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20世纪日本社会的“怪谈新写”你好,这一讲我要跟你分享的是日本作家芥川龙
大家好,这一次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
版本推荐:《河童》/芥川龙之介/秦刚译本

芥川龙之介与日本“怪谈”
这部日本小说《河童》,讲的是一个河童王国的故事。河童是一种妖怪,河童王国就是一个妖怪王国。那在正式进入这个妖怪王国的故事之前呢,我先简单跟你说说这本书的作者芥川龙之介的情况。
在日本文学界,芥川龙之介是《我是猫》的作者夏目漱石的嫡传弟子,江湖地位仅次于夏目漱石。有一项日本文学的最高奖,叫做“芥川文学奖”,就是以芥川龙之介来命名的,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特别擅长从日本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怪谈”当中汲取营养,日本人自古就特别喜欢讲鬼故事,讲各种妖怪的故事,这种故事就叫“怪谈”。日本民间流行“怪谈”,到了近代,甚至发展出了一门特殊的学问,叫做“妖怪学”。放眼全世界,大概只有日本这个国家才有“妖怪学”这样一门学问,所以,就有很多日本问题研究专家讲了,说认识日本文化,从“怪谈”和“妖怪学”入手,最接地气,最显原形。
现在,了解了什么是日本“怪谈”和日本“妖怪学”,咱们再说回到这一讲要分享的这部《河童》。书名“河童”,讲的就是一种日本人特别喜欢谈论的妖怪,在日本民间“怪谈”中,河童是一种经常出现的水怪,可以在水陆两栖生活,河童的样子比较像青蛙,最喜欢吃的东西是黄瓜,经常幻化成人类的样子,跑到人间引诱良家妇女,反正是很有些神通,总是给人类带来麻烦。在文稿里,我给你准备了一张19世纪日本明治时期的民间河童绘画,一个大青蛙一样的怪物正在那抱着一根大黄瓜啃呢,样子很滑稽。

芥川龙之介从很小的时候起,就非常喜欢画河童画,还写过很多以河童为题材的小诗,可以说是对河童这种妖怪情有独钟。那在他文学创作生涯进入巅峰状态以后呢,就专门创作了《河童》这部小说。在关于河童妖怪的日本怪谈民间传说基础上大胆想象,推陈出新,写出了一个现代感强烈的全新河童故事。可以说是“怪谈新写”,把古老的日本怪谈带到了现代文学的新境界。那芥川龙之介到底是怎么“怪谈新写”的呢,下面,我就先来领你看看他笔下的这个味道怪怪的河童故事。

