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与“不是”的未来决定式(二)

2020-03-27 22:29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理性说,“重,属于石头自身。即使你没有并看到这块石头,它也是重的。”

我,“不,在我感性之外的事情,我一无所知。我不能判断,它是不是重的。”

理性说,“好吧。我们换一个环境。你看到这块石头了。因为我们假定,你的感性判断一定是对的,所以它是重的。”

我,“是的”。

理性说,“现在,你看到它了。然后,你转过身去,看不到它了。它还是重的吗?”

我,“虽然我看不到它了,但是我已经做出过判断,所以它还是重的。”

理性说,“现在有两种情况。一种,你完全没有看到这块石头。另一种,你看到后再让自己看不到。这两种情况,你都是看不到石头,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我,“因为在我看到的同时,我已经做出了判断,所以这个判断能够一直保留。但是,完全没有看到,我无法判断。”

理性说,“你看到石头,判断石头是重的,此时,重属于石头,对吗?”

我,“是的”。

理性说,“然后,你转过身,看不到石头了。此时,重还属于石头吗?”

我,“我要仔细想一想。我看到石头的时候,我判断石头是重的。虽然现在我看不到石头了,但是在我所保留的记忆中,这个石头的影像已经存在了。由于我的感性经验也是一个影像,所以这两个影像将重合。于是,我依然从我的感性经验判断出,这个石头的影像等同于石头是重的。所以,即使我转过去看不到,石头依然是重的。”

理性说,“所以,只要你能够看得到并且做出判断,重就会属于石头自身,是吗?”

我,“是的。”

理性说,“如果重属于石头自身,那么即使石头远离你,它也仍然是重的。比如,我现在把石头拿走,拿到你看不到的地方。此时,虽然你看不到石头了,但是石头的影像仍然在你的记忆中。所以,只要石头没有任何改变,它仍然是重的。”

我,“是的,我现在确定,在我留下这个影像后,无论这个石头在哪里,只要它没有改变,它就一定是重的。”

理性说,“但是,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个石头,你是无法做出判断的,对吗?”

我,“对”。

理性说,“现在,你遇到一个朋友。你这个朋友并没有看到过这块石头。你告诉朋友,这个石头是重的。朋友能够确定,这个石头是重的吗?”

我,“这个问题有些复杂。”

理性说,“让我们慢慢来。你的朋友没有看到过石头,他不能做出判断。”

我,“是的,在感性之外的,不能判断。”

理性说,“现在,你将记忆中的影像讲给朋友听,告诉他,这块石头是重的。由于所有人的感性判断都一致,所以你的朋友也将同样判断,这个石头是重的。”

我,“没错,是这样的。”

理性说,“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了。你的朋友并没有看到石头,自然也不可能有石头的影像。那么,关于这块石头的判断,你的朋友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我,“我将这一个石头的影像转述给我的朋友。因为所有人的感性判断都一致,所以根据我所转述的影像,朋友也将做出判断,石头是重的。”

理性说,“影像等同于感性经验,是这样吗?”

我,“是的。不过我要强调,影像出于真实,所以它与真实是一致的。”

理性说,“让我们总结一下吧。一个真实的石头出现在你的感性中。此时,你的感性经验判断,这个石头是重的。由于我们已经假定,感性经验与真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真实的石头也是重的。这一个感性又转化为一个影像,它同样与真实保持一致。”

我,“就是这样。”

理性说,“在你的感性经验之内,重,存在于石头中。”

我,“是的。”

理性说,“在你的感性经验中,重是什么呢?”

我,“重,是一个感受。当我举起一个重的石头时,我会感觉到它带给我的压力。我的胳膊,我的腿,我的腰,我的身体,都在告诉我,重是什么。”

理性说,“这个感受,是你的。它来自于真实的石头。所以,重是出自你,还是出自石头自身呢?”

我,“重,出自我,也出自石头自身。这两者是不可分的。”

理性说,“你没有举起石头,但在你的影像中,也有重的感受吗?”

