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完结)

2022-08-06 16:21 作者:我叫顾琳琅  | 我要投稿
  • 伏生,秦朝博士,经战国、秦朝、汉朝三个时期。自幼学《尚书》,秦末舍命护《书》,一生致力于传《书》(传递上古中国智慧)。“汉无伏生,则无《尚书》;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 《尚书》,上古史书,记载了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先人言行),先传是孔子整理,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其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
  • 《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大禹治水,根据华夏山川河流、土地物产分华夏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事。
  • 《牧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与商纣王决战前的誓师词(历数纣王暴政,鼓舞军队士气)。
  • 宋应星,明朝举人(青年)。后历时十六年六次赴京赶考,皆名落孙山,但途中看遍世间万象、民生百态,满载学问和技能而归。无心于功名进取,只求改善民生,故作《天工开物》(“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
  • 《天工开物》(上天赋予的财富还是要靠人力开取),分为上(六)中(七)下(五)三卷,共十八篇(《乃粒》-种粮食、《乃服》-做衣服、《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和蜂蜜、《陶埏》-制砖陶瓦、《冶铸》-金属铸造、《舟车》-车船结构制造使用、《锤锻》-锤锻制铁器铜器、《燔石》-煤石烧制、《膏液》-食用油、《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开采冶炼、《佳兵》-制兵器、《丹青》-制矿物颜料、《曲蘖》-制酒曲、《珠玉》-珠宝玉石来源【贵五谷而贱金玉】),图文并茂,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的科学技术典籍,是公认的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 《乃粒》,讲述如何种植粮食。“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人靠五谷维持生命,五谷靠人生长),宋应星认为“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故此篇为《天工开物》之首篇。
  • 司马迁,汉中人,承父司马谈之志,自幼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青年壮游遍览河山、父亲口传身授、转从多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成为汉武帝身边的太史官,因为投降匈奴的将军李陵求情按律当斩,但“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司马迁选择以腐刑赎身死,在亡父与先贤激励下、在坚忍与屈辱中写就《太史公书》。他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以实录精神写史,他认为写史应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患”。身处多民族融合、大一统的时代,他以人民的视角、以人民为中心叙写了多元、包容的文化与历史。 汉武帝希望《史记》不被随意翻阅流传,收于宫内,但司马迁认为青史人人可读,留了一本在孙子杨恽手中,传于世人。
  • 《史记》(《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年的历史(以“统部落”的轩辕皇帝开篇意在告诉后人“家国本为一体,一统方能安定”)。全书一百三十篇:12《本纪》-帝王、10《表》、8《书》、30《世家》-诸侯、70《列传》-名臣将相及社会各界代表人物,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以人物为中心,开创了纪传体先河,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评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黄帝,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于一身,统一上古中原部落,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盟同好,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名字的来源(“炎”在前是因为炎帝出现早于黄帝)。

···千秋功过,皆在青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如同镜鉴。司马迁壮游山河,青年立志,他在舜和禹的身上,看到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到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记录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司马迁用一生践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诺言。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出自《史记》


  • 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与家人一同写就)。出身于医药家,自幼希望学医,面对父亲多年劝导阻拦,他凭“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坚定终于说服父亲,踏上从医之路。行医路上看遍错诊误方祸害百姓,他说:“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意为药物事关人命,立志完成《本草》。《本草》五十二卷,近一百九十万字,均由李时珍编制。好不容易三十载而书成,却因刊刻量巨大屡屡碰壁无法刊刻出书,为出书以利万民,一生从不求人的李时珍不远千里弯下腰杆去求素不相识的大儒王世贞作序。三顾茅庐终求得一见,约好重修《本草》便作序一篇,又历十载,书作终成,顺利刊印。然书刚印成,李时珍溘然长逝。 李时珍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的学识和时代的限制而大肆删减一些药物资料,故“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他还立言破惑,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对前人的错误记录和封建迷信等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本草》中的“时珍曰”。人们赞他“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


  • 《本草纲目》,集明代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用纲目体系分类药物,开本草著作之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传统药物以草最多,探究以草为主的药物的书就叫“本草”,“纲目”指其药物分类体系为纲目体系。

···踏千山万水,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

···读《神农本草经》,敬佩神农氏以身试药;读《伤寒杂病论》,敬佩张仲景救民苦难;读《备急千金要方》,敬佩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精诚所谓何?为利益百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所想。此生逆流行舟,精诚为医。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完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