故事精华
故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故事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东京某精神病院的精神病患者,编号23号。整个故事是这个精神病患者讲他三年前偶然闯入河童国的一次神奇经历,那以下就叫他23号好了。据23号讲,那一年的夏天,他去日本长野县的一个避暑胜地旅行,途中休息的时候,突然发现背后有一个怪物正蹲在一块岩石上好奇地观察他。怪物的样子和日本民间绘画里面画的河童一模一样,原来这就是一个河童。这是23号平生第一次见到河童,吓了一大跳,河童看他吓了一大跳,在那边也吓了一大跳。23号也不知道为什么,猛一起身,扑向了岩石上的河童,河童转身就跑,跑得还特别快,简直比猴子跑得还快,23号怎么追都追不上,结果呢,光顾追了,没看见前面有一个大洞,一脚跌了进去,然后就人事不省了。
当23号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在地上,身边围了一大群的河童,其中还有一只戴着一副眼镜,正跪在他身旁,拿一个听诊器抵在他的胸口上,给他检查身体呢。原来,这个戴眼镜的河童是个大夫,23号不小心跌入的是一个地下王国,叫做河童国。河童国里不仅仅有大夫,还有渔夫,刚才和23号打照面相互之间都吓了一大跳的那位,就是个渔夫。河童国里还有工程师、企业老板、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寺院住持、大法官、警察,等等等等,反正咱们人类社会里面有的身份和职业,这里面差不多都有。而且这个河童国的环境,23号看起来一点都不陌生,两侧的街道和东京银座大街没什么差别,街上跑着汽车,有着各式各样的商店,看起来很繁华。根据河童国的法律,人类在这里生活可以不需要工作,属于这个国家的“特殊保护居民”,可以得到相当优厚的生活待遇,河童国分配给23号的住房在这里是第一等的。客厅卧室厨房都很雅致,客厅角落里摆着一架小钢琴,墙上还挂着装裱好的版画,唯独有一点,23号觉得不太舒服,那就是整个房子实在太矮了,家具桌椅的尺寸也都太小了,有点像个儿童房,为什么呢?因为河童的身高基本上都在1米左右,相当于人类儿童身高,所以这个国家的一切都比人类世界相应地等比例缩小。23号住进了河童的房子,当然会感到有些别扭了,不过,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
不管23号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也只能和这些河童在一起生活了。他很好奇地观察河童,发现他们不像人类一样有固定的肤色,而是会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不同随时变色,在草丛中就变成草绿色,在岩石上就变成石灰色。河童不穿衣服,但是都像袋鼠一样,在肚子上扎了一个口袋,口袋里往往揣个钱包、烟盒什么的,上街买东西,买了东西也揣在口袋里。23号在河童国生活久了,逐渐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也能用河童国语言和河童进行简单的会话。最常用的一句很好学,叫做“Quax,Quax”,是见面打招呼的日常用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青蛙叫。
河童国里面有很多新鲜事,新鲜得让人类无法想象,比如说吧,河童家庭生孩子,河童宝宝马上就要降生了,准爸爸会对着准妈妈的肚子大声喊话,他问河童宝宝,说你愿意降生到这个世界来吗,想好了再告诉我。这时候,如果河童宝宝说愿意,那他就能如愿降生了。可如果河童宝宝说不愿意呢,那就尊重他的意愿,接生医生会用一种特殊的仪器给准妈妈的肚子放气,然后呢,这个河童宝宝就不见了。
23号在河童国里交了很多河童朋友,他这个人比较文艺,加盟了一个几乎全部由文学家、艺术家河童组成的超人俱乐部,直译的话,应该叫做超河童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这些文艺河童聚在一起,大谈特谈一些高深的话题,还表现得特别与众不同。有一次,有一个写小说的文艺女河童爬到桌子上,一口气喝了60瓶苦艾酒,结果一头跌到了桌子底下,喝死了。在这个文艺俱乐部里面,23号和一个留长发的诗人河童关系最好,这个诗人河童名叫托苦。托苦出了很多诗集,他的诗基本上写的都是生活的苦闷和彷徨,写一种忧郁的状态。他的生活也比较颓废,身边女朋友很多,但是不结婚,后来,诗人河童托苦自杀了。
23号还有一个河童企业家朋友,名字叫做盖尔。盖尔经营着一家玻璃公司,特别有钱,日子过得也很悠闲,整天大吃大喝,吃成了一个大肚子。有一天,盖尔请23号到他家里吃晚饭,特别推荐,让23号尝一尝河童国特制三明治的味道。23号问,怎么个特制呢,有什么特别味道?盖尔说,三明治里面夹的肉是他厂里河童工人的肉,所以你这个人类肯定没尝过这种味道。一听完这话,23号一下子就恶心了,也不顾什么礼貌了,招呼都没打,就跑出了盖尔家,一路上呕吐不止。讲到这里,我想你一定会特别好奇吧,像盖尔这样在河童国非常有身份的企业家,为什么在家里请客,敢公然地用河童工人的肉做三明治呢,这不就等于人类世界吃人肉吗,这是什么情况?这个问题,咱们先留下来,过一会儿我再给你仔细分析。
现在,咱们还是说回到这位河童国的人类来客23号。他在河童国住了这么长时间,长了不少见识,可是呢,也有些情况,还是到头来没办法真正适应,尤其是他想家了,想回到人类世界。后来,23号想了个办法,找到一条通往人类世界的通道,没怎么费力就回来了,可是呢,回家以后,23号却又没有办法适应人类生活,又转回头来觉得,还是在河童国生活的那段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和那些河童朋友呆在一起,就是比和人类呆在一起舒服快乐有意思,但是既然跑出来了,怎么还好意思回去呢。于是,23号越想越痛苦,乃至于变得精神不正常了,整天疯疯癫癫,这样才被送到了精神病院,从此成了23号。
但是,突然有这么一天,当年把23号引入河童国的那个渔夫河童意外出现了。原来是他特别想念23号这个人类朋友,就打探消息找到了精神病院这里。河童本领很大,可以轻而易举地潜入人类世界不被发现,23号和渔夫河童老朋友相见,分外惊喜,而河童国的那些朋友知道了23号的下落,又有很多纷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和他叙旧聊天,这里面也包括那位名叫盖尔的玻璃公司老板。河童朋友总是给23号带来一些河童国特有的礼物,当然啦,这些礼物里面不可能有让23号恶心到吐的河童肉三明治。

