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漫画《一人之下》582(619)话?
写在开头
截止本期的分析,笔者关于华金纳的“天国”已经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四期文章。分别是北欧神话中赫尔海姆的通幽术(参考578话分析)、深层梦境的梦魇术(参考579话分析)以及无限循环类幻术(参考580话分析),笔者揣测了“天国”的三种可能成因,以及宝儿姐所采用破解天国的方法,即修平常心。(参考581话分析)。
1.北欧神话中赫尔海姆的通幽术

2.深层梦境的梦魇术

3.无限循环类幻术

4.破解之道:修平常心

笔者讲了这么多期超现实、超自然的思考方向,却想在这一期讲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根源。
也许,正如很多人在看魔术表演时会被表象蒙蔽大呼神奇,精彩,但是当谜底揭晓时,过度简单的真相却能让观众深深感到智商被冒犯了。
天国,也许就有一个恐怕不太礼貌的真相。

天国的现实原型
感知剥夺:麦克吉尔实验
1954年, 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伦(W.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研究人员,在麦克吉尔大学的实验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付给参加实验的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50年代的1美元,相当于2010年代9.15美元),让他们在极度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的实验要求如下:
1、被试者必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视觉。
2、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限制触觉。
3、实验设置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限制听觉。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一个要求,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睡一觉,而且人有三急时,也能在另一个房间解决。

这实验貌似是非常愉快的,一个靠睡觉就能日入数百元的实验,自然应试者如云。
在实验的开始阶段,被试者普遍选择大睡特睡,或者构思一下各自的学期论文。
然而,当两天后,几乎没有实验者能够继续坚持参与实验到第三天,甚至在实验过程中许多人感到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思维受干扰,无法像常人一样思考。
哪怕是实验结束后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发现所有的被试者脑补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现象。这种情况在测试后还能维持两到三天。

这种实验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见到,事实上,在进行了类似的两次实验后,这种反人性的心理学实验就被强制叫停了。
但是在现实中,还有一种类似的状态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关禁闭。
无人交流:关禁闭
如今社会上“宅男”“宅女”很多,形容的就是那种在有喝有吃的情况下,可以三天三夜甚至更久都不出用门的那种人,当然还有个硬性条件,那就是要有手机或者是电脑,没有它们,人可能半分钟都待不下去。

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比照一下部队里的禁闭室,里面除了一张凳子一张椅子之外,没有任何的东西,而且周围的环境还非常的黑暗,在里面待着人只能听到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声音。
在关禁闭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人和你交流,也不会有任何额外的信息可以获取。
往往这样的环境才是最可怕的,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你甚至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如此一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亦或者是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让心理上规避环境所带来的孤独感,但如果是一天还好,假如是一个星期或者是一个月呢?

亦或者如同天国那样关上700年呢?

天国的病理学分析
人其实从未摆脱过身边的环境
从人出生伊始,环境对人的影响就从未停止,不论是光、形、色、声、味、嗅、触等刺激,还是通过条件反射后天的培养,外界不断向我们感官袭来的刺激并没有将人淹没,反而有助于正常的大脑机能开发,直至形成了不同的神经网络。即使是宅,也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保持着对脑皮层的“健康”,比如浏览网络或者阅读书籍。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主要只听见本民族的语言,因而被剥夺了非常丰富的听觉经验。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侯,这样的环境就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以致我们总是通过我们早期经验的局限性来看待世界。——贝克斯顿(W.H.Bexton)

但是不论是感觉剥夺实验或者是关禁闭,哪怕很短的几天时间,没有了外界的感官刺激,都会迫使大脑皮下中枢产生寻求新异刺激的冲动,这种冲动在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让膝状体细胞组织功能不断被破坏和萎缩,而膝状体细胞的缺失则会进一步导致突触连接失调。最终,当来自生理层面的破坏,会使我们感觉、认知趋于失调。
而缺乏刺激的环境会使人产生抗拒反应,人会主动寻求刺激,来满足身体对刺激的需要。

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互为镜像
从柏拉图发端到笛卡尔启蒙的西方科学传统中,都是将意识和身体分开,并且把意识当做主体,而把身体当做一个纯物质机器来对待,并且会假设意识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类似于灵魂的概念,是纯粹意识层面的存在。以至于在传统心理学中普遍认为人的认知和身体是分开的,也就是所谓的身心二元论、身心分离论。
事实上,这种思维概念确实也与东方传统文化中三魂七魄观念类似,即肉体和灵魂是可以短时间独立存在的,这一点在漫画中也多有体现。

