瓦被翻新,前檐斗拱、额纺涂漆并彩绘。佛堂内正壁前佛坛上重新装设彩塑[图三〕。2008年重建东西两厢房屋。

永宁寺佛堂后壁与左右壁为实心墙,前壁装置木构门窗,明间及左右次间均为具窗的对开门。室内横宽10.2米,进深7.0米〔图四〕后壁为重新涂抹白灰的素壁,原有壁画情况不明。东西两壁墙裙之上,各自保存着一铺基本完好的"凸"字形壁画,分别为18.725平方米、18.933平方米,总计37.658平方米【图五】。

1997年出版的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最早披露了永宁寺壁画情况,为笔者一行的实地调查提供了线索。但永宁寺壁画的实际内容和价值一直不为学界所知,也没有引起文物部门重视。2008年7月,清华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共同组成考察组七就永宁寺壁画进行了比较详细调查,发现壁画内容为完整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这是迄今所知唯一的此类壁画遗迹,弥足珍贵。

下文就壁画的图像内容与经典依据,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内容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分作两组,先东壁后西壁,各24个场面,均等地绘制在东西两壁。每壁图像以自然山石为间隔,分上下四层,按由下而上的次序配置。每层6个场面,依据经典记述的誓愿顺序排列。每壁画面自左下角起始(以画面为基准,下同),第一层从左至右,然后折向第二层从右至左,又折向第三层从左至右,再折向第四层从右至左,到左上角结束〔图六:1、图六:2,图七:1、图七:2〕。图像题记内容和顺序,基本与南宋王日休校辑《佛说大阿弥陀经》卷上《四十八愿分第六》(《大正藏》第12卷,以下简称《大阿弥陀经》)对应,记述阿弥陀前世为法藏比丘时所发宏大誓愿,以下依据该经典分别介绍两壁的誓愿图像。

(一)东壁图像

第一场面〔图八〕:在左下角隅,一由左前上方透视表现的三开间硬山顶具前廊建筑,明间额植题“得大自在”。明间内床榻之上,帐幕之中,一女子覆被熟睡。前廊中一女子在水桶中洗涮什物,生活气息油然而生。上方屋顶上表现云中阿弥陀佛。画面右方题记“第一愿,永绝轮回愿”(详见附录1,下同)。源自《大阿弥陀经》第一愿"我剎中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蜗飞蠕动之类”记述,即消除生死轮回和三恶趣苦的愿望。建筑左前方及右侧种植芭蕉树,大概暗示人生"中空无实”的道理。画面难以明确表述誓愿内容。

第二场面〔图九:1、九:2〕:下方六角形莲池位于楼阁建筑与山崖树木之间,其中三童子各处莲花±,双手合十,中央者结跚趺坐,左右者侧身对面跪坐。上方四佛分别坐在祥云托起的莲花上,顶上一者以正面礼拜像形式表现,应为阿弥陀佛。左前二者,右前一者,以对坐说法形式表现。四佛左下侧一世俗男子立云头上,躬身双手合十向佛,似表达心愿。画面右上侧题记“第二愿,莲花化生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二愿“我剎中无妇女。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蜗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剎者,皆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记述,即希冀将来莲花化生的愿望。画面基本符合誓愿内容。又,《大阿弥陀经》卷上《莲华化生分第十八》云,"往生阿弥陀佛剎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叙述了往生者极度美好的生活状态,激发并增强了人们将来往生阿弥陀极乐世界的信念。

第三场面〔图十〕:在两侧山岩之间,下方左侧站立比丘昂首向佛,头顶一缕清烟通向佛陀,作表述愿望状。右侧二世俗跪坐者双手合十向佛,三人之间地上置钵,其中纳食。上方为云中说法阿弥陀佛,右侧题记"第三愿,饮食自然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三愿“我剎中人欲食时,七宝钵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记述,即饮食自然而来的愿望。画面符合誓愿内容。画面中比丘似为法藏本人,与云中阿弥陀佛之间形成所谓“我作佛时”的假设式图像构成。