“怪谈新写”:哈哈镜里看日本
好,《河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现在,咱们还是回到这一讲开始时候提到的那个问题上,作者芥川龙之介到底是怎么“怪谈新写”的。日本自古就有很多关于河童的民间传说,芥川龙之介大胆想象,想出来的这个河童新故事,它到底新在哪里呢?咱们看芥川龙之介这位日本作家,他笔下的河童,妖怪的色彩已经减弱了太多太多,和人类没有太多的分别,表面上是在讲河童妖怪的故事,其实呢,他笔下的河童国,更是基本上就是一个略微变形的迷你版日本现实世界。他的这个新怪谈其实是写出了很强的现实感,写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日本和日本人的状态。芥川龙之介是借用怪谈这种古老的民间故事形式,来拐着弯地写他对于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现实的各种感想,这就叫“哈哈镜里看日本”。
那芥川龙之介到底是怎么用河童故事来折射当时日本社会现实的呢?我先给你举个例子吧,咱们前面讲到过,故事中的23号这个人来到河童国以后,交了不少文艺界的朋友,还加盟了一个河童文艺俱乐部,这其实就是在拐着弯地讲日本当时文化圈子的事呢。咱们看日本的明治维新以来,大力引进西方文化,在文化上发展非常快,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畸形发展,崇洋媚外,盲目追随西方,恨不得让日本人一股脑儿都变成西方人。这当然不可能啦,结果呢,就往往变得不伦不类了。《河童》这部作品里有个细节特别典型,讲那位长发的河童诗人托苦有一次领着23号去听音乐会,会场里面一排排的阶梯座椅上,坐着三四百个男女河童,每个人都拿着节目单,而且你要注意了,节目单上的所有文字,竟然都是德语的,所有演出的音乐形式都是西洋音乐,所有的乐器都是西洋乐器。你想啊,这么多没穿衣服的长得像大青蛙一样的河童,他们天生嗓子好,说话都像唱歌,本来肯定是有自己的河童音乐的,可是这时候,一个个的,全在这陶醉在人类西洋音乐文明上了。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在影射当时的日本文化状况。日本人把自己的文化全抛一边了,一心去追捧西方文化,很明显是丧失了文化自信。
说完了文化方面的事情,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方面,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河童》这本书里也有相当精彩的影射描写。你还记得吧,咱们前面讲过,河童国有个名叫盖尔的玻璃公司老板,他有一次请人类朋友23号上他家吃饭,奉上了一道河童肉三明治大餐,这段情节大概算得上是全书口味最重的段落了。之前我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位老板为什么敢于在家里公然用河童肉来待客呢?
原来啊,这件事在河童国其实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哈,河童国这个时候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平均每个月都有七八百种新机器被发明出来,各个领域都在创造着各式各样的工业奇迹,每个行业都在大规模扩张,很多原来要由河童工人做的事,现在机器都能做了,也就用不着那么多的河童工人了,那么多余的河童工人怎么办呢?河童国政府就制定了一项法律政策,叫做《职工屠杀法》,法律规定要把那些多余的河童工人全部杀掉,用他们的肉做食材,这样顺便还可以解决国家的肉类供应紧张问题。那了解了人家河童国的这个政策,你就明白了,玻璃公司老板盖尔拿自己厂子河童工人的肉做三明治,其实是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他当然理直气壮啦。
故事里面这段情节,表面上看起来特别荒诞,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作者芥川龙之介其实正是用了一种变形的手法,讲出了他对于当时日本社会资本主义精神畸形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吃河童”在这里是一种象征,影射当时日本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不人道的问题,那这就叫做“哈哈镜里看日本”。

阅读心法
好啦,《河童》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面我再来跟你分享两条阅读心法:
第一,如果你去读这本书原著的话,你会发现正文之前有一篇很简短的序言。序言是假托一个见证人的口吻来写的,这个人大概是一个记者之类的人物,来到23号所在的精神病院,看到23号疯疯癫癫的种种表现,也听到过23号在平静的时候讲他的河童国经历,于是呢,这个人就说他把23号讲的故事记录了下来,接下来才转换了叙事角度,以23号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开始了整个故事。作者所采用的这种引入一个见证人视角的开头手法,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的时候也是这么用的,也是正文之前有一篇小序,假托了一个狂人见证人和记录人的口吻,《河童》这本书比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晚了八年,而且你注意看,这里面的主人公23号他也是个狂人,而且书中还写到了河童国吃河童肉三明治的事,和《狂人日记》讲“吃人”是不是也很像呢?建议你把《狂人日记》和《河童》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照着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鲁迅和芥川龙之介两位文学大师写作风格上有哪些相似点,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二,芥川龙之介是《我是猫》作者夏目漱石的徒弟,他的写作风格也受到了老师很大的影响。《河童》这本书在很多方面和咱们以前分享过的《我是猫》非常神似,比如说书里面讲到河童国和邻国水獭国发生了战争,369500只河童战死了,不过仗还是打赢了,水獭国一方伤亡更加惨重,河童生活中用到的毛皮,基本上都是水獭的毛皮。你看,这个桥段是不是就和《我是猫》里面的猫鼠大战那一段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写作小窍门
分享了阅读心法以后,我还要再告诉你一个本书作者的写作小窍门:这本书里面讲到河童见面打招呼,一般都是说“Quax,Quax”,就和讲hello差不多。你看,河童长得像青蛙,作者编出来这句打招呼的河童话,他就直接把青蛙的叫声给借用过来了,这一招就叫做“巧用拟声词”。这是一个小招,但是你如果能够活学活用,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合适的情况来这么一手,没准小招也能出大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