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中国山西民间票帖》

2021-08-28 09:3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谈《中国山西民间票帖》


选自《中国钱币》 2002年03期金德平

在企盼中,刘建民、王雪农先生所著《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一书终于由中华书局出版面世,呈献于读者面前。作为两位作者的老朋友,作为一个关注近代民间货币的人,我感到有必要对这本新书谈点想法。

货币是在人们的社会经济交往中产生、发展的,官方可能会做一些货币的规范、统一方面的事,但民间的土壤,民众在交换中的需求和创造,无疑是货币内容和形式变化的根源,是货币演进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我们应关注历史上的民间货币。


近代民间货币中的一些内容,如北方山西票号的票帖,南方钱庄的庄票,以及多种形式的代用券(币)等都很值得研究。其中山西票号的票帖尤有典型的价值。


以往研究晋商文化者有之,研究票号这一金融机构者有之,而广泛收藏、深入研究票号发行的票帖者,就我所及,尚未见。而《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一书正是填补了这重要的缺项。相信他们的对票帖的挖掘也可深化对票号的研究,对晋商文化的研究也必有所补益。


两位作者长期致力于钱币研究,又在山西生活多年,自然关注山西各时代的特色货币,对近代曾在中国金融史、货币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山西票帖更是注意。多年前,他们即已在默默地收集散落于山西民间各处的票帖、票版,集腋成裘,终于蔚为大观,终于保存并整理成为系列的有代表性的这一集藏,于这本书中展示于世。大量票帖实物对收藏者、研究者来说是可贵的资料;对这本书学术探讨部分来说,也是科学性的必要保证。第一手的实物资料是可贵的,但多年前,于众人注目之前就敏锐地注意到票帖的眼光可能更可贵。


学成于思,学习知识,研究学术都离不开思考。面对大量实物,而又缺乏其他相关文字资料,如何着手,如何找出票帖后面的线索、规律,是摆在当时两位作者面前的难题。他们对票帖做了大量的整理、排比工作,分别时代、地区,理出头绪,再参证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金融大环境,于思索,于考辨中去显现轮廓,明晰脉络。


不回避问题,力求做系统、客观、准确的阐述,这是作者为自己规定的目标。立足于票帖研究,此书对票帖的定义、分类、形制特征、使用区别一一论述;对票帖的历史沿革、兴衰演变的背景原因逐项加以分析;于人们易于忽略的票帖的装饰、制造工艺也以专章讲述,且因其材料的丰富,读来竟大有可观。


谈到读此书后的略感缺憾处,有以下两点。一是此书立足于票帖实物谈票帖,自有其成功之处,但与票帖相关的其他资料发掘仍有局限,使得对票帖的研究仍有可深化处。二是如能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些,于社会变革中,于金融、货币的变动中,从中国的大视野、于与同时代民间钱币的对比之中,去研究票帖,可能会加大研究的深度。


总之,《中国山西民间票帖》一书是关于山西票帖的集资料性、学术性于一身的不可多得的一本书。此书的出版,其意义可能将不限于山西票帖,而还将对中国近代金融、货币的研究,对中国本身货币史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谈《中国山西民间票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