第四场面〔图十一〕:在一高山之前,磐石之上,一比丘禅定而坐,头顶一缕清烟通向佛陀。山脚下左侧立二俗者捧衣并交谈,右侧立二合手比丘并三男性俗者面向佛陀,两组人物之间小山岩上挂有衣物。下方背景物像磨灭殆尽。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右侧题记“第四愿,妙衣随念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四愿“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即所需衣物应念而至的愿望。图像贴切誓愿内容。画面中磐石上比丘似为法藏,与云中阿弥陀佛之间形成“我作佛时”的假设式图像构成。

第五场面〔图十二〕:在群山之中,一组从右前上方透视表现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依次配置三座殿堂,概为具前廊的歇山顶结构,前殿与中殿单檐,后殿重檐,两进院落的东西两厢为硬山顶建筑,大门内两侧角隅置角亭。建筑前方矮山上站立六男子,其中左侧比丘双手合十,前面二俗者中一者手指建筑,中间一俗者倒背手仔细观赏建筑,右侧二俗者,一者手指建筑一者双手合十。建筑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右侧题记“第五愿,楼阁接空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五愿“我剎中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宅宇、宫殿、楼阁、池流、花树,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殊胜超绝,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是香者皆修佛行”记述,即满足人们居室需求的愿望。画面符合誓愿内容。

第六场面〔图十三〕:群山之中,一佛坐磐石上,前下方二俗者并一沙弥双手合十面佛跪拜,佛头顶一缕清烟通向上方云中阿弥陀佛。右侧题记“第六愿,相敬无嫉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六愿“我剎中人皆心相爱敬,无相憎嫉”记述,即人们相敬相爱的愿望。画面难以看出誓愿内容。由磐石上坐佛与云中阿弥陀佛之间形成的假设式图像构成分析,前者应为法藏其人。那么,法藏何以作佛形象?《大阿弥陀经》卷上《愿成作佛分第十》云,"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容体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中略)利乐一切众生令归佛道。如是积功累德,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据此可知,磐石上坐佛正如法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的表现。

第七场面〔图十四〕:以一单开间硬山顶建筑为背景,建筑内部佛坛上置一佛陀像,佛坛前桌案上设置香炉、烛台等供具,桌案两侧各一比丘双手合十供养。屋外三俗者跪坐双手合十向佛供〔图十四)永宁都瞠东壁第出养,彼此间若言语交流。屋顶为云中阿弥陀佛,似结密宗胎藏界金刚涂香印3。屋内佛像右侧题记“第七愿,尽无三毒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七愿"我剎中人尽无淫洙、瞋怒、愚痴之心”记述,即去除三毒之根的愿望。画面难以看出誓愿内容。

第八场面〔图十五〕:水流中磐石上坐一佛陀,似结密宗胎藏界净法界印'”,前方岸上三俗者面向佛陀跪坐双手合十供养。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磐石上佛陀后方题记“第八愿,同一善心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八愿“我剎中人皆同一善心,无惑他念,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记述,即发善良之心的愿望。题记右方生长一棵芭蕉树,用以譬喻佛教“中空”含义。画面难以看出誓愿内容。磐石上坐佛与云中阿弥陀佛之间依然形成假设式图像构成,推测前者为法藏的表现,但头顶没有通向云中阿弥陀佛的青烟。

第九场面〔图十六〕:院落前,山林下磐石上坐一禅定比丘,头顶一缕清烟通向上方云中阿弥陀佛。磐石前一俗者跪坐双手合十供养比丘。院落前门楼下站立三俗者交谈,其一者手指比丘。门楼右侧题记“第九愿,非善无闻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九愿“我剎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况有其实”记述,即佛土中人皆善良之辈愿望。画面难以看出誓愿内容。画面中磐石上坐比丘与云中阿弥陀佛之间依然形成假设式图像构成,推测前者为法藏其人。

