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很硬,但它不教你成为学霸,只教你狩猎学霸

这期的视频对我来讲感触很大。经过一年的沉淀,攻击性最高的几个有关完美主义或者其他各种对摆烂观的攻击的AOE式视频对我来讲已经没有多大效果了,但是今天视频的内容却让我感觉又有了新的收获。我的基本状况之前在另一个视频里的评论区讲过,想看的自己找,就在一个热评的楼中楼里,还是高赞评论。
这是视频链接:好险,用这个,差点上清华
接下来再来考虑视频里的内容,第一条指出了一个事实:
"高中是建立信心的最好阶段,因为有关成绩的正反馈路径是低成本且反馈周期短,还能被体制承认的优秀路径"
接下来巴拉巴拉一大堆都是在讲在前期建立信心的重要性,视频里讲的很明白,我就不重复了。有意思的是,对我个人而言我的信心在成绩体系之外建立了,这种信心来自于我的数学学习。虽然我现实很低调,不会见人就说自己学了什么什么,只会说自己的成绩连一本都上不了,但其实我内心觉得我能在高一就学rudin的数学分析并学完汪芳庭的公理集合论教材很牛b,在网上的时候经常忍不住炫耀一下。(当然这和那些有资源又有天赋的人比起来不算什么,知乎上有一位高中就把陈景润的1+2论文给搞明白的,这已经是解析数论的前沿了,后来上了伦敦大学,被数论专家张益唐评价为"大一就在学我研究生时学的内容,我想这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总的来说,我其实不怎么需要通过成绩来建立我前期的信心,我本身的内在动力就很强,凭借着他我能提前看大学的教材,只是不在考试上而已。不过这能解释一个现象,那就是虽然我成绩差,但是我特别自信。所以虽然我所学的大学内容与高考几乎毫无关系,但是他在心态上帮助了我的高中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对思维的锻炼,这是一个我现在才知道的好消息。
当然第一点也附带了博主本人的人生观,我不太认同,我虽然同样渴望关注,但我所做的事都不是为了别人,仅仅是我想做,不然我也不会顶着数学不及格的成绩硬学数学分析,学完还默不作声了。也许我做这些本身也同样是被大他者所欲望的,但最终他者的欲望都表现为我的欲望,我依旧可以说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想做。
第二点则是我觉得对我比较有用的一条,也就是远离那些负能量的人。我觉得他对这一观点的论述是很有道理的,不过由于我比较幸运,我还没有遇见过视频中所说的那类人,顶多也就是在网上见到各种对环境不满的人。对于这种抱怨,我有如下评价:
"环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客观因素,无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都绝对有环境的影响,而且非常大,因为当你察觉到的时候,渗透往往已经随着时间积累到不可逆转的地步了。但是过去的终究过去了,纠结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不如想想如何改变能改变的东西。思维从来没有对错,只有好坏,无数的实践证明,只关注能改变的东西是最有利于提升的强者思维,他没有事实上的正确性,但绝对是对你最有利的,所以平时抱怨发泄情绪可以,但一定要转变心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找出问题可以改变的部分你才能解决部分的问题。而如果你能解决这一部分问题,你就已经超越90%的人了。总结一句话,抱怨环境不仅没错而且没用。"
所以我理解他们,但我不会尊重他们,大概有点怒其不争的意味。所以无论从思想相似度还是功利的角度来说,我都不会去接近这群人,就像我在网上看到各种神兔之争都不去参与一样,现在看来这个应对确实是非常正确的
由此生出来的俯瞰自身的方法则非常有意思,这种方法属于是我一听就觉得很有搞头,想试一试的。好处都是很显而易见的,就算一时没有完全想到,等到亲身实践了之后也会明白。回顾时状态有点类似于冥想,那种感觉还是相当奇特的,而且这种时候你的思维是不受到任何欲望限制的,会很自然的蹦出一些合理,但是一直没有实践的想法,所以当你做完这一个流程之后,你就会变得很有执行力,我认为如果能作为习惯保留下来,将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习惯就是收益关于时间的复利,这种有明显效果的好行为如果一直做下去,那么效果是相当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