我,“是的。虽然我没有举起石头,但影像同样给我重的感觉。”

理性说,“所以,重,只来自你自身了?你现在并没有举起石头。”

我,“不。我仍然坚持认为,重,同时来自影像和真实的石头。虽然我没有举起石头,但是我的感性经验已经保留了这个感受。如果没有这个感性经验中的真实石头,我也不会有影像中的重。”

理性说,“所以,我们现在确定了。重,既是真实的石头自身,也是感性经验。因为这两者是一致的,所以感性经验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是的。”

理性说,“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感性经验与真实的石头是一致的。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曾假定,所有人的感性经验也是一致的。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你知道,对于同一个石头,不可能所有人的感性经验都是一致的。因为感性经验,本来就是个人生活经历的产物。”

我,“我同意这个说法。同一个石头,对我来说很重,对大力士来说可能很轻。而一个小孩子完全举不起来。但是,我觉得并没有区别。只要适当的调整,所有人的感性经验,仍然可以达到一致。”

理性说,“我懂你的意思。在感性经验中,通过适当的调整,仍然可以达成一致。但是,对于这块石头自身,要怎么调整呢?它对于大力士是轻的,对于你是重的。”

我,“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重存在于这块石头自身,它对于大力士也应该是重的。可是,大力士的感性经验却是轻的。我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但又说不出来。”

理性说,“很简单。重,并不属于石头自身。重,是人的感性经验。因为,在石头自身中,确实存在一个能够带给人感性经验的东西。在你的感性中,这个东西表现为重。在大力士的感性中,这个东西表现为轻。如果我们不是用轻或者重来称呼这个东西,你的疑惑和困扰也就消除了。”

我,“我接受你的这个说法。重,出自于我,而非出自于石头。但是,在石头中,确实有某一个东西存在,这个东西能够给我重的感受。由于这两者是一致的,所以我一直深信,这个东西就是重。”

理性说,“没错。现在,我们就要找出存在于石头中的这个东西,并且找到原因。为什么这个东西在你的感性经验中是重,而在大力士的感性经验中是轻。”

我们先屏蔽所有关于石头轻重的感性经验。在我们面前有两块石头。由于屏蔽了感性经验,我们不知道哪一个更重。

如果沿用感性经验的方法,很简单,分别举起这两个石头,我们就知道哪个更重了。

如果不举起这两个石头,有什么办法辨别呢?

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找一个足够大的天平,将两块石头分别放置在天平两侧的托盘上。由于天平的特性,重的石头将下坠,轻的石头将上升。如果两块石头重量相等,天平将保持平衡。

理性说,“在这个方法中,我们如何判断出哪块石头更重呢?”

我,“用眼睛观察。虽然我没有接触石头,但是眼睛告诉了我这个答案。这个答案本身,也是一个感性经验,因为我必须事先知道,天平下坠的一方,表示这一块石头更重。重,仍然是我的感性经验,只是它现在转换为视觉观察。由于视觉观察对于我和大力士是一致的,所以现在,我们都认为,下坠一侧的石头更重。”

理性说,“现在你明白了吗?”

我,“明白了。在石头中,确实存在某一个东西,能够用某一种方式转化为我的感性经验。如果对于不同的人,这个转化方式也不同,它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人感性经验。例如,用身体来感受这个东西,它对于我是重,对于大力士就是轻。”

我,“但是,如果对于不同的人,这个转化都是一致的感性经验,那么我们的感性经验必然是一致的。例如,通过天平,我和大力士都同样感受到了重。”

我,“重,是一个描述。它指向真实的石头自身中的某个东西。我凭借自身的感性经验,可以直接对应这个东西的存在。当我做出一个判断时,我同样指向石头中存在的这个东西。由于感性与真实的一致性,所以我的判断就是正确的。”

我,“但是,此时,我所把握的只是我自身的感性经验。我还没有真正把握存在于石头中的这个东西。”

我,“我必须通过另一个人,大力士或者小孩子,通过他们与我必然不同的感性经验,重新认知真实地存在于石头中的这个东西。”

我,“当我能够用一种所有人都一致的感性经验做出判断时,我的判断就与真实完全一致了。此时,我就可以说,我掌握了真理。”

我,“一个判断,是或者不是,取决于两个方面。一,具有最大一致性的感性转化方式。二,我拥有足以做出准确判断的感性经验。”

我,“理性指导我,如何建立这个一致的感性转化方式。而我,则是感性经验的唯一实现。”

“是”与“不是”的未来决定式(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