第十场面〔图十七〕:层岩之上立一童子,一缕清烟通向佛陀,岩下跪坐一童子,二者相向双手合十。上方表现云中阿弥陀佛。右中部题记“第十愿,知身如来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十愿“我剎中人知身如幻,无贪着心”记述,据此可知所谓“知身如来愿”应作“知身如幻愿”,即知晓身躯如梦幻泡影的愿望。画面似乎用层岩之上童子,譬喻人生脆弱,处在危险境地,誓愿内涵有所反映。

第十一场面〔图十八:1、十八:2〕:在山林树木之间,一佛结珈趺坐须弥座上,胁侍二比丘,前方一比丘跪坐双手合十供养。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似结密宗胎藏界金刚涂香印二右中部题记"第十一愿,同真金色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十一愿:“我剎中虽有诸天与世人之异,而其形容皆一类金色,面目端正净好,无复丑异”记述,即众生颜貌端正,如真金色,与佛无异。画面难以看出誓愿内容。

第十二场面〔图十九:1、十九:2〕:在山岩与树木之间描绘三组站立人物,中间以一富态中年男子为中心,两侧各侍立一童子,其一捧书卷,男子头顶一缕清烟通向佛陀。左方一拄杖老者走来。右方一老一少分别托食盘、卷轴并回首看望。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画面中间题记“第十二愿,寿量无穷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十二愿:"假令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蜗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年寿几千亿万劫,无有能知者"记述,即法藏比丘希望成佛后拥有无穷寿命的愿望。画面或许用老者表现寿命无穷的含义,但极其隐晦。

第十三场面〔图二十〕:在山岩前树荫下,描绘二着铠甲武士,一者自然坐磐石上,伸出右手,头顶上一缕清烟直通佛陀,另一者面向坐者躬身双手合十。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右侧题记"第十三愿,声闻无数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十三愿:“假令十方各千亿世界有诸天人民,以至蜗飞蠕动之类皆得为人,皆作缘觉、声闻,皆坐禅一心,共欲计数我剎中人数有几千亿万,无有能知者”记述,即众生发菩提心做缘觉、声闻人的愿望。画面中武士处山林中,不带兵器,似有归依三宝为佛弟子的意涵,不过非常牵强。

第十四场面〔图二〕:在山岩树木之间,描绘两组行走状人物,左方中央中年男子双手合十侧视,头顶一缕清烟通向佛陀,身后随从一青年男子,前面一托饮器童子。右方村妇、村夫走来,前者似欲合掌状。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右侧题记“第十四愿,众生长寿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十四愿:“我剎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知其数者”,亦即使众生获得无穷寿命的愿望。画面难以看出此誓愿内容。

第十五场面〔图二十二〕:在一单开间硬山顶建筑中,表现一佛结珈趺坐须弥座上,胁侍二弟子。屋外二俗者面向佛陀双手合十供养。屋顶上为云中阿弥陀佛。屋外右侧题记“第十五愿,乐如漏尽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十五愿:"我剎中人所受快乐,一如漏尽比丘,记述,即众生获得快乐,如摆脱烦恼缠缚的比丘一样。誓愿内容在画面中没有明确体现。

第十六场面〔图二十三〕:一佛结跚趺坐竹林下磐石上,磐石左侧一戴虎皮帽天王擎幡。磐石前方地上一女子面向佛陀跪坐双手合十,侧前方云中一童子面向佛陀跪坐双手合十。上方为云中阿弥陀佛。中部题记"第十六愿,皆住正信愿”。源自《大阿弥陀经》第十六愿:“我剎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所止尽般泥沮”记述,亦即使众生获得正确佛教信念的愿望。誓愿内容在画面中没有明确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大阿弥陀经》卷上《亲近诸佛分第九》记述,“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于诸佛所尊重恭敬,承事供养未尝间断。为四大天王诣佛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中略)如是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亲近诸佛,植众德本,以成就所愿”。或许此天王为法藏比丘行菩萨行时表现。

太原永宁寺明代壁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图像考察(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