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流⾏病学(二) —第3章 流行病学(第2天学习)

2023-11-09 21:17 作者:非晚-w  | 我要投稿

1.在研究年龄对急性⼼肌梗死预后的影响中,怀疑性别和⼼肌梗死部分可能是混杂因素, 因此,只选择男性的前壁⼼肌梗死患者进⾏研究,这种控制混杂偏倚的⽅法为( )。

 限制

【解析】 在流⾏病学研究中,可以提⾼可⽐性的⽅法是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对对象纳⼊条件予以限制,以排除其他因素的⼲扰。如性别、年龄、职业等。

2. 以下哪项研究宜采⽤实验流⾏病学⽅法?( )

AIDS疫苗保护效果的评价

【解析】 流⾏病学实验以⼈群(患者或正常⼈)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将所研究的⼲预措施随机 实施给其中⼀组,即为实验组,另⼀组即为对照组。随访观察⼀段时间并⽐较两组⼈群的结局,如发病率、死亡 率、治愈率等,对⽐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判断⼲预措施的效果。C项,AIDS疫苗保护效果的 评价适合采⽤流⾏病学实验的⽅法,以AIDS疫苗作为⼲预措施。

3.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实验研究中,常常会采⽤双盲法收集资料,其⽬的主要是为了 ( )

减少信息偏倚

【解析】 “双盲法”收集资料,就是为了避免收集资料时存在主观因素,减少信息偏倚。

4.实验流⾏病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进⾏随机分组是为了( )。

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性

【解析】 实验流⾏病学研究中,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必须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即研究对象进⼊实验组或对照组 的机会均等,从⽽提⾼两组的可⽐性或均衡性。

5.对连续性变量混杂因素在统计处理中的判断和控制,⼀般采⽤( )。

可以⽤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

6.调查研究中,对研究因素所需的指标或数据进⾏测定或测量时容易产⽣以下哪类偏倚? ()

测量偏倚

【解析】 测量偏倚是指对受试者进⾏某项指标测量时,由于测量技术或测量⽅法的不同⽽产⽣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避免测量偏倚应在测量前培训测量员,统⼀⽅法,共同校正仪器。

7.关于内暴露标志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由于个体差异造成仅能定性测量

【解析】 内暴露标志对⽣物性病原因⼦来说,可以是⽣物性病原因⼦本⾝也可以是代谢产物或宿主体内⽣物分⼦结合产物,如病毒整合基因、DNA加合物等。对于⾮⽣物性病原因⼦来说可以是体内转运分⼦、代谢产物或与宿主靶体结合物等。它可以定性、定量测量。

8.遗传流⾏病学与传统流⾏病学的主要区别是()

遗传流⾏病学在研究疾病在⼈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定预防对策时⾸先考虑遗传因素及家庭相似性

【解析】 遗传流⾏病学是医学遗传学与传统流⾏病学结合⽽形成的⼀门边缘学科,是流⾏病学的⼀个重要分⽀。它在研究疾病在⼈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定预防对策时⾸先考虑遗传因素及家庭相似性。

9.偏倚是⼀种()

 系统误差

【解析】 偏倚是指随机误差以外的误差,是系统误差。它可发⽣在流⾏病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以及推论的各个阶段。

10.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区别在于()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果”到“因”,⽽队列研究从“因”到“果”

【解析】 队列研究是⼀开始(疾病发⽣之前)就确⽴了研究对象的暴露状况,⽽后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先确知其因,再纵向前瞻观察其果,即由“因”及“果”;病例对照研究是在疾病发⽣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是⼀种回顾性的、由结果探索病因的研究⽅法的⽅法,即由“果”及“因”。

11.在队列研究中,如果把⾮暴露组误认为是暴露组,则可产⽣以下哪类偏倚?()

错分偏倚

【解析】 错分偏倚是指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根据所获取的研究信息,使研究对象的某种或某些特征被错误分类所导致的系统误差。把⾮暴露组误认为是暴露组会产⽣的是⼀种错分偏倚。

12.疫源地范围的⼤⼩取决于()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群的免疫状况

13.下列哪项措施不适合⽤于控制混杂偏倚?()

制定严格的测量标准

【解析】 控制混杂偏倚措施包括限制、匹配、实施随机化原则和统计处理等,不包括制定严格的测量标准。

14. 属于⼀级预防的是()

 戒烟限酒

【解析】 疾病的三级预防:①⼀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②⼆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③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可以防⽌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治疗和康复治疗措 施。AD两项,普查、定期体检和乳腺⾃检都属于⼆级预防;B项,功能康复属于三级预防;C项,戒烟限酒属于⼀级预防。E项,筛检属于⼆级预防。

15.有关疾病监测的论述正确的是()

