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别话(十四):我们不应只关注与技术性的操作,技术背后的原理更值得探究

【壹】
到今天为止,这个暑假过去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我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遗憾与不足?
这一个月过着的是正常而又平淡的日子,每天按时上下班,正常作息,隔一天去一次健身房,周末窝在寝室做自个儿想做的事情,读书写作、听音乐、看纪录片。
不再为熬夜画图而伤神苦恼,工作量还比较乐观,甚至还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给自己充电。
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有同事向我请教相关方面软件的操作方法,这算是给自己一直自学以来的一丝慰藉吧。
虽然我学的是规划专业,但我对建筑情有独钟,这体现在我做课程设计的时候。相比于做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会使我陷入一头雾水的尴尬境地,没有丝毫的想法和灵感,甚至心生抵触之感。
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像充了电一样,顿时焕发了生机,作品里涉及到的设计理念和灵感,我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好像有永远说不完的想法。
除此之外,我对建筑建模抱有极大的兴趣,建模对于我来说就像玩游戏一样。虽然现在的建模软件有很多,建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我更愿意去思考和推敲模型的建造思路,发现它最本质的东西。
昨天空间里面青哥发了一条说说,他在武汉进行软件的学习培训,他的授课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们不应只关注与技术性的操作,技术背后的原理更值得探究”
相比于技术性的操作,我对技术背后的原理似乎更感兴趣,因为只有回到它的本源才能真正的了解某件东西的价值,这种刨根问底似的的学习劲头儿正是我们缺失的东西。
青哥说他是软件班里面学习进度最慢的一个,我不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反倒觉得是种好事,真正掌握真本事的人是会刨根问底究其原因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了表面,甚至有些人会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知晓了些许皮毛就可以洋洋得意,沉浸在自我满足感中不能自拔。
做事如此,做人亦然。
做人不能忘本,能够自始至终地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实属不易。
很多东西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我从来不相信哪一件事情是可以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地迅速完成的。
这点我是有感受的,在我的一些同学所做的设计作品中,那些凡是通过一个通宵或者很快就完成的人,最后往往得到的分数和等级不会很高,即使有那也是小概率事件。
真正做到又快又好的人那也是凤毛麟角,就我自己而言,每做一个设计作业我是真的下了功夫的,即使这些细致的工作不会被他人所知晓,但是我知道我现在所作的一切,将来一定会给我一个满意的回报。
有些懒还是不要偷比较好,有些苦还是该吃比较好,有些麻烦还是不要嫌弃比较妥当。
【贰】
市面上或者广告中的那些“XXX天学会XXX”、“100天从入门到精通xxx”之类的标题党看着就让人觉得很不靠谱。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广告无处不在,它在无形当中就给我们灌输了很多意识流的东西,毫不客气的说,我们所谓的三观,完全被网络支配着。
《了不起的匠人》中有一期的主角叫王震华,人送外号“上海木痴王”。




16岁的时候,他源于对木工的喜爱开始自学木工图,后来又开始学习古建修复,一不小心,这个爱好就陪伴他走了40多年之久。
在一次他打电话给某个知名的模型商,询问能否不用胶水制作古建模型,但他得到的回答是:“一滴胶水都没用的模型,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
不服气的老王,最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一个像样的来!于是就开始了他的祈年殿的“建模”之旅。
他在城郊租了一套民房,每天骑着小电驴,早出晚归,从最开始的CAD绘图到最后的7108个零部件的制作,历经十万多道工序,最小的零件仅有2mm,种种这些都是亲力亲为。
其中,他因为一个文献参数的错误,七千多个零件必须的推倒重来,一切的努力付诸东流!

最后,他做了第一个版本不满意,又做了一个版本,又不满意,接着又做了一个版本,直到第四个版本的问世,他从各个角度看得满意之后才一锤定音地说“成了!”。

王震华凭借“第四版”祈年殿,一句摘得“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市场估价数千万。

而对他来说名与利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寻回了失传已百余年的,全榫卯结构微雕非遗技艺。
在这个社会高速运转的物质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匠人那样执迷于一件事,孜孜不倦呢?
我们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和朋友或恋人好好吃个饭、和父母亲人通个电话、抽时间去运动、去阅读,生活被简单的重复所填充。
【叁】
很早之前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做设计是否还需要手绘,或者说手绘的软件绘图孰重孰轻?
现在我的观点是,手绘不仅重要,还挺重要的。那些向别人吹嘘着手绘学了没有的同学该醒醒了!
考研需要手绘,在很多公司或者设计单位面试需要手绘。曾经有一位已经毕业了的直系学长和我说过这么一番话,至今记忆犹新。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没有用的东西,当初我们学习手绘的时候自以为是的认为手绘没用,现在觉得有点后悔了,现在去哪个大中公司不要手绘表现的?”
早几天在B站看一集关于安藤忠雄的纪录片,镜头中他从实地考察回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纸和笔在那里写写画画了,不一会儿,一张设计草图就横空出世了。


在我看来,手绘是对设计构想最原始的记录,也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这应该是设计师的必备技能,它才是设计的鼻祖。
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个有意思的东西,2015版本的sketchUp中,一开始打开界面的那个老头叫做Steve,去查阅相关资料后惊讶的发现这是一个了不得的老头子。
他的手绘功底很是了得,在那个不是电脑绘图的年代,只能靠手绘去表达设计作品的场景关系。
Steve老先生曾经给贝律铭的工作室画过很多手绘的建筑效果表现图,我有幸有看到其中几张他的作品,不觉惊呼:这效果和光影关系简直了得,就像亲眼看到的一样!
现在做设计的形式已经不拘一格了,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说我们给甲方做方案介绍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种可视化的表达形式。
可以用光辉城市的smart+,也可以直接在sketchUp里面建立场景漫游,还有一些异军突起的可视化表达的软件,像Escape、Twinmotion啊,还有现在很火的Lumion等。
但是我想说的是,去学习的掌握这些具有技术性的软件当然是种好事,但最本质的东西还是不能丢掉。
如何在手绘与电脑绘图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关键看你个人了。现在我好想有事没事的时候拿出纸和笔在那里写写画画,自由自在,任由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
多好啊!
至于遗憾的话我还是留在心里吧,让这些遗憾让时间慢慢地去消化。
2018.8.12 亥时 收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