但在1979年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Gibson)提出了知觉生态学理论,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后来形成具身认知的思想流派。简单的解释就是,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的身体,并且我们曾经用身体,感知和体验了独特的生活经历,因此我们才拥有了独特的大脑与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经历,是相互联系的。

身体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他全部生活经历的投影。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的投影,则是他所有关系,特别是与母亲、父亲关系的镜像。而一个人关系的镜像,则是这个人整个家族故事的镜像。而一个人家族故事的镜像,又像是这个家族所在社会变迁的浓缩。也就是说,人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
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一个人被强制剥离出了他所存在的环境,失去对外界的感知,同时也就是失去对自身的控制,那如果将五感都限制住,大脑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种状态其实和谷畸亭所描述的命运之线非常相似,当剥离人的某种属性之后,这个人也就变得不完整了,这种状态下的人,都会趋于失控。

而在东方传统文化中,肉体和灵魂之间是存在着绝对不能断绝的纽带,两者的分离状态也不能过度长久维持,时间一长,灵魂就会消散。甚至于肉体精神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即所谓的性命本为一体。

《黄庭经》云:摄魂还魄,永无倾失。魂魄二神是阴阳之精,能顺而专之,拘而制之,无阙魂不离人,则久视之道明也。
在道教看来,人身最为珍贵,是天地委形,三元真气之所戴,若合三气百神,而不至于死,因而道家认为灵魂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莫过于情绪和情感的刺激。《灵枢·本神》中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类似的论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贝斯迪亚在“天国”中的状态其实就是典型的“精神受伤”的症状。

专注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宝儿姐不受影响呢?因为专注。

专注的修习
专注这个概念,在《一人之下》的语境中,有着许多类似的描述,比如无根生的心灵清净、马本在的如如不动、唐门的“观自在”心法、哪怕是张之维的杀气都是纯粹而单一的,这些状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专注。

故圣人三日内视,专注于一,心神充化之,绵绵存之,久而不断,可通流五脏四肢,斯言可推而得理也。《云笈七签·卷五十九》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专注对于生活工作非常有用,可是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绝对专注。因为他们的思维会不断被各种杂念牵绊,这些杂念既是行动的源头,也是行动的牵绊。

人总是会产生一种思维惯性,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在内心不断的给自己加油打气,不断用最初的想法念头,给自己行为做路径确认。逐渐的,这种思维状态会转移人的注意力,会把他们的目光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当人明确知道结果一定能够达成的时候,杂念是来不及产生的,因为知道结果必然会发生,耐心就不会被消耗,等待结果发生的过程才不会变得枯燥。
这也就是华金纳之所以能够在天国里待700年的原因,因为她很明确的知道,天国的控制权在她手上,留下或者离开都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这也是华金纳能够无数次对抗进入天国之人的底气所在。
因为她无数的前辈、族人、师傅都告诉她,几乎找不到配得上天国的人,无数的敌人在天国里倒下,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时间长短罢了,她在天国里就是无敌的。甚至她还能够在天国里享受看敌人不断崩溃景象的乐趣。

但其实华金纳的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就算敌人崩溃这种结果是必然发生的,但那又怎样呢?因为它是必然的,那华金纳就能控制它吗?事实证明,她显然不能,她能做的不过是通过一次次的语言诱导,加速这个过程。

如果“天国”的创造本就是为了寻找完美契合它的造物,那当宝儿姐用坚定的状态不断前行,华金娜就会不自觉的在内心认可她,甚至因此产生担心“天国”被破的念头。而面对这种状态,华金纳其实毫无办法。

如果是前者,就是一种典型的“应该思维”,而任何应该发生的事情必然会有例外。
如果是后者,华金纳任由担心引发焦虑,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权。宝儿姐没有崩溃,崩溃的反而是华金纳。
华金纳的崩溃
回望华金纳的心态变化过程,就可以看到一个自以为掌控一切的“游泳健将”被“深海”吞噬的全过程。
如此细腻的心态变化描写,再说米二水,真就有点吹毛求疵了。
真就是小说电影界的达者都极少能有达到此等境界的人吧!

最终,华金纳完败,宝儿姐无损离开,贝斯迪亚陷入崩溃。此战,纳森岛为了驱逐张楚岚小队,付出了两名纳森卫的代价。
笔者真的很担心,贝希摩斯给了张楚岚三个小时在岛上活动的最后期限,宝儿姐不会是错听成:
三个小时内去搞定纳森岛吧??!!


考证不易,跪求点赞!!!关注!!!评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