主动监测的资料要⽐被动监测准确

【解析】 主动监测是指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进⾏专项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调查收集资料,因此其数据的准确性优于被动监测。

16.下列哪⼀项不是实验流⾏病学的优点?()

设计实施较容易,可操作性强

【解析】 实验流⾏病学的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控制严、难度较⼤、可操作性不强。

17.某地区欲找出对患者的⽣命威胁最⼤的疾病,以便制定防治对策,需要计算和评价的统 计指标为( )

某病病死率

【解析】 病死率的概念:①表⽰⼀定期间内某病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的⽐率。②某病病死率=(⼀定期间内因患某病死 亡的⼈数/该病患者总数)×100%。③如果某病处于稳定状态时,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100%。④ 病死率主要⽤于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来反映医疗⽔平和诊断能⼒。

18. 在⾼危⼈群中通过HIV抗体筛检来了解艾滋病的流⾏概况属于( )。

哨点监测

【解析】 哨点监测是针对哨点⼈群,即能灵敏反映总⼈群某种疾病流⾏状况的有代表性的特定⼈群,⽤统⼀的内容和⽅法 开展的监测,它具有耗费低、效率⾼的特点。我国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是根据流⾏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上 百个监测哨点对⾼危⼈群进⾏定点、定时、定量的HIV抗体检测,由此可以⼤致了解我国艾滋病的感染状况和变化 趋势。

19.疾病⾼危⼈群的筛选是医学预防中的重要任务,采⽤以下哪个指标进⾏筛选,能发现最 早期发病⼈群?( )

早期⽣物效应分⼦

【解析】 早期⽣物学效应是暴露因素导致分⼦⽔平的可检测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常可⽤于早期诊断和预防筛检。

20.决定传染病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

传染期

【解析】 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其长短在⼀定程度上影响 疾病流⾏特征

21.建⽴流⾏病学数学模型的最重要的基础是( )。

已知疾病的分布特征、流⾏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等相关知识和理论

22. 构成传染病流⾏的3个环节是( )。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群

【解析】 传染病能够在⼈群中流⾏,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个环 节,传染病就流⾏不起来。

23.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主要取决于( )。

病原携带者的职业和个⼈卫⽣习惯

24.对某⼀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某因素在病因学上与疾病⽆关联,但可以引起所研究疾病的 症状,从⽽提⾼了该疾病的检出率,引起对该⽆关因素的过⾼估计,这种偏倚是 ( )

 检出偏倚

【解析】 检出偏倚是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关联,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 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群较⾼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疾病有关联的错误结论。

25.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 )。

病原体、易感机体

【解析】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相互⽃争的过程,亦即传染发⽣、发展、直⾄结束的整个过程。注意区分流⾏过程:流⾏过程是传染病在⼈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 经过⼀定的传播途径,侵⼊易感者机体⽽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流⾏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群三个基本环节。

26.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 )。

潜伏期

【解析】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般期限为常见的潜伏期增加1~2天。此外,危害 严重的传染病的留验或检疫时间,需按最长潜伏期来确定。

27.⾃病原体侵⼊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段时间称( )

  潜伏期

28.⼀种新疗法可以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于是发⽣下列哪种情况?( )

该病患病率增加

29.传染病的流⾏过程是指( )。

⼀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

【解析】 ⼀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过程,疫源地是流⾏过程的基本单位,只有传染源、传 播途径和易感⼈群三个环节相互连接,协同作⽤,才能发⽣新疫源地,流⾏过程才得以延续。

30. 下列各项,流⾏病实验研究不具备的是( )。

实验组和对照组是⾃然形成的

【解析】 流⾏病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定从同⼀天开 始,但必须从⼀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②流⾏病学实验必须施加⼀种或多种⼲预处理,作为处理因素可以是预 防某种疾病的疫苗、治疗某病的药物或⼲预的⽅法措施等;③研究对象是来⾃⼀个总体的抽样⼈群,并在分组时 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④必须有平⾏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必须相当近 似或可⽐,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预处理的效应。

31.在现况调查中,某些调查对象由于隐私⽽不愿如实汇报个⼈信息,这时的偏倚是 ( )

报告偏倚

【解析】 报告偏倚又称说谎偏倚,是指由研究对象有意夸⼤或缩⼩某些信息⽽导致的偏倚

32. 在⼀项饮酒与胃癌关系的研究中,如果对照组的⼥性⽐例显著⽐病例组⾼,则很可能会 产⽣的偏倚是( )。

混杂偏倚

【解析】 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 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称混杂,其所带来的偏倚称混杂偏 倚,该外来因素称混杂因素。性别因素很可能成为该项研究的混杂因素,性别⽐例不均衡产⽣混杂偏倚。

33.在⼀项队列研究中,暴露因素的RR值的95%可信区间为0.1~0.6,那么该研究因素可能 是( )。

保护因素

【解析】 总体的RR有95%的可能性落在0.1~0.6的范围,即RR⼩于1,它说明暴露因素存在时疾病发⽣的危险性⽐暴露因素 不存在时发⽣这种疾病的危险性⼩,即暴露因素是该疾病的保护性因素。

34。某地伤寒暴发,基层医疗单位接诊病⼈后⽴即向CDC进⾏了疫情报告,流⾏病医⽣到达 现场⾸要的⼯作是( )。

隔离传染源

35. 某⾼速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蓝⾊车辆较其他颜⾊的车辆出事故更多,由此推论驾驶蓝⾊ 车⽐其他颜⾊的车发⽣事故的危险性更⾼。该推论( )。

不正确,因为该⽐较不是基于率的⽐较

【解析】 此统计在推论时忽略了蓝⾊车辆所占的⽐例,故其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36.相对危险度是( )。

 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暴露组的多少倍

37.某研究得出某因素与疾病的联系OR=1.1,95%可信区间为0.7~1.5,这意味着 ( )。

总体OR值在0.7~1.5的机会为95%

【解析】 OR=1.1是⼀个点估计值,⽽95%可信区间既是⼀个区间估计,也是⼀个统计学的显著性估计。如果区间估计⼤, 则说明变异⼤。如果可信区间不包括1,则认为在α=0.05⽔平上是有意义的。否则,该OR值没有统计学显著性意 义。

38.假定夫妻不和睦的男外科⼤夫有较⾼的⼿术事故发⽣率,如⽤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 假设,合适的对照为( )。

未出事故的男外科⼤夫

【解析】 选择对照时应当注意对照与病例的可⽐性,所以应当选择男外科⼤夫;⽽研究的是事故发⽣率,所以应当选择未 出事故的作为对照;夫妻不和是研究的因素,要⽐较的是出事故的外科⼤夫与未出事故的外科⼤夫两组之间夫妻 不和的情况有⽆差别。

3. (共⽤题⼲) 有研究者欲分析⽩酒的平均销售量与肝癌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收集了1998年全国20个⼤ 城市⽩酒的平均销售量与肝癌的死亡率资料。

1. 该研究者运⽤的研究⽅法是( )。

⽣态学研究

【解析】 ⽣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 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收集 ⽩酒的平均销售量与肝癌的死亡率资料,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这种研究形式称⽣态学研究。

三、B型题 (以下提供若⼲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 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个与考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次、多次 或不被选择。)

1. (共⽤备选答案)

A.森林脑炎见于春夏天

B.吸毒、不正当性⾏为可致艾滋病

C.城市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于农村

D.流⾏性⼄型脑炎和脊髓灰质炎多为隐性流⾏ E.因有效治疗⽅法的应⽤提⾼了某病的患病率 1. 属于⼈群分布的是( )。

【答案】 B

【解析】 疾病⼈群分布是疾病按⼈群特点分布的现象。这些特点包括年龄、职业、性别、民族、⽣活习惯等。吸毒、不正 当性⾏为属于某些⼈群的⽣活习惯,它与艾滋病分布相关,这种分布属于⼈群分布

2. 属于地区分布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传染病及原因未明疾病均具有地区分布的特点。不同地区疾病的分布不同,主要反映 了致病因⼦在这些地区作⽤的不同。它表现为:①疾病在国家间与国家内的分布;②疾病的城乡分布;③疾病的地区聚集性;④地⽅性疾病。

3.属于时间分布的是( )。

【答案】 A

【解析】 疾病时间分布是疾病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现象。研究时间分布规律常可提供病因及流⾏因素的线索。按时间的分布,不同的疾病流⾏过程可表现为爆发、流⾏、季节性、周期性等。森林脑炎见于春夏属于时间 分布

2. (共⽤备选答案)

A.回忆偏倚

B.失访偏倚

C.⼊院率偏倚

 D.检出症候偏倚

E.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1. 进⾏⼀次⽣活习惯与⼤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 )。

【答案】 A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对象既往的暴露情况,最容易发⽣的是回忆偏倚,尤其涉及⽣活习惯⽅⾯的情况, 如果没有鲜明的记忆标志,研究对象很可能回忆不起来过去的真实情况。

2. 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 )。

【答案】 C

【解析】 当利⽤医院病⼈作为病例和对照时,由于对照是医院的某⼀部分病⼈,⽽不是全体⽬标⼈群的⼀个随机样本,又 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或某些医院的特定病例,因为病⼈对医院及医院对病⼈双⽅都有选择性,所以作为病例组的 病例也不是全体病⼈的随机样本,所以难免产⽣偏倚,特别是因为各种疾病的⼊院率不同导致病例组与对照组某 些特征上的系统差异。

 3.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选⽤现患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最常见的偏倚是( )。

【答案】 E

【解析】 如果调查对象选⾃现患病例,即存活病例,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其中很多信息可能只与存活有关,⽽未必 与该病的发病有关,从⽽⾼估了某些暴露因素的病因作⽤。另⼀种情况是,某病的幸存者改变了⽣活习惯,从⽽ 降低了某个危险因素的⽔平,或当他们被调查时夸⼤或缩⼩了病前⽣活习惯上的某些特征,导致某⼀因素与疾病 关联误差。这种偏倚称为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

4. 若进⾏⼀次⽣活习惯与⼤肠癌关系的队列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 )。

【答案】 B

【解析】 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偏倚,因为在⼀个较长的追踪观察期内,总会有对象迁移、外出、死于⾮终点 疾病或拒绝继续参加观察⽽退出队列。

3. (共⽤备选答案)

A.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B.急性病原携带者C.慢性病原携带者 D.健康病原携带者 E.暂时病原携带者

1. 临床症状消失后超过三个⽉仍可排出病原体的⼈( )。

 【答案】 C

【解析】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定时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继续排出病原体的⼈。⼀般情 况下,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个别携带者可维持较长时间,甚⾄终⾝。通常将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 ⽉内仍能排出病原体的⼈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3个⽉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常有间隙性 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般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解除。

 2. 未曾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 )。

 【答案】 D

【解析】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这种病原携带者通常只能靠化验⽅法才能检出。⼀ 般健康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较少,时间短,故认为其作为传染源的流⾏病学意义不⼤。但对于某些传染 病,如⼄脑、流⾏性脑脊髓膜炎、⼄型肝炎等,健康病原携带者为数较多,则是⾮常重要的传染源。

4. (共⽤备选答案)

A.病⼈ B.⾮病⼈ C.⼈群 D.患病动物 E.⾮病动物

1. 流⾏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答案】 C

【解析】 流⾏病学是从群体的⾓度来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因此,流⾏病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个体,这是流⾏学的 主要特征,并以此与其他医学学科相区别。

2. 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答案】 A

【解析】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临床治疗⽔平,促进⼈体健康的科学。临床即“亲临病床”之 意,它根据病⼈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确定诊断,通过预防 和治疗以最⼤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痛苦、恢复病⼈健康、保护劳动⼒。临床医学是直接⾯对疾病、病⼈, 对病⼈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

5. (共⽤备选答案)

A.现况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C.队列研究 D.流⾏病学实验 E.⽣态学研究

1. 使⽤⽐值⽐反映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研究是( )。

【答案】 B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是利⽤暴露组与⾮暴露组发病率之⽐或发病的概率之⽐,即相对危险度来反映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 的。但是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率,所以病例对照研究中只能计算OR。OR的含义与相对危险度相同,指暴露 组的疾病危险性为⾮暴露组的多少倍。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称为“正”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减 少,称为“负”关联。

2. 需要⼈为施加⼲预措施的研究是( )

【答案】 D

【解析】 流⾏病学实验以⼈群(患者或正常⼈)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将所研究的⼲预措施随机 实施给其中⼀组,即为实验组,另⼀组即为对照组。随访观察⼀段时间并⽐较两组⼈群的结局,如发病率、死亡 率、治愈率等,对⽐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判断⼲预措施的效果。

3. 客观地反映某⼀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不设专门对 照,使⽤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的研究是( )。

【答案】 A

【解析】 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 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暴露组的 患病情况或是否患病组的暴露情况。由于这种研究所得到的疾病率,⼀般为在特定时点或时期与范围内该群体的 患病频率,故常⽤患病率作为它的评定指标。

4. 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与⾮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可以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的研究 是( )。

【答案】 C

【解析】 队列研究:研究中选择两组队列,其中⼀组叫做暴露组(队列),这些个体均经历了假定的致病事件,另⼀组为 ⾮暴露组或参照组(队列)。经过追踪观察⼀定时间后,⽐较两组之间各⾃的发病频率。它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 与⾮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并可以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

6. (共⽤备选答案)

 A.空⽩对照 B.实验对照 C.标准对照 D.⾃⾝对照 E.相互对照

1. 实验组间互为对照是( )。

【答案】 E

2. 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的对照是( )。

【答案】 A

【解析】 空⽩对照是指不给予任何处理的对照。这在动物实验以及实验室⽅法研究中常采⽤,以评定测量⽅法的准确度以 及观察实验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等。

3. 将实验效应与公认的标准值或正常值作对照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标准对照是指以已知经典药物在标准条件下与实验药物进⾏对照。又称“阳性对照”。 4. 实验和对照在同⼀受试对象⾝上进⾏的对照是( )。

【答案】 D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流⾏病学(二) —第3章 流行病学(第2天学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